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辨析「古人」說起
○ 黃團元
路過廣場時,我隨手抓拍了俊男靚女三人身穿「漢服」的圖片。今天在地鐵上,我翻給小孫女看。故意問:「古人穿越,到了我們家旁邊的廣場,為什麼男女老幼沒有圍觀?沒有人和他們對上幾句『之乎者也欲焉哉』?」
我的意思是讓孫女回答:廣場菊花展,美麗吸引人。前來觀賞的遊客眾多,有本地人,有外地人;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由於來來去去的人絡繹不絕,所以人們見了穿奇裝異服的,不足為奇。
誰知孫女見了圖片,馬上回答:「一看就知道是假『古人』,所以沒人看稀奇。」她答非我願,但有趣。我追問:「假在哪裡?」她接著答:「一,古代沒有帶輪子的行李箱;二,古人不會有現代人穿的跑鞋;三最明顯,古代沒有手機。」
我高興極了——這得感謝老師。語文老師、科學老師要求她們注意「觀察」,寫觀察日記,功勞都在老師身上,並非她特別聰明。前些時,她已經過了九歲生日。古時候還有五歲的孩子能夠自救呢!
《今古奇觀》中,有個《十三郎五歲朝天》的故事。講的是有個名叫南陔、排行十三的小孩,五歲時在元宵夜觀燈,被人販子拐走。十三郎偷偷在人販子的衣服上,做了暗標記。後來不僅機敏逃出,還根據他做的標記,抓住了人販子!
十三郎聰慧,利益於家庭教育早。現在,我們家長也要配合老師,向「小娃娃」講授相關知識。甚至「老娃娃」,也應有人提醒如何觀察,如何辨析,如何防騙。幾年前我讀過一篇文章,說的是某老婦花費萬元,買了一臺上門推銷的「造錢機」。兒子回家,沒看就說:「受騙了!他的機器能造錢,何必賣給你?」●
黃團元,湖北省直管市唯一新聞正高級職稱獲得者。發表各類作品約400萬字,文章散見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瞭望》和《博覽群書》等報刊。其《「天災不由人」與「抗災不由天」》等文,曾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教輔、高考習題及試卷。公開出版《說黑道白》、《民族瑰寶馬寅初》、《胡適的謙和雅量》、《梁啓超之路》、《文人有行》、《諸葛亮用兵》和《劉邦用人》等多部長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