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公認的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除了華而不俗的辭藻和引人入勝的劇情外,上至皇親國戚,下到村夫民婦,他們的形象都被曹雪芹刻畫得惟妙惟肖。
除了貫穿全文的主角們外,一些小人物雖然出場不多,卻也同樣讓人拍案叫絕,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劉姥姥。
或許部分讀者沒有看過《紅樓夢》,但相信你們一定聽說過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故事。一個田間老嫗走進了花花世界,在俊男靚女面前不斷用鄉土氣息來引人發笑。後來劉姥姥也成為一個典故,用來稱呼或自稱沒怎麼見過世面的人。
但很多人不知道,劉姥姥可不是來榮國府旅遊的,作為一名生活在當時社會最下層的貧苦勞動人民,難以維持生計的劉姥姥只能憑藉遠親的身份到賈府裡打秋風,而取悅貴人丫環們也就成了她為了完成使命所必須要做的事情。
在《紅樓夢》中,劉姥姥出場雖少,卻往往舉足輕重。接下來筆者便就劉姥姥的藝術形象稍作淺析,談談小人物的大智慧。
一、似拙實巧的語言智慧
在剛來到榮國府時,劉姥姥在府外輾轉半天,卻始終不得進入府內的門路,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姥姥千等萬等,總算等到了王夫人的配房——周瑞家的出門,劉姥姥把握住了這一僅存的機會,在一番寒暄後,說出了一段韻味無窮的話:
「原來特來瞧瞧嫂子您,二則也請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領我見一見更好,若不能,便借嫂子特致意罷了。」
第一句是為了請人幫忙而奉承奴僕,第二句不忘向正主表示敬意,期間絕口不提打秋風一事,讓人聽起來既成體統又不失偏頗,周瑞家的明知其意,但既然給足了面子,也就沒有必要拆穿劉姥姥的真實意圖了。
後半句話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看似是一番客氣,實際上卻是給周瑞家的出了一道考試題:我來這裡的意圖你已經知道了,看你有沒有本事讓我見到正主了。劉
姥姥深知這些習慣了對外人蠻橫的奴才們,過於客氣還不如激他們一下,果不其然,吃了激將法的周瑞家的順利將劉姥姥送進了大觀園。
等見到了家裡主事的王熙鳳後,經過一番觀察,劉姥姥明白了鳳姐是一個辦事直爽的人,等到鳳姐再問及來意後,劉姥姥索性開門見山,直言自己是來打秋風的,甚至說出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番怪話來奉承鳳姐。
劉姥姥的粗言俗語著實驚到了周圍的人,周瑞家的一直在給劉姥姥不斷地使眼色,但劉姥姥仿佛沒看到一般。事實證明劉姥姥賭對了,她的做法成功博得了鳳姐的好感,僅初次見面就比丫環們更能揣測主子的心思,劉姥姥的精明可見一斑。
二、超乎常人的遠見膽識
急於解決家中燃眉之急的劉姥姥,卻頗令人意外地不是急功短視之徒,相反,她的遠見和膽識,讓許多男人都自愧不如。
面對家中柴米將盡的窘況,劉姥姥的女婿王狗兒卻束手無策,只會幹坐在家裡喝悶酒。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劉姥姥卻不斷地給小兩口加油打氣,並勸王狗兒找遠親王夫人想想辦法;然而王狗兒硬是死要面子,勸說無果的劉姥姥便只好自己闖入了看似深不可測的大觀園中。
當獲得賈府內多人的好感後,換做一般人恐怕已經謝天謝地了,但劉姥姥第一次離開大觀園後卻冷靜地認識到一切才剛剛開始:一次打秋風,只是解決了燃眉之急,但以後的日子怎麼辦?
劉姥姥敏銳地察覺到賈府對於她家的重要性,獲得生存物資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夠得到賈氏一族點滴恩蔭,地方上的豪紳肯定也會對王家少些剝削壓榨,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劉姥姥便以報恩為目的,決定二入大觀園。
而對於賈府中的女眷們來說,雖然物質生活極為豐富,但住在高牆內卻往往無事可做,而劉姥姥的到來對於她們而言毫無疑問帶來了新鮮感。從劉姥姥的口中,老少主僕們聽到了牆外面的各種新鮮趣事,可以肆無忌憚地嘲笑鄉下人的貧窮與短視,從而滿足她們的虛榮心。
劉姥姥對這些嘲笑也全然不在乎,為了爭取恩澤,劉姥姥不僅盡全力逗人發笑,而且想盡辦法討好賈母。劉姥姥一邊「請老壽星安」,一邊現編「晚來得子」一事,二者均直中賈母心事,令其心情大為愉悅。至此,劉姥姥如願得到了賈府上下所有的人歡心和支持。
三、樸實向善的品質
如劉姥姥這般能夠察言觀色、行事果斷並圖謀長遠的人已經頗為罕見,但早已看透人間冷暖的她卻依然能夠堅守良知,這就不禁讓人感慨萬千了。
劉姥姥第三次進府之時,賈家已經不是名門望族了,曾經的奢靡生活和歡聲笑語成為了過眼雲煙,府內財物被官府明抄暗搶,眼光所到之處只有殘垣斷壁。此時,賈府眾人死的死,散的散,只有王熙鳳還在,仿佛知道劉姥姥會來而專等一般。
從頭次打秋風,到第二次兩人一唱一和取悅眾人,劉姥姥與鳳姐之間一直有股特別的情誼。此時王熙鳳一心求死,唯一的掛念便是自己的女兒巧姐,見到劉姥姥前來,王熙鳳摘下了手中的鐲子,將它和女兒託付給了劉姥姥。
王熙鳳閱人無數,在臨終之際選擇相信劉姥姥,而劉姥姥也確實沒有辜負鳳姐的信任。劉姥姥退回了鐲子,在家中日夜為鳳姐一家祈禱;鳳姐死後,賈環、賈芸等人圖謀賣掉巧姐,劉姥姥四進大觀園,及時出手將巧姐救走,她用行動完成了真正的報恩。
《紅樓夢》中劉姥姥代表了位於社會中最底層的窮苦百姓們,她的似拙實巧和善良淳樸,既為全書增添了些許風趣,更是從一個側面視角告訴我們百姓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封建社會和階級走向滅亡的必然性,而這正也是《紅樓夢》的藝術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