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朋克簡史:從《機器人會想要電子羊嗎?》到《神經漫遊者》,未來世界真的如我們所期待的那樣美好嗎?
在前一篇我們真正認識賽博朋克嗎?把「賽博朋克」剖開來,能夠看到什麼?【大象看戲】回顧了「cyberpunk」(賽博朋克)這一名稱的由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梳理梳理賽博朋克的發展歷程,更全面深入地認識一下賽博朋克的世界。
【大象看戲】在文中提到,自從德納·多佐伊斯借用了布魯斯·貝斯克所創造的「cyberpunk」一詞,來概括1980年代以來出現的以電腦自動控制為社會背景的科幻小說後,這一類文學作品便正式以「賽博朋克」的名稱,成為了科幻小說的一個分支。
有了這樣一種概括之後,研究者便不再局限於1980年代,而是開始尋溯「賽博朋克」類科幻小說的真正源頭。
大多數人認為,美國科幻小說家菲利普·狄克於1968年發表的《機器人會想要電子羊嗎?》,是「賽博朋克」類科幻小說的鼻祖。
但也有人認為,真正的先驅還可以追溯到阿爾弗雷德·貝斯特。這位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的首屆得主,早在1956年就以《基督山伯爵》為藍本,創作了一部具有賽博朋克風格的科幻小說《群星,我的歸宿》。
無論是《機器人會想要電子羊嗎?》,還是《群星,我的歸宿》,其實都誕生於冷戰陰雲籠罩整個世界、中東戰爭戰火紛飛的大背景之下。
在那個年代,一方面黑暗壓抑,另一方面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矛盾與衝突不斷,希望與絕望並存。於是乎,不少以科幻為主題的文學作品開始著墨於這種對立,「賽博朋克」由此孕育而生,只是那時候還沒有正式出現這個名稱。
在《群星,我的歸宿》一書中,貝斯特的想像力又一次爆發。他將大仲馬的復仇戲劇搬到了太空,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一個人人都可進行瞬間轉移的未來世界。小說呈現了一個被遺棄的人,在特定環境中艱苦而又瘋狂的復仇之路。
貝斯特的這篇小說,至今仍被不少科幻作家列為他們一生的至愛,更被「賽博朋克之父」威廉·吉布森視為其個人科幻創作的起源。
而菲利普·狄克的長篇小說《機器人會想要電子羊嗎?》,是以核戰後的世界為故事背景,講述一位追捕機器人逃亡者的賞金獵人,在與機器人的接觸和較量中,逐漸陷入了兩難境地。
該小說在手法上結合了犯罪小說和科幻小說的套路,但菲利普·狄克率先在人文精神層面探討了人類的定義以及人性的價值,他提出了一個未來人類將面臨的最艱巨且最糾結的問題。
在地球上生生不息的人類,算是藉助菲利普·狄克之筆,第一次對「美好的未來」產生了深思:令人憧憬的未來,是否真的就是我們所期待的那樣美好嗎?
《機器人會想要電子羊嗎?》通過對未來無限的遐想和探索,描繪了大企業掌控著全社會的景況,展示了人類自身與仿生人之間的曖昧關係。這部作品奠定了賽博朋克的調性,賦予了賽博朋克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由於菲利普·狄克在科幻小說領域的傑出成就,在他去世的當年(1982年),科幻小說家湯馬斯·迪斯科創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菲利普狄克獎,該獎項後來成為美國科幻界三大獎項之一。
在菲利普·狄克去世的1982年,《機器人會想要電子羊嗎?》被改編成動作科幻電影《銀翼殺手》。影片一經上映,立刻引起了轟動。
2004年,在英國《衛報》的一次調查中,有60位科學家認為:改編自《機器人會想要電子羊嗎?》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是影史上最棒的科幻片。
在《我們真正認識賽博朋克嗎?把「賽博朋克」剖開來,能夠看到什麼?》一文中,【大象看戲】曾經提到:20世紀80年代,賽博朋克風格的科幻作品一度呈現出井噴的狀態。而在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1984年威廉·吉布森出版的《神經漫遊者》。
在《神經漫遊者》裡,主角凱斯是一位「網絡牛仔」,受神秘人所僱在賽博空間(cyberspace)「矩陣」(matrix)中竊取密鑰,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救一個超級先進的人工智慧。
這部小說融合了偵探懸疑和科幻要素,但真正引起讀者狂熱追捧的,是吉布森在小說中所展現的世界觀設定。
《神經漫遊者》中的未來世界充滿了對立:一邊是罪犯橫行的物質世界,另一邊則是光鮮亮麗的賽博空間;窮人們在街頭為了生存而抗爭,權貴們則可以隨意延長自己的壽命;
世界的一邊老舊殘存,而另一邊卻享受著尖端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從眼睛到四肢,從皮膚到整個身體,都可以進行最完美的改造。當然,只要付得起錢,任何人都可以享受。
從賽博空間到生化改造,從城市景觀到衣裝時尚……《神經漫遊者》幾乎一口氣確立了賽博朋克的所有關鍵元素。威廉·吉布森通過這部小說創建了「賽博朋克」的基礎骨架,基本定義了「賽博朋克」的基調:
近未來的時空,網絡空間和虛擬世界無處不在,人工智慧和神經科技完全顛覆了整個社會。但現實世界並沒有因為科技的發展變得更好,反而人類與科技,人類與自己,各種形形色色的矛盾衝突不斷。
威廉·吉布森在《神經漫遊者》中,基本明確了賽博朋克作為一種科幻風格的邊界。他因此被尊奉為「賽博朋克之父」,《神經漫遊者》一書也被讚譽為「賽博美學的《聖經》」。
這部小說出版後,一舉奪得了"雨果獎"、"星雲獎"和"菲利普·狄克獎",成為第一部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同時獲得三大科幻小說大獎的著作。
(——如果你沒看讀過《神經漫遊者》,卻自稱是一個賽博朋克主義者,可能會有人取笑你是一個「 Faker」。因此,沒讀過這本書的「賽友」,【大象看戲】建議您趕緊去看看吧!)
隨著《神經漫遊者》這部巨著的登場,同類型的作品開始如雨後春筍般陸續湧現。不同作家的作品,從不同的層面,對賽博朋克的邊界進一步做了深化和鞏固:
帕特·卡蒂甘的 《控腦者》和《合成人》關注了腦控技術與心理暗示的問題;魯迪·魯克的「Ware四部曲系列」則延續了《神經漫遊者》的思路,探討人工智慧擁有自我意識以後的種種狀況......
而布魯斯·斯特林的《網絡島》,特別關注了黑客亞文化群體。這位有著「布魯斯主席」綽號的科幻作家,是賽博朋克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他經常在電視、報刊上宣傳賽伯朋克的理論和作品。
1984年,布魯斯·斯特林創辦了一份始終都沒能獲得正式刊號的賽伯朋克雜誌《廉價的真理》。在短短三年的存續期間,這份雜誌成為了先鋒科幻作品的宣傳陣地,也因此培養了一大批賽伯朋克作家。
布魯斯·斯特林在1986 年,還編輯出版了一本短篇作品集《鏡影:賽博朋克文學選》,收錄了之前幾乎所有賽伯朋克作家的作品,堪稱賽伯朋克文學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在《鏡影:賽博朋克文學選》的序言中,布魯斯斯特林寫道:
某些核心主題在賽博朋克作品中被反覆提及:如人體入侵,包括假肢、晶片植入、整容和基因改造;甚至還有更加前衛的心靈入侵,包括人機互動、人工智慧和神經化學等。這些技術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人性和自我的本質。
賽博朋克將這些先進技術與眾多現實社會問題聯繫在一起,賽博朋克世界中的統治力量是掌握了技術、資源和信息的企業巨頭(企業政治聚合體),而故事的主角往往是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小人物或邊緣人。
在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世界裡,人類社會被科技、網絡和壟斷組織所支配。只有少數人掌握著最高權利,享受著光鮮亮麗、幾近奢靡的高端生活。而大多數人則在無序墮落的密集城寨中,在逼仄潮溼的小巷裡像老鼠一樣的掙扎存活。
布魯斯斯特林將賽博朋克世界的特點總結為:「a combination of low life and high tech」——低質生活與高端科技的結合。這一經典提法後來成為一句格言,被大家廣泛引用。
「High tech,Low life(高端科技,低質生活)」,正是賽博朋克作品最為迷人的地方之一。【大象看戲】關於「賽博朋克」的系列文章繼續更新中...敬請關注下一篇!【大象看戲】讓娛樂更有價值*.*一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