據《南方日報》報導珠江三角洲屬潮水活動區,受海洋影響顯著,每當枯季上遊來水減少時,潮流活動加強,海水隨著潮流潮汐進入網河區,形成鹹潮。遭遇四十年一遇大旱之年的廣東,由於江河來水減少,今年的鹹潮來得特別早,勢頭也比較猛。
我省今年鹹潮影響的狀況如何?鹹潮形成的原因及下一步發展趨勢怎樣?我省各地採取哪些防禦鹹潮對策?日前,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廣東省水文局局長林旭鈿。
連日來,「鹹潮」與「儲水」成了東莞市民談話用得最多的詞語。東莞市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日前向全市呼籲,受東江鹹潮上溯影響,東莞短期內供水可能會不穩定,希望市民增強節水意識,做好儲水措施。
據悉,近期氣候持續乾旱少雨,導致東江水位下降、鹹潮上溯。本月17日凌晨5時,東莞市第二水廠原水氯化物含量達到544毫克/升,超過了東莞市關於原水氯化物含量超400毫克/升停止取水的量化標準,為此,東莞市第二水廠停產兩個小時,造成城區水量減少,水壓降低,部分高層樓房甚至出現停水現象。據悉,與此同時,萬江、石碣、高埗、厚街、虎門、長安、道滘、沙田、望牛墩、中堂、洪梅、麻湧等鎮區的供水也受到一定影響。
東莞如此遭遇,中山、珠海等珠三角城市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廣東今年鹹潮比往年略為加重,鹹潮影響情況估計不會比去年輕。今冬明春最嚴重的鹹潮將發生在今年12月至明年2月。」廣東省水文局局長林旭鈿這樣說。
現狀
鹹潮打破「初三潮、十八水」常規
今年,位於珠江入海口的珠海市首當其衝,還在汛期的9月中旬就出現了歷史罕見的最早的鹹潮襲擊。此後,中山在10月初、東莞在10月下旬都分別受到了鹹潮襲擊。
據中山市水利部門反映,由於長時間乾旱缺水,導致珠江口海水早早倒灌。10月2日中山水文專家就在大湧口水閘一帶測到了今年進入秋季後的首次鹹潮,是中山有記錄以來最早出現的鹹潮,早於往年半個月。汛期結束後多次入侵的鹹潮近日已波及到神灣鎮南鎮水廠,鹹度已大大超過正常的生活及生產供水指標。
當前東江徑流量比多年同期減少約五成,來水量減少使東江下遊、位於河口三角洲地區的東莞市今年受鹹潮影響較往年明顯。10月20日東莞宏遠水廠因鹹水上溯的下遊汙水同時上湧導致水質嚴重超標而停產;城區第二水廠對原水監測「氯化物」指標最高值本月16、17日分別達到356毫克/升和544毫克/升,並於17日6時至8時停止取水;東江水務公司第三水廠11月17日監測到原水「氯化物」指標達295毫克/升(衛生部頒發的《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範》中對該項指標的最高限值為250毫克/升)。
根據廣東省水文局提供的情況,目前我省受鹹潮影響的地段主要包括:珠江口門地段沿伶仃洋一帶的珠海、澳門、中山、東莞、廣州南部的番禺以及廣州東部。受鹹潮影響最嚴重的是珠海、澳門。據珠江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區水文部門的跟蹤監測,因為乾旱嚴重導致近日的鹹潮入侵已經打破了「初三潮、十八水」的常規,鹹潮比農曆初三、十八提前多日「進軍」,波及的範圍陸續擴大,鹹害「賴著」遲遲不願離開,以往「初三、十八高低盡刮」的退潮規律不見了。這些現象正是江河湖庫水位過低、流量過小敵不過鹹澀海水上湧倒灌的結果。
成因:江河流量小海水倒灌
珠三角網河區鹹潮上溯一般是從每年10月份開始,第二年3、4月份退出,具體影響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汛期來臨的遲早。我省鹹潮最為活躍的時間一般在每年枯水期的12月到次年2月,每年1、2月份尤其是春節前後尤甚,每月又以初三、十八天文大潮前後鹹潮最為肆虐。去年10月開始,由於上遊來水少,珠江三角洲網河區一直遭受鹹潮的侵襲,鹹潮持續了近六個月,是珠江三角洲3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鹹潮災害,鹹潮持續時間長,上溯距離遠,嚴重影響了珠江三角洲沿海城市珠海、中山、廣州、澳門等地的城鎮供水,對當地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用水造成極大的影響。
林旭鈿告訴記者,鹹潮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首先是枯水期上遊來水量減小,江河水位降低,使海水在潮汐作用下向內河回溯,江河水鹹度上升。廣東今年以來降水量較常年偏少2成半,工程蓄水比正常年份同期減少二至四成,北江、東江、韓江等主要江河流量都出現接近或低於歷史同期最小流量,使鹹潮得以乘虛而入。
林旭鈿說,如要保證珠海口門不受鹹潮影響,珠江出海口必須有2500立方米/秒左右的流量。而根據廣東省水文局的枯水展望分析,2004年11月至2005年3月,西江流域控制站高要水文站月平均流量在1500-2000立方米/秒,2004年冬西江徑流的總體趨勢是比去年同期偏少,因此西江網河區今冬明春的鹹潮也將與年初類似或稍為嚴重。位於珠海市上遊的中山市,受鹹潮影響比珠海小。東江目前流量比多年同期平均值減少約5成,預計今冬明春鹹潮線可能上溯至北幹流的大墩、南支流的莞城線上,可能影響到廣州東部的供水。廣州南部沙灣水道受鹹潮影響的時間較短,程度也相對較輕。
除了江河來水少這個原因之外,近些年愈演愈烈的無序挖沙導致河道下切,使河道形成了蓄水庫容,水位降低,加劇了鹹潮上溯;海平面上升加劇鹹潮蔓延,有科學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區的海平面到2030年可能會上升30釐米,而珠三角的海平面每上升1米,海水便上推6-8公裡。鹹潮影響強度還受潮汐活動規律、近海海水鹹度、風力風向等多方面的影響。每月初三、十八天文大潮前後潮流活動頻繁,海水容易受潮汐頂託侵入內河。
對策:加大水庫洩水以淡壓鹹
雖然今冬明春我省將受較為嚴重的鹹潮影響,但總體而言,這種影響是可以控制的。全省水文專家對鹹潮進行預測、預報、預警的力度正不斷加大,我省各地已積累了不少應對鹹潮災害的經驗。如在今年10月22日珠海市召開的2004年防鹹潮預警專題會議上,省水文局就根據磨刀門水道的鹹潮分析和預測,對珠海、中山的防鹹潮工作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
目前我省已採取和下一步將採取的防禦鹹潮措施包括:
1、蓄淡防鹹。今年我省防禦鹹潮準備早,在汛期結束前的10月份,各地已按照可能出現的鹹潮情況蓄水防鹹。如珠海境內的水庫在今年汛期結束前全部蓄滿了水,這些水庫蓄水可滿足珠海市在各水廠受鹹潮影響連續40天不抽水的用水需求,目前這些儲蓄的淡水還未動用過,將在鹹潮影響最嚴重時發揮作用。中山市有中型水庫長江水庫蓄足了3000多萬方備用水源,解決鹹潮影響期間的供水問題不大。
2、建設臨時應急抽水工程。如珠海市把原在磨刀門廣昌的抽水口挪到上遊中山境內的大衝口一帶,該工程可在下月底完工。通過抽水口上移可為珠海增加供水量3600萬方。
3、伺機「偷淡」。根據潮水運動的規律,在大潮來臨前和鹹水退潮時抓住時機加大抽水量。如東莞市第二水廠在鹹潮上溯厲害的幾天,在每天水質中「氯化物」指標超標的4個小時停止抽水,等鹹潮消退時抓緊抽水。
4、加大水庫洩水以淡壓鹹。針對東江徑流減少造成東莞市鹹潮壓力大的情況,廣東省水利廳將發出水資源調劑的指令,要求位於東江上遊的白盆珠、新豐江、楓樹壩這三大水庫加大下洩流量,以減輕海水倒灌、鹹潮上溯的影響。下階段上述水庫的可調配水量為28.25億立方,在掌握調度規則的情況下,可保證廣州、東莞的取水口不受鹹潮影響。
5、加強珠三角一帶受鹹潮影響的各有關市的工作聯繫。省水文局加強了對廣西境內大型水庫蓄水量的變化以及西江、東江的水情進行監控預報,並監測珠三角的鹹潮活動規律,為各地提前進行水庫供水調度、採取應急措施等作預警。
生活提醒
由於鹹潮含鹽度較高,不適合生產生活用水,當鹹潮入侵時,網河區的工農業和生活用水就會受到影響。衛生部頒發的《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範》中對原水「氯化物」指標的最高限值為250毫克/升,如果江河水中「氯化物」指標超過這個限值,自來水廠就不能正常取水,因為目前自來水廠尚無處理「氯化物」的工藝,無法消解原水中的鹽度。
在受鹹潮影響時,即使原水中「氯化物」指標不超標,但其含量也會較高,人們的直接體會是「自來水變鹹了」。遇到這種情況,人們在做菜時可考慮少放鹽甚至不放鹽。腎病病人尤其要注意不要飲用這種鹽度較高的水,可考慮改用瓶裝水。城鄉居民要多注意當地的鹹潮預報預警,在鹹潮活躍期注意做好淡水儲備,以在「自來水變鹹」時作應急之用。
(孫國英粵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