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從洞穴假說到真實荒漠,仿生人能夢見電子羊嗎?

2020-09-26 陳根

文/陳根

縱觀人類文明史,可以說,技術的發展與人的生存相伴相生。

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有柏拉圖對於「愛比米修斯造人」的技術源發性意義的思考。而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來的技術與火種正是人類得以超越自身「缺陷」的工具。千百年來,人類憑藉技術獲得生存之道,追求自我的不斷完善。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從蒸汽時代進入到電力時代,再到原子時代、資訊時代。然而,技術令人們身處的物質世界越來越豐富的同時,也令人們面臨著愈來愈多的認識危機、生存危機和信仰危機

在移動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今天,標籤遍地的社交媒體,算法勾勒出了光怪陸離的世界,人類運用技術打造了侵蝕真實的仿象。一切資訊、知識和觀點都觸手可及,海量的信息像隨機編碼的符號,壘出一幢幢數據廢墟,這一切無不昭示著這個我們與他者分裂的時代。

顯然,技術對真實世界的侵襲與轟炸,強迫著人們改變。

當我們面臨的是一座座由算法構築的信息孤島,我們會發現越來越難通過搜尋引擎獲取自己想要的內容。當算法越準確,內容分發的效率越高,信息壟斷也進一步加劇。從信息繭房到信息供養,我們又回到了那個被時代持續叩問的命題:什麼才是真實的世界?

從仿象到仿真

法國哲學家讓·鮑德裡亞曾預言「我們將生活在現實的美學幻覺中,而『現實勝於虛構』這個符合生活美學化的超現實主義階段的古老口號也將被超越。

在《象徵交換與死亡》一書中,他探討了符號的變遷,將仿象劃分為仿造、生產和仿真三個等級,分別象徵著文藝復興價值的自然規律、工業革命價值的商品規律和當下的價值結構規律。事實上,仿象的三個等級對應著人與技術的粘合度的遞增,從仿造到仿真,真實的邊界也愈發模糊。

仿造,誕生於文藝復興運動,是人們以自然為模型進行符號的生產。在封建等級社會,每一種符號都沒有歧義地指向一種地位,而仿造符號則會受到懲罰,比如,仿造黃袍意味著造反,仿造高冠意味著忤逆權威。

資產階級的興起使符號得以解放,所有階級可以沒有區別地玩弄符號。然而,資產階級在符號的使用上依然迷戀傳統秩序,他們用仿大理石來模仿自然,用虛假的自然權利來模仿封建秩序,用符號達到了虛假的同一。

從仿造到生產,被視為「工業仿象」,生產是符號徹底擺脫等級和地位限制的標誌。生產超越了仿造,在機器大生產的轟鳴聲中,流水線上的產品批量繁殖,產品之間是完全等價的,自然也就不存在著原型和複製品之間的差異。

儘管人們此時仍是價值的創造者,可人在生產過程中也成為了無差異性的機器,工人們從事著簡單機械性的工作,可以被隨意替換。

當生產進一步走向仿真時,終於成為了不同符號之間的重新編碼和組合。機器的興起逐漸取代了人力的勞動,生產的目的性也從滿足人的自發需要到服務於整個社會系統。仿真成為了對符號的編碼,每一個模式之間的異質性,通過製造的對立符號產生,無限地再生產沒有實際意義的東西。

原始社會,人們會用面具掩蓋本我。資產階級時代,鏡子取代了面具。如今,我們甚至無法窺見自己的鏡像,取而代之的是影像,是重疊的,多重意味的複雜影像。網絡身份成為我們真實自己的一部分,每個網絡身份都與前一個有區別,甚至有很多人擁有多個截然不同的網絡身份。於是,從仿造到仿真,真實的邊界愈發模糊。

從前,是領土產生地圖;現在,是地圖生成領土。從前,仿真本是真實的投影;現在,遮蔽了真實成為了更為真實的超真實。於是,吃飯至少不再是單純的吃飯,而是為了在朋友圈滿足表達的欲望。人們在網際網路上觸碰到的媒介,也比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更吸引人,媒介帶來的一切因此成為了我們的主體體驗。

科幻著作《仿生人能夢見電子羊嗎?》一書中,提出了振聾發聵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仿生人能否做夢,即對仿象與真實的區分;第二個問題是仿生人做夢能否夢見電子羊,即對仿象真實性的質疑。從仿生人到電子羊,仿真不再根源於真實,而是扮演真實、清除真實。

但仿真終究不是真實,仿生人永遠也無法成為人。這是因為,人類並不是完全理性的,無法站在一個安全的距離去看一切。苦難,使我們相信生存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而高貴的同理心,使我們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這也正是宗教存在的意義

從洞穴假說到真實荒漠

柏拉圖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洞穴假說。

一群被繩索束縛著連成一條線的洞穴人,從出生開始眼前就只有一面牆,聲音從他們的背後傳來,人們舉著火把從他們背後走過,洞穴人只能看到牆上火光中投射出來的影子。從他們的人生經驗來說,那就是一個真實的世界。終於,其中一個人掙脫了枷鎖,摸索出洞口,並且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世界。

現代人也許會嘲笑洞穴人受到了愚弄,但事實上,沒有人能否定這種「愚弄」在我們身邊存在的可能性

根據維度理論,洞穴人看到牆壁上的投影是平面的二維世界。零維是一個點,一維是一條直線,二維是平面,而我們所觀察到的物體是三維的。愛因斯坦指出,這個世界被加上了時間軸,因此我們生活在三維的時空中。而截至目前,是否還有更多的維度存在並沒有科學的否定證據。

當然,一方面是從科學的角度證明更高維度的存在,另一方面,當人類社會從仿造走向仿真時,傳統的表現反映真實的規律被打破,模型構造了真實。而這樣一個虛擬與真實邊界模糊的世界則為我們想像更高維度的空間時提供了邏輯上的可能

我們或多或少都知道,《黑客帝國》裡那個兔子洞的故事:

在《黑客帝國》中,墨菲斯給尼奧一顆紅藥丸和藍藥丸,告訴他,這是他最後的一次機會,選藍藥丸,故事結束,在床上醒來,相信你所相信的事物;選紅藥丸,留下來便會帶他去兔子洞的深度。

這太容易讓人想到中國古老的典故「莊周夢蝶」的故事,並提出了「什麼才是真實?」的後現代主義的哲學詰問

波德裡亞在《完美罪行》一書中,闡釋了真實與幻覺的關係「世界是一個根本性的幻覺。為了消除它,就必須把這個世界視為實在的,給它以實在的力量,不惜任何代價使它存在並具有意義」。

在波德裡亞的理論裡,我們現在所有的世界是一個「幻覺」,我們存在的所有意義,是為了證明這個世界是「真實的」,或者證明在這個幻覺的世界之外,存在著一個真實的世界。這種對「真實」的努力追求,最終導致了幻覺消失,也就是世界毀滅。

依據波德裡亞對擬真世界的定義,人類發現真實的過程也是世界走向毀滅的過程。這裡人類面對的,是極其痛苦的自涉性矛盾——人的符號化漸變和擬真世界的拓展開始並軌。在努力使虛妄世界變得更加真實的社會活動中,人也一點點地將自身的自由意志逐漸符號化,以適應世界的符號化

最終,尼奧戰勝Matrix之後又如何?齊澤克表示,這個問題回到了柏拉圖的理想國:《黑客帝國》不正重複了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普通人成為了囚徒,被緊緊捆綁在座位上,強迫觀看所謂現實的詭異影像,錯誤地認為這是現實。

而《黑客帝國》和它重要的區別在於,當其中某些人從他們的洞穴困局裡逃出後,他們看見的不再是由陽光照射的明媚空間,至高至善的美,而是「真實的荒漠」。

最終,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了柏拉圖,歸結到了理想國,歸結到了基督教的千年王國和人文主義者的烏託邦。這也回到了原初的恐懼:《黑客帝國》扭曲了我們對真實的感知,這是讓人絕望的兔子洞,是一個關於真實世界的無限循環。

事實上,人類總是在科技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尋找新的生存空間。計算機虛擬空間的出現提供了分裂出無限世界的可能。但人們突然間發現,網上符號化的弱連接方式依舊隱患無窮,從隱私到個人認同,網絡信息已經超過民族符號和經濟符號,成為我們虛擬鏡像的一部分。

如何才能超越符號化的冰冷森林,找到確認存在的真正方式,依舊是人類哲學發展到現在面對的最大敵人。

相關焦點

  • 從洞穴假說到真實荒漠,仿生人能夢見電子羊嗎?
    科幻著作《仿生人能夢見電子羊嗎?》一書中,提出了振聾發聵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仿生人能否做夢,即對仿象與真實的區分;第二個問題是仿生人做夢能否夢見電子羊,即對仿象真實性的質疑。從仿生人到電子羊,仿真不再根源於真實,而是扮演真實、清除真實。但仿真終究不是真實,仿生人永遠也無法成為人。
  • 從洞穴假說到真實荒漠,仿生人能夢見電子羊嗎?
    從信息繭房到信息供養,我們又回到了那個被時代持續叩問的命題:什麼才是真實的世界?網絡身份成為我們真實自己的一部分,每個網絡身份都與前一個有區別,甚至有很多人擁有多個截然不同的網絡身份。於是,從仿造到仿真,真實的邊界愈發模糊。從前,是領土產生地圖;現在,是地圖生成領土。
  • 仿生人不會夢見電子羊
    像一個仿生人(人形機器)。人為什麼是人,僅僅是因為其外觀嗎,擁有頭部、四肢等身體特徵。若當我們創造出了和人類相同身體特徵的物種,擁有同人類一般無二的體態身姿,那麼他們是人類嗎?在某時某刻,發生了某件事,一些人對這件事的觀點看法,是否讓你產生了TA真的是人類嗎的懷疑?或許你看過《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這本著名的科幻小說。
  •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假作真時真亦假
    開篇一場夫妻吵架,言語往來中便交待了那個世界的生活背景,星際移民、放射塵、飛車、動物稀有、電子寵物、情緒調節器、共鳴箱、默瑟主義、獵殺仿生人的機構和職業等等,而後,故事主角在這一天心理產生的變化,引出了一系列讓人深思的問題。仿生人的機能與人類幾乎無差別、智慧甚至已超過不少低智人類,只是它們沒有靈魂和情感。
  • ART021 BEYOND-EXTENDS|陳抱陽「VR迷宮—仿生人會夢見電子奶牛嗎」
    BEYOND-EXTENDS公共藝術單元致力於打造多元立體化的公共藝術,將藝術輻射到城市及大眾生活。本屆BEYOND-EXTENDS將擴大展覽範圍,橫跨多個城市商業綜合體,用更加多元的藝術項目滲透城市角落。本期介紹2019 ART021 Beyond Extends單元合作藝術家陳抱陽於BFC上海外灘金融中心落地的展覽《VR迷宮—仿生人會夢見電子奶牛嗎》。
  •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 教師隨筆
    美國作家菲利普·迪克為我們構造了一個幻想中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地球已經被輻射所覆蓋,不適合人類生存,政府鼓勵人們都移民到火星上去,並且附贈每個移民到火星上的人一名仿生人,也就是機器人。然而火星上是什麼樣的居住環境,書中並沒有描寫,因為書中的幾個人沒有一個人去過火星——有的人是因為身體太差了,有的人事因為智商不合格,還有的人就是單純的不想去。
  • 仿生人會夢到電子羊嗎
    這個意象好美,模糊地處在虛幻和真實的邊界上,我們就像Rick一樣,看見了它,卻對它一無所知。2.大衛在《普羅米修斯》裡偷看肖的夢境,他自己本來是不會做夢的,後來學會了;他在《異形:契約》裡對沃爾特說自己的夢境是如此孤獨。
  • 《銀翼殺手》:曾被調侃缺乏深度又步調慢到沒動作的經典電影
    不過,對於美國科幻小說家菲利普·K·迪克來說,他的小說能一部一部地搬上大銀幕或是拍成電視劇,完全是無心插柳的偉大成就。迪克還在世時,僅有短篇小說《冒充者》曾經在1962年被拍成一集電視劇。迪克小說中最成功的改編作品,肯定是《銀翼殺手》,改編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 賽博朋克簡史:從《機器人會想要電子羊嗎?》,到《神經漫遊者》
    賽博朋克簡史:從《機器人會想要電子羊嗎?》到《神經漫遊者》,未來世界真的如我們所期待的那樣美好嗎?在前一篇我們真正認識賽博朋克嗎?把「賽博朋克」剖開來,能夠看到什麼?【大象看戲】回顧了「cyberpunk」(賽博朋克)這一名稱的由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梳理梳理賽博朋克的發展歷程,更全面深入地認識一下賽博朋克的世界。
  • 科幻電影裡關於2020年的那些腦洞,它們都實現了嗎?
    主角所在的房間中遍布仿生人。大家懷舊的原因嘛,看它的另一個譯名《公元 2020》(電影中的故事其實是發生在 2019 年年底)。1982 年上映。原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更是出版於 1968 年。《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 夢見飛禽飛到家裡好嗎 夢見飛禽
    夢見飛禽飛到家裡好嗎夢見歡蹦亂跳的小鳥,會與權威的人士交朋友。未婚男子夢見歡蹦亂跳的小鳥,能娶一個有名望的、富貴人家的千金。夢見成群的小鳥,會成為大名鼎鼎的人物。船員夢見鳥,船海會順利。夢見開槍打鳥,災禍會臨頭。
  • 《銀翼殺手》影片,什麼是仿生人?
    如果說科幻電影《黑客帝國》讓觀眾對現實從此有了不一樣的想法的話,那麼,那麼1982年首次上映的《銀翼殺手》,就是一部改寫了《生命意義》的神作,由知名導演雷利·考特所知道的《銀翼殺手》,改編自60年代的一本科幻小說,《仿生人的夢境電子樣》,並在2017年推出了續作《銀翼殺手2049》
  • 世界觀丨你所了解的賽博朋克,真的就是賽博朋克嗎?
    賽博朋克文化的發展  時間來到了1982年,菲裡普·迪克的科幻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推開了賽博朋克風格創作的大門,奠定了賽博朋克的視覺先河。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與此同時,1984年威廉·吉布森筆下的《神經漫遊者》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