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風雲上海的海上風雲|告別2020②

2021-01-08 界面新聞

實習記者 陳楊

1月

1月20日,上海出現第一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同日起,上海每日通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和疫情動態。

1月22日,上海市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24日,上海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嚴格落實國家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乙類傳染病、採取甲類管理」的要求,全面實行各類進入本市交通道口衛生檢疫,取消各類大型公共活動,細化落實各項聯防聯控措施。

1月24日至3月中旬,上海先後派出9批、11支醫療隊、1649名醫務人員支援湖北、馳援武漢,分別進駐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雷神山醫院、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等17家醫院、28個病區,其中ICU病區3個、重症病區16個、普通病區3個、方艙醫院6個。

1月26日起,上海市政府決定每天召開新聞發布會,根據疫情防控的重要節點和措施升級,邀請專家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及時回應公眾關切。

上海援鄂醫務人員進入金銀潭醫院前最後一次演練。 攝影:楊舒鴻吉2月

2月8日,上海市政府印發《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務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圍繞支持企業抗擊疫情、為各類企業減輕負擔等六個方面提出28條政策措施。

3月8日,北橫通道工程正式啟動復工生產。 攝影:劉素楠3月

3月6日起,上海16個區駐點人員已進駐浦東、虹橋兩大機場,24小時不間斷值守。機場設立專門的人員集散點,對於原計劃搭乘公共運輸的需要居家隔離健康觀察的入境人員,一律由各區安排專車、專人集中接送,嚴格落實14天居家隔離健康觀察。

3月18日、22日、31日,4月1日、6日、10日,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九批共1649名隊員在圓滿完成各項醫療救治任務後,分批回到上海。

上海的援鄂醫療隊從武漢撤離時與當地的醫護人員依依惜別。 攝影:楊舒鴻吉3月23日,上海出現首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截至23日24時,上海累計報告339例本地確診病例。24日零時起,上海市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一級響應調整為二級響應。

3月31日,2020年上海市重大產業項目集中簽約暨特色產業園區推介活動舉行;總投資約4418億元的152個重大產業項目集中簽約。李強出席並見證籤約推介;龔正為上海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揭牌。

4月

4月8日,上海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最新出臺的《關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 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提出,上海公衛建設的目標是到2025年,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4月8日,上海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最新出臺的公衛建設20條意見。 攝影:劉素楠4月10日,《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

5月

5月1日至6月30日,上海首創的大規模消費節慶活動——首屆「五五購物節」舉行。其間,上海先後舉辦上海國際消費城市全球推介大會、品質生活直播周等1000餘項特色活動,參與線上商家超過52萬家、線下商家超過10萬家;全市線下實物消費總額2846億元,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網絡零售額達2551億元,同比增長23.5%。

五五購物節啟動儀式。 攝影:張弛5月16日,我國151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唯一的特殊綜合保稅區——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正式掛牌運行。

洋山港。 圖源:臨港新片區管委會6月

6月11日,上海制定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穩就業促發展工作的實施意見》。

6月18日至19日,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2020:新起點、新使命、新願景」為主題的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舉行。

圖片來源:上海發布, 攝影:陳正寶7月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一周年,上海垃圾分類工作已經步入法治化、常態化、規範化軌道。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中央控制室。 攝影:方卓然7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蘇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印發《關於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22項政策,進一步推進示範區發展。

7月9日至11日,以「智聯世界共同家園」為主題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在上海世博中心召開。李強出席開幕式並致辭。龔正為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揭牌。

7月17日,上海市電影發行放映行業協會發布通知,上海市將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

影院的工作人員為電影院恢復開放做好準備。 攝影:楊舒鴻吉7月25日至8月2日,上海舉辦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本屆電影節收到來自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的報名影片3693部,322部展映電影吸引了147502人次的觀眾,為貢獻了電影節的「上海方案」。

在防控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本屆電影節為全球的電影行業和觀眾呈現了舉辦電影節的「上海方案」。 圖源:上海國際電影節8月

8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我市早餐工程建設的意見》,對早餐供給、質量保證等內容作出規定。

8月12日-18日,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舉辦。

8月20日,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掛牌一周年。從總體方案中分解出的78項政策和制度創新任務完成過半,已落地45項;如今,高端資源要素加速集聚臨港,共計籤約項目358個,涉及總投資2713.63億元。

臨港新片區。 攝影:方卓然9月

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上海15個集體、45名個人分別獲得全國抗擊疫情先進表彰。29日,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舉行,本市1000名先進個人、300個先進集體受到表彰。

9月12日至27日,上海旅遊節舉辦。開幕式上,南京路步行街東拓開街儀式舉行。旅遊節期間,上海市文化旅遊行業恢復勢頭喜人,賓館旅館客房出租率64%,環比上升8個百分點;各大景區點共接待遊客350萬人次,環比增長28%。住宿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1.6%,今年首次實現同比正增長;文藝演出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6%,動漫遊戲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4倍

上海旅遊節開幕 。 圖源:上海旅遊節9月15日至19日,以「智能、互聯——賦能產業新發展」為主題的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舉行。本屆工博會設置9大專業展,首次設置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集中設置防疫精品展;22個國家和地區的2238家參展商參展,到場專業觀眾較2019年增長4.3%。

10月

10月30日至11月1日,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2020)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期間,舉行莫比烏斯論壇、共同家園峰會、青年科學家論壇等主題活動,137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獲得者、30多位中國「兩院」院士同100餘位青年科學家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開展交流。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滬開幕。 攝影:陳正寶10月31日,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S10)在上海舉行。一個多月來,上海這座全球電競之都在S10加持之下化身「城市峽谷」,處處洋溢著電競氛圍,全世界玩家也通過S10這場全球電競體育盛會,感受到了上海的城市魅力。

11月

11月5日至10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如約舉行。本屆進博會上共展示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411項,世界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連續參展比例近80%,特裝比例達到94%。參會各方合作意願熱度不減,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726.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1%。

第三屆進博會現場。 攝影:楊舒鴻吉11月9日,浦東新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報告一例疑似新冠肺炎病例,經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在滬居住地浦東新區祝橋鎮江鎮社區營前村被列為中風險地區。

11月9日,祝橋鎮江鎮社區營前村被列為中風險地區。連續14天內無新增後,從11月24日0時起,營前村降為低風險地區。 攝影:黃景源11月12日,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在上海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風從東方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藝術展」展廳入口,由1990塊琺瑯銅盤組成的《海納百川 面向世界》雕塑。 圖源:浦東新區11月19日至22日,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上海舉行。

圖源: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11月21日至23日,上海先後出現本地確診病例,患者在滬居住地浦東新區周浦鎮明天華城小區、祝橋鎮新生小區、張江鎮順和路126弄小區、祝橋鎮航城七路450弄小區被列為中風險地區。

11月21日晚,浦東新區周浦鎮明天華城小區被列為中風險地區。12月5日0時,明天華城小區解封。 攝影:黃景源11月25日,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外公布。

12月

12月1日起,上海地鐵正式要求乘客在車廂內使用電子設備時,禁止外放聲音。

上海地鐵內已張貼靜音、禁食的海報。 攝影:楊舒鴻吉12月8日零時起,浦東新區祝橋鎮航城七路450弄小區從中風險地區調整為低風險地區,上海市中風險地區將全部清零。

相關焦點

  • 「風雲」激蕩五十年
    風雲氣象衛星就像高懸天際的「天眼」,觀測風雲變幻,精準預報天氣,讓國人徹底告別了千百年來依靠經驗判斷天氣的歷史。在我國迎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仰望星空,回眸「風雲」發展歷程。雄關漫道「風雲」起「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風雲氣象衛星就像高懸天際的「天眼」,觀測風雲變幻,精準預報天氣,讓國人徹底告別了千百年來依靠經驗判斷天氣的歷史。在我國迎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仰望星空,回眸「風雲」發展歷程。勇以「風雲」指蒼穹在成功發射風雲一號A星和風雲二號A星後,1998年,國務院批准設立氣象衛星專項資金,明確了氣象衛星發展的投資渠道;1999年,國務院批准了《「九五」後兩年至2010年我國氣象衛星及其應用發展計劃》……風雲氣象衛星迎來了大發展時代。
  • 2020年風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在蘇州召開
    10月28日至29日,由中國氣象局、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2020年風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在江蘇蘇州召開。目前,中國氣象局正會同有關部門制定2021~2035年風雲氣象衛星及其應用發展規劃,規劃中對衛星應用能力建設也將進一步加大。本屆大會成立學術委員會並邀請國內遙感界17 位院士擔任主席和委員。院士專家圍繞「氣象衛星光學載荷技術發展」「衛星雲圖上看到的2020年長江流域洪水」「地球大數據驅動可持續發展」「氣象衛星產品研發與應用國際前沿進展」「第三代風雲氣象衛星發展展望」等主題作特邀報告。
  • 50年,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蓬勃發展
    1970年2月,周總理籤發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上海市的專信,正式下達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要求在上海地區開展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研製。當時正值「文革」動亂,初期的氣象衛星事業進展非常緩慢。1977年11月,氣象衛星大總體方案論證會在上海召開,統一了對氣象衛星研製工作的認識,確定氣象衛星工程代號為「七一一」工程,將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明確了工程的五大系統總體單位。自此,我國氣象衛星領域開啟「風雲」紀元。「我國的氣象衛星是根據氣象服務的需求一步一步發展的。
  • 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2020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2020年,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50年。 2020年10月12日0時57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後的第三天,西昌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實現了航天報國的又一次勝利進軍。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1969年1月29日,周恩來總理在接見中央氣象局等單位的代表時指示,一定要採取措施,改變落後面貌,應該搞自己的氣象衛星。 1970年2月16日,氣象衛星研製任務下達到剛剛組建的上海航天基地。1977年,國防科工委在上海召開氣象衛星大總體方案論證會,會議正式上報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從此開啟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的新紀元。
  • 風雲事業50年「風雲」人物孫家棟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編者按:2020年是之後,我們又有了高軌道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形成低軌全球觀測和高軌局部觀測相結合的氣象衛星體系。」孫家棟回憶說。1986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風雲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研製任務,該工程被列入航天重點工程。
  • 走過50年,看「風雲」眼中的世界
    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發展歷程風雲五十年是風雨兼程的五十年風雲五十年是開拓奮進的五十年風雲五十年是鑄就輝煌的五十年大霧監測:風雲四號A星於2020年5月17日監測黃海海域大霧天氣。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此次活動將通過專家打分和公眾投票等形式進行,初定於2020年9月由中國氣象局確定2顆風雲氣象衛星暱稱,並對評選結果進行公示。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風雲五十載,煉就爭氣中國星——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1988年,風雲一號A極軌氣象衛星成功發射,並獲取了清晰的遙感圖像,我國自此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風雲一號C星壽命達6年5個月,而風雲二號F星的設計壽命為4年,至今已運行8年(仍在軌運行)。「氣象衛星應如自來水般長期供應。」來自中科院院士孫家棟的這個描繪,已將夢想照進現實。
  • 「風雲七兄弟」,太空看風雲
    今年,是中國開創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最近,許多國家都發來感謝信。 這是為什麼? 極端天氣就像「大魔王」,經常把地球攪得一團糟。 1969 年年初,一股強大的冷空氣,「凍住」了大半個中國。 1970年,中國決定,研製自己的氣象衛星。 沒有技術,沒有經驗,科學家們從零開始,埋頭鑽研起來。失敗、重來,再失敗、再重來…… 1988年,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飛 上太空。 科學家給它起名「風雲一號A星」。 中國造出氣象衛星了! 這個消息,震驚了世界。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為促進全球氣象事業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半個世紀前,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提出「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
  • 風雲氣象衛星替你「提前」看天氣!風雲1號到風雲4號的逆襲之旅
    風雲氣象衛星替你「提前」看天氣!1977年的研製之路,續延至今日已有43年之長從不了解到如今的國際應用,是數位科研人員不懈努力的結晶身兼重任的風雲氣象衛星從未讓人們失望過自2005年1月以來,中國風雲系列衛星對太平洋生成的92個影響或登陸我國大陸的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大國重器「風雲四號」A星1999年「風雲一號」C星、2004年「風雲二號」C星的成功發射,突破了長壽命穩定運行的技術瓶頸,具備了提供長期連續業務觀測資料的能力。從航天領域到氣象領域,經歷了無數次打磨後,2005年1月1日,「風雲一號」C星雲圖亮相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並開始正式向國內外用戶發送衛星數據圖像,我國告別了氣象衛星數據依賴國外的歷史。2008年「風雲三號」A星發射升空,極軌氣象衛星實現升級換代,搭載載荷數從「風雲一號」的1個增加到11個,技術指標與世界同期先進水平相當,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新華社太原11月15日電(李國利 李瀟帆)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張宏偉 攝)「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走過50年,看「風雲」眼中的世界| 衛星看中國特別版
    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發展歷程風雲五十年是風雨兼程的五十年風雲五十年是開拓奮進的五十年風雲五十年是鑄就輝煌的五十年大霧監測:風雲四號A星於2020年5月17日監測黃海海域大霧天氣。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 從零追趕部分領域已成世界獨一無二
    2020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斷攻堅克難、求實進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績矚目。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從零追趕部分領域已成世界獨一無二
    2020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斷攻堅克難、求實進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績矚目。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 從零追趕部分領域已成世界獨一無二
    2020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斷攻堅克難、求實進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績矚目。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