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說的銀兩,一般指的是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一種貨幣,分為實銀和虛銀,這個銀兩,開始於漢朝
真正使用於明清兩朝,準確的來說是明朝中後期和貫穿大清朝時期
銀兩的使用制度直到1933年才被廢除
有這樣一句話:「明晃晃,亮晶晶,白的是銀子,黑的是眼珠子」,所以,一般在我們的心目中或者是電視中演的那樣,銀錠散散的(當然也是為了增加影視效果)
其實不然,成色並沒有那麼好看,不過,電視中這一點倒是沒有錯,判斷銀子質量好不好(當然官銀的純度是很高的,達到90%以上)
一般會用牙咬的,轉手多了,就成了這樣,不過 想想,這個銀子經過那麼多人咬,嘖嘖,口味也是真重呀
當然了,那些銀子上的咬痕越多,說明這個銀子轉手也越多
就如同現在的紙幣一樣,剛發行出來,太新太漂亮,總擔心它是假的,著實沒有那種褶皺發黑的踏實
那麼,這個銀子到底有什麼計量單位呢?
看古裝劇的時候,好友一起吃個飯,或者是劫富濟貧的俠客,一下就拋出來幾個銀錠子,換算成現在的單位到底是多是少呢?
這個還是要追到銀兩傳入的起源,銀子基本上是從美洲引進的,明朝本國是很少的
因此也就能用白銀做貨幣,唐宋時期一般用的是銅錢和紙幣,魏晉南北朝也是一些銅錢和絹帛
秦漢的時候一般也是黃金或者是黃銅和銅錢,在向前推春秋戰國,那樣的貨幣更奇葩了,再說中原國家那麼多,各個國家的不一樣,還有用實物交換的,沒有統一的兌換方式
所以,真正開始大量使用,就是明朝以後了,雖然明朝以及晚晴用的都有白銀,但是兌換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
就跟咱們現在和10年前用的錢一樣,都是一樣的面值,但是買的東西是不一樣多了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1貫錢=1000文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
貨幣的作用就是方便物物交換,此時有一種農作物是他的準繩,那就是大米,這個價格一般是變化幅度很小的
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所以可以推出明朝一兩銀子的價格是566-755之間
清朝時期一石恰當於現在的156.45斤。康乾時期,一兩銀子可以買150斤優質大米光緒年間的一兩銀子,由於鴉片戰爭,通貨膨脹等因素可以採購107斤支配的糧食
同理,按照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60—300元左右;
看過曹雪芹的《紅樓夢》的都知道,劉姥姥進大觀園,看到一份螃蟹就要24兩,而自己去賈府一下就獲得了20兩銀子
雖然此時,曹雪芹是身處清朝,但是故事原型卻是向明朝看齊的,也就是說當時劉姥姥收入上萬了
就劉姥姥本人來說,怎麼也說的上是一個中層階級了,還這麼高興,說明此時的給的錢是很多的
好了,說了這麼多,是不是對一兩銀子能換多少人民幣有概念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