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這些不了解天文學和物理學的人來說,黑洞是什麼?

2020-12-07 騰訊網

我們來看一下業餘天文學家、研究人員及作家Martin Silverant在天文在線上的回答:「

我會分四個部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黑洞是什麼?第二,黑洞是如何形成的?第三,為什麼黑洞會有如此強烈的引力場?第四,黑洞的解剖結構是什麼?

首先,黑洞是什麼?

黑洞是空間中的一個位置,它的引力場非常強,以至於其逃逸速度超過了光速。這意味著你需要大於光速的速度(在物理上這是不可能的)才能逃離黑洞。

因為沒有光可以逃脫黑洞,所以它是黑色的。當然,這不是你襯衫的那種黑色,因為襯衫它的黑色是能夠反射光線的。而黑洞,它根本不反射光線,所以它是最黑的。

【下面的圖片是對黑洞的一個很好的類比,在黑洞中,超過某一點的水流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再大的速度也不足以逃離它。

這確實是一個相當完美的類比,因為雖然我們不能直接研究黑洞,並且我們也不能觀察得到它們或觀察它們的內部(我們只能從它們影響周圍恆星的引力場中推斷出它們的存在,我們可以看到來自流入物質的輻射),但我們可以研究黑洞的類比,其中一個研究霍金輻射(黑洞被認為是一個緩慢蒸發的過程)的類比利用了水流。】

了解了黑洞是什麼,我們來聊聊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這一切都始於一顆大質量恆星。當恆星將氫聚變成更重的元素時(這一過程被稱為熱核聚變),產生的熱量會產生一個向外的壓力,這會抵消來自重力的內力。本質上,熱壓可以防止恆星在自身引力下坍塌,只要恆星有燃料熔化並產生熱量,熱壓和重力就是平衡的(稱為流體靜力平衡)。

在某一時刻,恆星耗盡了燃料,這意味著熱壓降低,而重力就會佔據主導地位。這就是核心塌陷發生的時候。核心塌陷發生之後,有三種情況:末端質量低於錢德拉塞卡極限的太陽質量1.4倍的恆星將坍縮成白矮星,末端質量介於錢德拉塞卡極限和託爾曼—奧本海默—沃爾科夫極限(即TOV極限)之間的恆星將成為中子星,末端質量高於TOV極限的恆星將成為黑洞。這個末端質量與至少25倍於太陽質量的初始質量相關。

【我們不妨假設上圖中的恆星有30個太陽質量。當核心坍塌時,會發生一種稱為超新星的爆炸,它會將大量物質噴射到太空中。這則是一張真實的超新星圖像。

在下面的圖像中,你可以看到恆星的初始質量與其結束質量之間的關係。對於一顆初始質量是太陽30倍的恆星來說,它的最終質量大約是4個太陽質量—足以形成一個黑洞。

我在圖片上標出了兩行,作為如何閱讀這幅圖片的例子。一顆初始質量為25M(太陽質量)的恆星,其末端質量約為2M(要記住TOV限制為2-3M)。我還用藍色標記了一顆30M的恆星,正如你所看到的,它的末端質量是4M。此外,你也可以看到,任何初始質量低於25M的恆星都將成為質量為0.88M-1.44M的中子星。】

接著,我們不妨研究一下,為什麼黑洞會有如此強烈的引力場。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關鍵的部分:引力場的強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物體的質量;二,你離物體的距離有多遠。

【我們來看上面的恆星,它的半徑比中子星和黑洞大得多。然而,這一比例還遠遠不夠,因為中子星和黑洞遠遠小於這個比例。雖然太陽的直徑為139.14萬公裡(和1個太陽質量),但中子星的直徑通常約為20公裡(大約1.4個太陽質量),一個質量為3個太陽質量的黑洞被認為被壓縮到一個點,儘管在這個質量下它的史瓦西半徑(或引力半徑)約為8.86公裡(直徑17.73公裡)。稍後,我會更多地談到史瓦西半徑。

這裡有三個質量增加,但半徑減小的物體。現在,雖然由於質量的不同,這三個物體都有不同強度的引力場,但它們的半徑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假設這三個物體的質量相同,但大小不同,那麼為了使得來自恆星的引力場與來自中子星的引力場相同,你必須在恆星內部。但是,要體驗與普通恆星相同的中子星引力場,你需要遠離它直到一段距離之外(由中子星周圍的黃色圓圈表示)。所以你看,在質量相同但半徑較小的情況下,你可以更接近中子星,就像你可以接近普通恆星一樣,所以你會在中子星的表面體驗到更強的引力場,就像普通恆星上的引力場一樣。黑洞有更大的質量和更小的半徑(假設是點源),所以當你接近它時,它的引力場真的很極端。極端到即使是在宇宙中速度最快的光也不能逃逸,就像我們一開始看到的那樣。】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去解剖一個黑洞,它的結構會是什麼。

【現在我們先來看看有趣的部分。黑洞的成分是什麼?在下面你可以看到黑洞相關部分的簡化版本。首先,我們會談到黑洞是如何壓縮到一點的。至少,這是假設的,儘管在現實中我們的確不知道黑洞是否真的是一個點源。不管這個點源是物理的還是數學的,它被稱為引力奇點。這個奇點有一個逃逸速度超過光速的區域,這個區域由史瓦西半徑定義。這個甚至連光也逃不出黑洞的邊界叫做視界,這是時空中的邊界。

在質量曲線時空,黑洞之中的情況下,質量密度曲線時空,以至於光被捕獲。下面的圖像給出了一些概念,儘管如此,請記住,這是空間扭曲的二維表示,而實際上空間是三維扭曲的。因此,更好的設想是時空向內彎曲,形成一個重力井(如下圖中的b所示)。

準備好學習更多技術性的東西了嗎?讓我們來看看更完整的黑洞解剖圖。下圖是史瓦西黑洞,這是一個最普遍的黑洞模型。這是一個不帶電荷的非旋轉黑洞。人們認為不存在不旋轉的黑洞,但史瓦西度規提供了一個簡單的黑洞模型。再往下我們再去看一個旋轉的黑洞。

如你所見,與基本的黑洞解剖學相比,這裡還有兩到三個額外的組成部分。黑洞有一個外視界和一個內視界,或稱柯西視界。柯西地平線的一側包含封閉的類空間測地線,另一側包含封閉的類時間測地線。測地線是曲線空間中兩點之間的最短路徑。當物質落入黑洞時,它會走儘可能短的路徑,在柯西地平線之外,時空測地線會顛倒過來。因此,在內部事件視界之外,你不再是在空間中旅行,而是在時間中旅行。因此,如果你跨過這條地平線,你將走向你不可避免的未來,而那,就是奇點。

在史瓦西半徑之外,有一個被稱為光子球的邊界,在那裡,重力足夠強,以至於光子(光粒子)被迫在軌道上運動。超出該邊界,你會向事件視界移動,但在光子球體處,光子將在軌道上移動至少一小段時間(軌道不穩定)。光子繞圈運行的有趣之處在於,當你位於光子球體時,從你後腦勺開始的光子會圍繞黑洞運行,然後會被你的眼睛捕捉到,所以你會極有效率地看到你的後腦勺。這很奇妙,不是嗎?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旋轉黑洞,它要麼是克爾黑洞(不帶電荷的旋轉黑洞),要麼是克爾—紐曼黑洞(帶電荷的旋轉黑洞)。而黑洞只有三個基本屬性:質量、電荷和角動量(自旋)。

恆星不停旋轉,當一顆大質量的恆星坍縮成黑洞時,它的角動量不僅在黑洞中守恆,而且隨著半徑的大幅減小,它的角動量也會增加。試想一個滑冰運動員,當她收緊雙臂時,她的旋轉速度會增加,因為這會降低她的轉動慣量。

由於離心力的作用,黑洞的旋轉使得史瓦西半徑變得扁平。另外,引力奇點不再是點源,而是二維環奇點。旋轉黑洞的另一個重要的附加成分是勢層,這是一個超出外部事件視界的區域。電氣球在旋轉黑洞的兩極接觸到事件視界,並在赤道延伸到更大的半徑,根據黑洞的旋轉速度,電氣球的形狀要麼是扁球體,要麼是南瓜形。

當黑洞旋轉時,它在旋轉方向上扭曲時空的速度隨著距離視界的距離而減小,這意味著離視界較近的時空將比距離視界較遠的空間扭曲得更嚴重。此過程稱為框架拖動。由於這種拖拽效應,除非對象相對於局部時空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移動,否則相對於遠距離的外部觀察者而言,勢層內的對象不會顯得靜止不動,而這是不可能的。然而,由於勢層位於事件視界之外,該區域內的物體仍然可以通過黑洞的旋轉而獲得速度而逃離黑洞。】

作者: Quora

FY: 羅導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黑洞研究對於人類社會有深遠的影響
    另外的一半,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非常直接的,因為它與人們對於恆星的觀測有關。在黑夜裡,人們都可以看到星空、星座和銀河。人們也會想像在銀河系的中心究竟存在著什麼。通過太空望遠鏡和一些精確的觀測技術,你就可以非常精確地觀測到恆星的運行軌跡。隨後人們發現,有些恆星非常接近銀河系的中心位置,它們圍繞著某個非常緻密的、質量非常大的物體運轉。
  • 天文學 | 脈動白矮星、黑洞和星際旅行
    這是屬於所有天體物理學家的時刻,特別是那些研究黑洞主題的學者們,以及那些看過模擬圖片——Compact Objects in Astrophysics (2007) 這本書封面圖片的人們。令人驚訝的是,真實的圖片與模擬圖片是多麼相似。7月是阿波羅登月50周年。我們之中那些在1969年看過直播的人將永遠銘記當時內心充滿的敬畏、驚奇、驕傲和快樂。
  • 物理學與天文學之間你所不知道的千絲萬縷
    這並不意外,因為天文學和物理學是緊密聯繫的。物理學是一門研究控制宇宙法則的學科,而且據我們所知,現在這些法則與早期較為久遠的法則是一致的。因此,為了解釋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事物,我們呼籲用這些原始的理論去解釋地球上的物理現象。
  • 充滿詩意的物理學,說說物理學和天文學那點事
    讓我們先把思路轉移到天文學上來,這不是因為曾經有很多的詩人為日月星辰譜寫了很多美麗的詩篇,而是因為,天文學本身對於恆星和行星運動規律的歸納和總結,才使得物理學得以真正的發端。對於這些恆星和行星運行規律的理解,正是物理學真正的開始。那段歷史我們這裡就不重複了,寫這個的很多,我自己也寫過,而且這些都不是我想說的重點。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你了解...
    安德裡亞·格茲,美國天文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唯一女性獲得者,同時也是第四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 所有已知規律均在其中失效 一個超重的怪物,會捕獲進入其「狩獵範圍」的所有物體,沒有什麼可以逃脫,甚至光也不行,這就是黑洞。在許多文學形式中,黑洞一詞都有了其更深的含義,但對於物理學家,黑洞始終是巨型恆星自然耗盡死亡後的產物。
  • 天文學集中了人類對於自然認識的精華,讓我們更加了解天文學!
    我們都知道,當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原理以後,就是利用天文觀測的結果給予這個理論以有力的支持;60年代天文學上的重大發現一一類星體、脈衝星、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等給高能物理、量子力學、宇宙學、化學、生命起源等學科都提出了新的課題。天文學給我們揭示了自然界的真面目。幾千年來,人類對於地球的性質、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字宙的等方面都曾有過錯誤的認識。
  • 黑洞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物理學家,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獲得該獎項的一半;諾貝爾獎的另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緻密天體的發現
  • 從物理學角度分析《星際穿越》:逃離黑洞用到了哪些天文學知識?
    話又說回來,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一個細節,當庫伯和安妮海瑟薇飾演得女主告別時,說了一句非常悲壯的話:「要想從黑洞中逃出去,總得留下點什麼。」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是用了物理學中的牛頓第三定律,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給了「永恆者號」一個向外的推力,再加上飛船本身所能達到的推力,剛好能夠衝出黑洞的引力束縛,得以逃生。
  • 終於看見黑洞!但什麼是黑洞 ?科學家並沒有統一的答案
    或許你會想,黑洞肯定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吧,畢竟在物理學的許多領域中,黑洞的理論工作都佔據著這些研究的中心位置,所以對黑洞的定義怎麼可能還有任何的不確定性呢?的確,黑洞(以及模擬黑洞)是幾乎所有物理學領域理論研究的對象,從光學到固體物理學,超流體到普通流體力學,熱力學到高能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學到宇宙學,經典到半經典,或是量子引力理論;它們當然也是大部分天文學觀測工作的中心課題。從天文角度而言,我們一般認為黑洞會不可逆地吞噬掉所有進入它影響範圍內的物質和輻射。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開黑洞奧秘,人類越來越了解宇宙了
    彭羅斯的研究表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愛因斯坦本人並不相信黑洞的存在,他在1915年11月提出了新的理論,因為他不認為黑洞存在,所以他使用了其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這種當時來說假設的天體。引力將塑造空間,影響時間的流逝。在黑洞內部,引力是如此巨大,它能夠彎曲空間,大幅度減緩時間的流逝。
  • 天文學是什麼?入門必看!
    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為了適應世界航天事業發展的時代需要,加強素質教育,普及天文知識是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是在文理分開的大學教育中,文科學生對於基礎科學的認識了解得不夠全面。同時,由於人們對天文發現的廣泛興趣,天文學在教育和科普領域也起著十分獨特的作用。因而天文學的發展對人類認知世界、認知自我也有著巨大的意義。
  • ...黑洞|史蒂芬·霍金|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物理學獎|羅傑·彭羅斯
    相反,我們傾心於最有意思的發現和發明。如果你看看那麼多的地外行星以及去年的獎項,今年獎勵的就是一個非常不同的主題。去年獎勵的發現,是在我們的恆星系統中,有很多很多的行星,這比我們之前想的要多的多。這是一個基礎的發現。但是黑洞是如此不一樣。據我們所知,我們附近沒有任何黑洞,但是黑洞又表現出非常奇特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與正常的物質非常不同。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物理學家,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獲得該獎項的一半;諾貝爾獎的另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緻密天體的發現。
  • 「多信使天文學」是天體物理學的未來
    太陽系以外的天文事件,首次釋放出地球上觀測到的光和粒子。「多信使天文學」時代誕生了,雖然,它是一個天文學術語,對非天文學家來說比較陌生,它確是研究宇宙的未來。圖註:多個中微子事件,由單獨的中微子探測器重建。1987年,三個對高能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敏感的獨立探測器在13秒內一次探測了總共25個粒子。幾個小時後,光也來了。
  • 庚子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科學家發現宇宙黑洞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天文學有關,在古代的中國,我們用天象來解釋瘟疫,您覺得今年的物理學獎對新冠疫情有什麼關係和啟示嗎?David: I don't see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and observation of black holes and the pandemic.
  • 諾貝爾物理學獎 授予了黑洞研究
    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證明銀河系中央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當天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會議廳舉行的發布會比預定時間晚10多分鐘。
  • 《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新研究詳細介紹類星體「SDSS J1030+0524」周圍的環境
    星系在形成,氣體在流動……雖然我們不想經常回顧周二的情況,但我們喜歡回顧過。從宇宙的意義上來說地球的位置很好。由於光在宇宙中穿行所需的時間很長,我們的望遠鏡可以接收到宇宙早期生命的微弱信號。周四,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了一個巨大的、令人感興趣的結構,來自宇宙只有9億年的時候。這個結構大約是銀河系大小的300倍,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它將附近的六個星系困在一個宇宙氣體的「蜘蛛網」中。
  • 天文學和緻密物理學的大進步!
    一個國際的科學家聯盟叫做北美納赫茲引力波天文站在過去的12年內用綠岸和阿雷西博望遠鏡觀察了許多中子星。這個努力是為了尋找低頻引力波的一部分,他們在時空中的波紋正如這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站發現的那樣但是波峰之間有更長的時間。特別是,他們對一種脈衝的中子星感興趣,這種中子星準確來說是脈衝星。MSP J0740+6620就是這些脈衝星中的一個。
  • ...黑洞|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物理學獎|萊因哈德·根澤爾|羅傑...
    右:安德裡亞·格茲 美國天文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與黑洞研究相關
    右:安德裡亞·格茲 美國天文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