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姥姥是一個精明的,她到了大觀園之後,時時刻刻念著"阿彌陀佛」,發出贊語。
如進大觀園以後,誇賈府裡的景致"比那畫兒還要強上十倍」,誇賈府「禮出大家",誇賈母的正房"配上大箱大櫃,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誇瀟湘館「滿屋裡的東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麼」,讓她越看越捨不得離了這裡,比「竟比那上等的書房還好。」 誇惜春「這麼個好模樣,還有這個能幹,別是神仙託生的罷」,可是,劉姥姥進蘅蕪苑後卻一言不發,這是為什麼?
一,賈母的態度。
劉姥姥進榮國府,陪賈母遊大觀園,本身就是一種小人物看稀奇的內涵,自然處處感到驚奇,但是她也知道,這一切都要看主人的態度。
賈母是賈府之首,眾人都以賈母馬首是瞻。劉姥姥雖然是個野人,卻生來的有些見識,況且年紀老了,世情上經歷過的,自然會察言觀色,看賈母臉色行事。
賈母帶領劉姥姥遊大觀園,自然有炫耀的成分,劉姥姥自然會誇獎一番,到了瀟湘館,賈母因為瀟湘館的窗紗舊了,不應景,便要王夫人立馬換窗紗,還提供了最好的軟煙羅,劉姥姥自然看出瀟湘館是賈母用心關注的。可是,蘅蕪苑呢?
進了蘅蕪院之後,賈母見了薛寶釵的擺設,一句"這孩子太老實了",便給薛寶釵的蘅蕪院定了性,更何況後來又搖頭對蘅蕪苑進行否定:
雖然他省事,倘或來一個親戚看著不像。二則年輕的姑娘們房裡這樣素淨也忌諱。我們這些老婆子越發該住馬圈去了。
賈母的態度擺在那兒,劉姥姥自然是不敢讚美蘅蕪苑的。不要說劉姥姥,就是王熙鳳等人也是不敢逆了賈母態度。至於批評,劉姥姥做為一個外人,不但沒有這個膽子,更是沒有這個資格。所以保持沉默才是最好的選擇。
二,劉姥姥本人的審美觀。
劉姥姥是一個愛熱鬧的,頭上戴了一圈色彩鮮豔的菊花仍能收放自如,又是一個能言會道的伶俐人,她對蘅蕪苑的「雪洞一般」過於素淨的擺設恐怕也不太認同。
特別是劉姥姥七十多歲了,心理上更是渴望生機盎然,熱鬧活潑,就如同年紀越大,越是衣著鮮豔,渴望年輕,忌諱過於沉寂的東西,而年輕人卻穿衣老暗的,彰顯成熟的衣服一樣。劉姥姥內心不認同,又有賈母打前陣,自然不會誇獎蘅蕪苑。
而且,薛寶釵作為賈府的客人,院子裡如此肅靜,確實如賈母所言,如果是客人見了,會以為賈府對客人不太關照,讓人對賈府的待客之道猜疑,影響賈府的名聲。
另外,劉姥姥是人精,自然懂得眉高眼低,她可以從賈母的態度中品味出賈母對待薛姨媽母女的態度,自然不會誇獎蘅蕪苑,但是,無論出於禮貌,還是身為客人,或者是與王家的關係,劉姥姥都不會批判蘅蕪苑。所以劉姥姥除了沉默,還是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