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乍一看,這本書的名字透著一股硬核科幻感,又充滿思辨意味,實際上它的故事正是如此。作者菲利普·迪克講述了未來地球被大戰後的放射塵汙染,地球上的不同人種(算上仿生人的話)之間發生的故事,詳細點就是,一天之內,一個賞金獵人怎樣追殺了他所在區域的幾個「偷渡」仿生人。
我還沒看過根據本書改編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想來,電影情節會很緊張、表現力更鮮明,會有跟閱讀文字時完全不同的體驗。至於書中的故事,總有更多的細節、心理,以及作者的思考,甚至哲學和詩意,交織在其中。
開篇一場夫妻吵架,言語往來中便交待了那個世界的生活背景,星際移民、放射塵、飛車、動物稀有、電子寵物、情緒調節器、共鳴箱、默瑟主義、獵殺仿生人的機構和職業等等,而後,故事主角在這一天心理產生的變化,引出了一系列讓人深思的問題。
仿生人的機能與人類幾乎無差別、智慧甚至已超過不少低智人類,只是它們沒有靈魂和情感。把犯錯的仿生人當作冰冷的機械,毫無感情地殺掉,很好,沒有問題,可是人類所具有的道德情感、移情共情的能力,很難讓人對與己高度相似的仿生人毫不留情,特別是如書中所述的「異性」之間。
就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一件慣用的物品還會有感情,對一個看起來聰明美麗有才華的「活生生」的仿生人呢?內心的矛盾與道德衝突可想而知。機器人在我們的時代已呈現越來越精密智能的趨勢,不難想像未來總有一天人類將生活在被智慧機器人環繞的世界中,書裡的情景也並非遙遠到觸不可及。
科技是把雙刃劍。書中的樞紐6型機器人生產公司,出於市場需求想盡辦法把仿生人造得再像人類一點、無限像人類一點,反過來,這對獵殺它們的警局等部門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把它們跟真實人類區分開來會越來越困難,甚至有一天將無法區分。難以估量,這樣做是好處還是壞處更多。
科技越往人性深處去融合,真實與虛幻的界限就越模糊。就如,人類與仿生人的界限越模糊時,可能會誤殺有情感障礙的人類,可能一個人類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仿生人,往深處想,讓人不寒而慄——你怎麼知道自己是真實存在的?你是誰?如何證明自己的真實?
假作真時真亦假,真假混為一談,世界是混沌的,或許從科幻的角度,到那個時候會出現一種新的認知、新的規則,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一個新世界,就像《三體》中的星艦文明,就像歌者的二向箔。
由此能體會到科幻作者創作的不易,他們既要有大量的科技知識,又要有大膽而開放的豐富想像力,構造一個既可信,又虛幻的世界,不似玄幻武俠小說,天馬行空自由暢想,也不似愛情倫理小說,更多關注的是普羅大眾都有的情感內心。這有時容易造成一些比較明顯的邏輯漏洞,有時覺得那個世界又不像現代、又不太可能是未來——真是兩難啊。
如本書譯後序所講,書中有科技發展不均衡的錯位感、無法講明白想像出來的日常器物的使用原理、真實的與電子的動物生存疑問等等,確實是,在閱讀時會產生諸如此類的疑問,有些地方甚至經不起仔細推敲,此外,我還覺得書中的對話太多了些,故事的敘述也較隨意散亂,人物性格不夠鮮明。我讀的科幻作品不夠多,僅從單純的閱讀體驗來說,這本書還有些不盡人意,可是想一想,它竟是五十多年前的作品,幻想的是接近現在這個年代的場景,讀這本書,本身就很科幻啊。
有不足是很常見的,科幻作品的魅力足以大大掩蓋那些不足,因為這類作品的核心,很多終歸是對人類困境、複雜人性的探索,對未知與未來的注視和追問。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天問」,有「明月幾時有」的追思,時空的無限與永恆,很容易讓人類產生共同的一種「萬古愁」,古人祭祀、寫詩、暢想宇宙,今人在科技和知識的加持下,在思想上走得更遠,思考外星文明、星際旅行、人工智慧、多維空間等諸多可能,依照科技發展的規律,有的科幻想像竟成了真,更多的想像像無數的思維觸角,去敏感著顫抖著,伸向廣闊的宇宙與時空,不知道何日有迴響,不知道那思維本身是不是就只是虛空而已。
說回本書,問,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我不知道,很難去想像那個情景,這個問題也很少有人去思考,仿佛不切實際,仿佛無關緊要。科幻作品提出了問題,引導著普通人去多想一點點——人類殺害仿生人有礙道德嗎?人類與虛擬事物可以相愛嗎?科技走在了人性之前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嗎?
科幻作者總是站在離我們的現實世界遠一點的地方,凝視社會,凝望宇宙,帶著無窮的疑問,替埋首在滾滾紅塵中的我們抬頭看蒼穹中的星星,最好能引起我們的好奇,也看上兩眼,懂得他們眼中的瑰麗與浩瀚,寂寞與深情。
總有人類能到達那個遙遠的未來、遙遠的時空,只是我們永不會知道它像不像想像中的樣子,這種感覺很憂傷。古人傾盡所能也想像不出我們現在這個世界,而他們的時代已古老得像化石。只有這份惆悵流動著,帶動起無邊思緒和探求之心。
路漫漫其修遠兮。
往期內容:
《她》:虛幻之中情深何寄
《原始碼》:如果鏡子裡有一個世界
《三體》:末世沒有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