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深圳知名的科技企業,人們自然會想到華為、騰訊、中興,還有華大基因、大族雷射,再就是最近炙手可熱的大疆科技。你聽說過光啟麼?——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考察時只去了兩家民營企業(機構),一家是騰訊,另一家就是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
2014年5月,在香港主板買殼。交易於7月份完成,殼公司被更名為光啟科技(代碼00439.HK),市值迅速飆升至180億港元以上。
2015年2月24日,馬丁飛器公司(Martin Aircraft Company)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上市,代碼為ASX :MJP,開盤價0.6澳元。2月27日,收於0.78澳元,市值約1.6億澳元。而光啟科學正是馬丁飛行器公司的控股股東,於是有媒體稱其為「鋼鐵俠背後的中國大贏家」。
看來,光啟科學果然是深圳又一家很NB的企業。出人意料的是,光啟科學在香港的股價波瀾不驚,在馬丁飛行器公司上市的當周放量收出一個小陰線,5.18港元的收盤價較去年6.38港元的高點仍有18.8%的差距。
馬丁飛行器公司是家什麼公司?
根據2014年11月7日提交的招股文件,馬丁飛行器公司成立於1998年,前身是創始人格倫•馬丁(Glenn Martin)1981年在紐西蘭的丹尼丁(Dunedin)創立的馬丁噴射包公司(Martin Jetpack)。正如現年55歲的格倫•馬丁所言:「這不能算是一夜成功的故事,對嗎?34年了!」
招股文件披露,2010年以來,該公司的飛行包累計進行了228小時飛行試驗(其中92小時為載人飛行)。最新一代模型(Prototype 12)由一臺四缸、200馬力汽油發動機驅動兩颱風扇,可以垂直起降,最大載重120公斤。實用升限為海拔1000米,續航時間為30分鐘(油箱容積20升),理論時速達74公裡(實測速度為34公裡)。
馬丁飛行器公司稱競爭對手產品的飛行時間只有33秒到75秒,而且還要使用過氧化氫為燃料。
2010年,馬丁飛行包被《時代周刊》評為50個最佳發明之,一時間其名聲大噪。但這個榜單也不能過於當真,除了蘋果iPad,其它如飛行汽車、牛脂驅動火車、水下滑翔機、無水洗衣機尚處於「奇思妙想」階段,距離實用比較遙遠。馬丁飛行包上榜後沒有立即引來風投趨之若鶩,多少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格倫•馬丁奮鬥34年,飛行包才接近實用,根本原因是當年的想法太超前。Prototype 12的成功,首先得益於既輕又省油且馬力強勁的發動機,還有性能可靠、操作簡便的計算機飛行控制系統,而降落傘則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凡此種種不是「小而美」的馬丁飛行器公司可以勝任的,都要通過外包解決。
根據招股文件披露,馬丁飛行器公司2012、2013、2014三個財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71.3萬澳元、92.4萬澳元和123.9萬澳元,合計287.6萬澳元,折合人民幣1400萬元。2014年9月,公司才搬入380平米可容納30名員工的辦公室,並配有1364平米可設置10個組裝工位的生產場地。
多年來馬丁飛行器公司一直在燒錢,只在2004年獲得紐西蘭8號創投(No.8 Ventures Nominees Ltd)一筆投資。上市前創始人格倫馬丁股權已降至17.5%,除技術工作外只在公司擔任非執行董事。
2014年12月19日,馬丁飛行器公司宣布向光啟科學發售新股及可換股證券,總對價為4400萬澳元(折合2.79億港元)。如可換股證券全部轉為普通股,光啟將持有馬丁飛行器公司總股本的52%。
總之,馬丁公司上市可喜可賀。如果人類出行方式由此改變,馬丁的成就將遠超特斯拉。但馬丁飛行背包仍在探索中,招股文件披露第一批產品將於2016年面世(主要用於消防、公安、救護、搶險等領域),不確定性很大。
光啟是又一個新岸線?
根據公開資料,劉若鵬生於1983年,9歲時隨父母來到深圳。2002年進入浙江大學,2006年赴杜克大學電子工程系(ECE)攻讀計算機工程專業。
百度百科稱:
2009年,劉若鵬率領他的團隊成功研製出『隱形衣,可以引導微波『轉向』,從而防止物體被發現。這一成果在2009年1月16日的《科學》雜誌刊登,劉若鵬是第一作者。這一成果也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引起了轟動,在同一領域進行研究的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彭德裡爵士預期,軍方可望在5年內利用這種技術,來避免船艦和坦克被雷達的微波探測系統發現行蹤。
這段多半是由光啟公關部門提供的文字有兩個很大的疑點:
1) 既然隱身衣在2009年已被劉若鵬「研製出來」並且有可能在5年內投入軍用,美方對劉若鵬於2010年歸國沒有阻撓?
2) 劉若鵬歸國後為什麼不主攻隱身技術的實用?
劉若鵬歸來後,於2010年7月創立了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有新聞稿稱:
光啟研究院致力於國際新興尖端交叉科技研發。目前該院已充分融合了電子信息、生物光子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並在新型材料、傳感與網絡等科研領域內取得核心尖端技術,應用服務於工業、醫學、生物、環境等領域。這被認為會對深圳在自主創新過程中實現對新興尖端科技的突破,乃至取得我國佔領國際新興交叉科技領域的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
光啟最近極力向媒體與公眾大力推銷的是它發射了WiFi信號的氦氣球。
2013年6月谷歌推出氣球網絡計劃,試圖通過熱氣球實現偏遠的地區的覆蓋網絡:放飛大量熱氣球並根據大氣數據對熱氣球的高度進行控制以便讓它們「捕捉」到不同的氣流,從而進行精確的移動和定位,確保地面的用戶獲得穩定的上網服務。目前,谷歌熱氣球已經可以留空100天以上,最長的一個漂了134天。
光啟科技則通過氦氣球,為海陸空商業通訊提供解決方案。既以氦氣球作為空中基站平臺,搭載WiFi發射裝置、高清攝影器材及其它設備,並通過一根複合光纜與地面相連。
根據光啟科技披露的計劃:2014年9月15日前完成模型實驗;10月30日前完成材料研製及實驗;12月31日前完成整機測試並交付試飛。2014年12月22日,光啟科學的深圳龍崗的「阿波羅基地」正式啟用。2015年2月6日,光啟科技宣布臨近空間飛行器雲端號(Cloud)試飛及商用測試取得。在4000米高空向8000平方公裡面積提供了WiFi信號。光啟科技11月3日公告稱,已與剛果(金)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將在地廣人稀處展開商業化實踐。
到目前為止,光啟科持只不過放了一個裝有WiFi發射裝置的系留氦氣球(小孩兒抓著繩兒玩氣球的放大版),與谷歌氣球的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下一步,光啟科技的氦氣球還將進軍臨近空間(NearSpace)。臨近空間的範疇從海拔20公裡到100公裡,由於大氣密度稀薄固定翼飛機和地空飛彈都無法到達,而這個高度又遠低於人造衛星,有利於遙測、遙感、通訊、廣播電視、氣象觀測及情報偵察,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和軍事意義。據光啟科技透露的信息,臨近空間飛行器將於2015年在紐西蘭試飛,動物實驗、載人實驗一氣呵成,2015年「臨近空間之旅」門票即可開售!埃隆馬斯克2002年就成立了SpaceX公司,進度比光啟科技差太遠了(當然一個是氣球、一個是火箭,技術路線不同,不適合比較)。
劉若鵬之牛不由令人想起另一位牛人:鮑東山。2003年曾在洛克希德馬丁擔任要職的鮑東山「退休」回國,先後在東南大學和清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2004年6月,鮑東山創辦北京新岸線軟體公司。在信息通訊業界,新岸線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其T-MMB被國家五部委確定為手機電視/移動多媒體國家標準,卻成為部委之爭的犧牲品。
新岸線在軟體化數位電視和數字家庭技術,視頻搜索技術,分級審核技術,基於3G架構的同頻,高速率多媒體廣播技術等方面的研發在國際上都屬重大課題。2010年10月,新岸線發布了全球首款基於ARM框架的40納米A9雙核2.0G計算機晶片NuSmart2816。據稱功耗僅為英特爾同類晶片的五分之一。
此公司拿國家的錢以十億計,還圈了風投無數資金,但沒有哪項研發成果能產生回報。2012年開始斷斷續續欠薪,流失了一部分人員,但中關村清華科技園A座仍然頂著「新岸線」三個大字。
對於身懷絕技的海歸,國家一向重視,不止是對鮑東山。光啟牛逼到這種地步簡直是國寶,劉若鵬年紀輕輕就已進入國家領導人視野,正如歌裡唱的:青春少年是樣樣紅,你是主人翁。要雨得雨要風得風,魚躍龍門就不同。
光啟會是又一個新岸線嗎?但它為什麼會落到香港買殼、靠概念換錢花的地步?
「牛逼到閃電」的光啟到香港買殼
話分兩頭,2014財年(截到2014年3月31日),主營紙制禮品及宣傳品的英發國際(00439.HK)營收1.13億港元、淨虧損3791萬港元。2014年5月29日,英發國際以0.08港元單價發行43.5億新股,相當於已發行股票的300%,亦即擴大後股本的75%。英發國際賣殼了!
英發國際截至5月29日的平均收市價為0.322港元,每股淨資產為0.143港元。以0.08港元增發300%新股,這樣的賤賣只會發生在上市公司破落賣殼之時。股民盼著新主人帶來新概念,股價或可鹹魚翻身。
認購代價折合人民幣2.8億,分三次支付:認購生效時、生效六個月內、生效一周年內,每次支付金額大致為總價的三分之一。
認購新股的六家機構中:光啟控制的New Horizon最終將持有上市公司51.01%股權;Starbliss和瑞東金融由高振順實際控制;其餘三家分別由Liu、Guo、Yu三位女全資擁有(多半是替不便露面的老公持有)。而且,New Horizon還以將要到手的股票為抵押,向高振順借了1.8億港元(期限1年、利率6.5%)。英發國際賣殼是「殼王」高振順的又一傑作。此人過手的殼不計其數,吳徵、黃光裕都曾是他的主顧(圖為高振順和他的女兒)。
光啟禁售期為兩年,除非獲得上市公司書面同意(留有活口),高振順禁售期只有一年。
5月買殼之時,光啟就向股民表示將關注近地空間技術及其商業應用,受此概念刺激00439開始瘋漲。2014年7月28日,交易完成英發國際更名為光啟科學。9月12日,光啟向10家投資機構定向增發2.9億股,認購價5.386港元,募集15.6億港元。9月23日,光啟科技股價衝高至6.38港元,市值超過180億港元。
藍圖雖美但上市公司當下還顆粒無收,支撐股價的只有概念。
高振順以每股8仙獲得的5.8億股,快要解禁了,賺了60多倍該兌現了。劉若鵬為買殼抵押股票借的錢也該還了。對光啟科技來說,今年上半年是個坎兒。
讓人想不明白的是,光啟這麼牛,隱身技術、臨近空間飛行技術都涉及國防和國家安全,國家為什麼不給予更大的扶持:給研發項目,政府或軍方採購,甚至直接提供資金支持,十億、百億算得了什麼(光啟的民企身份不妨礙政府資助,新岸線也是民企)。再說,政府怎麼會放光啟到海外上市?螞蟻金服都只能在國內上市。
退一步說,就算政府扶持力度不夠,但不反對光啟海外上市,那麼那些為小米、美團、滴滴一擲數億美元的風投可以投資光啟,過幾年拿到美國上市,市值幾百億美元不成問題(不盈利沒關係,特斯拉沒盈利市值250億美元)。
但光啟卻選擇了在香港買殼上市!
去年9月29日以來,光啟科學不到半年就發了53個公告,連從某家銀行獲得授信額度都要發個公告,故事講得有點頻了,所以市場對馬丁飛行器公司上市的「大利好」反應冷淡。
劉若鵬的確在《科學》上發表過論文、習總書記真的去視察了光啟、馬丁飛行器公司踏踏實實地做了34年、雲端號成功試飛了、高振順將英發國際的殼賣給劉若鵬……以一這堆事實,並不能還原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真象,這才叫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只好留待時間來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