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來,全世界都在研究人腦這顆「智慧星球」,它的未知潛能值得不斷挖掘。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徐文東教授團隊就通過對「手」的研究發現了「腦」的秘密:當一側大腦半球損傷偏癱時,另一側健康半球在支配對側健康上肢時,也可以獨立支配同側癱瘓上肢。團隊經過十餘年艱苦研究,創新性地拓展了腦可塑理論。「基於腦可塑理論新發展修復殘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引發世界矚目,該項目今天榮獲2019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徐文東教授團隊在做手術
一側大腦可以支配雙側上肢
腦中風等中樞損傷後上肢偏癱殘障的功能重建是世界性的醫學難題,現有研究多聚焦於修復損傷的大腦半球,但無實質性突破。徐文東教授團隊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發現成人大腦的特殊可塑性,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成人一側大腦半球具有支配雙側上肢的潛能」,並首創「左右頸七神經互換」顯微手術,讓一側大腦管起一雙手,開闢了「通過外周功能的改變治療中樞損傷」的新領域。這個「中國方案」巧妙避開損傷半球,讓人稱奇,就連70歲的腦中風後上肢偏癱殘障患者都有機會擁有靈巧的雙手,至今這種新方法在臨床應用已400餘例。
「左右頸七互換術」
誘發健康大腦半球可塑的動態規律示意圖
徐文東教授介紹,左右頸七神經互換術後,健康半球是在原本單獨支配對側健康上肢的功能區中,通過「腦可塑變化」,「分離」出一個「新生功能區」,與同側癱瘓上肢產生生理連接,繼而實現獨立支配,從而實現了健康側大腦管雙手。這首次證實大腦可塑性可以「被誘發和被調控」,是腦可塑理論體系的創新發展。這項標誌成果2017年發表於國際醫學界最高級別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是該刊第一篇中國學者獨立完成的外科新技術原創論著。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每年評選「顛覆性(Game Changer)的、具有最重要意義」的「最受矚目研究」,該項目位列2018年「最受矚目研究」榜單第一名。
從16年前的患者身上找突破
在利用神經移位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肢體功能障礙的外科領域,華山醫院手外科團隊深耕已有30餘年。顧玉東院士早在1986年就在國際首創了「健側頸七神經移位術治療臂叢損傷」,獨特的「左右換位」方法為研究人類周圍神經移位後腦功能重塑的規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徐文東注意到,接受該手術治療的患者,一開始患手需要好手帶動才能活動,但是最後患手都能夠獨立活動;而觸摸患者患手時,好手會有被觸摸的感覺。
徐文東想法設法聯繫上了16年前接受該手術的第一例病人,果然發現,即使手術過去了16年,病人的患手不需好手的帶動就可以獨立運動,但是在觸摸患手的時候,好手還是感覺到被觸摸。也就是說,患者兩隻手的感覺不能完全分開。
徐文東敏銳地感覺到,這一現象有可能和大腦功能變化有關。為了深入研究這個臨床現象背後的機制,也為了將顧玉東院士的創新理念和術式進一步拓展,徐文東帶領團隊開始了跨界攻堅。他與顧玉東院士率領課題組發現大腦功能重塑的秘密,進而突破性地提出腦科學領域的全新觀點:一側大腦具有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潛能。如果說健側頸7神經移位手術是給病人「換了臂叢神經」,那麼,用於中樞損傷後的上肢偏癱則相當於是給病人的癱瘓手「換了大腦」!
原創成果-健側頸神經移位術治療中樞偏癱
原創技術國內外廣泛推廣
從2008年開始,徐文東團隊在前期大量動物實驗基礎上,對一側大腦損傷進入平臺期的患者開展了該項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十多年來,結合「網際網路+遠程醫療」等技術,團隊的多項成果在全國廣泛推廣。
此外,通過舉辦國際性學習班、開展多中心研究、成立專病聯盟、吸納國內外進修醫生來學習等方式,團隊毫無保留地傳授這些創新技術。令徐文東欣慰的是,多項原創成果及後續研究在嚴重肢體殘障、殘缺診治中得到廣泛應用,已在美國、法國等國際著名周圍神經診治中心開展應用,造福全世界患者。去年,來自德國的5歲偏癱男孩跟隨母親慕名來到中國尋醫,在華山醫院接受了這一中國原創的神經移位手術,其癱瘓左臂成功連接至健康的大腦。孩子的母親動情地說:「這是中國醫生的首創,手術一定要到中國來做!」
徐文東教授團隊在做手術
最近幾年,徐文東幾次登上領獎臺,都與「腦-手」課題有關,可謂「拿獎拿到手軟」。談論這些成果時,已是華山醫院副院長的他依然十分謙虛謹慎。「科研需要大膽設想,也需要小心求證。我的老師顧玉東院士對我影響很深。」他說,顧玉東給治療過的每位患者做檔案卡,幾十年如一日的積累,讓他在無數次看似重複的病例裡發現了差異,實現超越。而顧院士也常常教導自己的學生,科研之路永無止境,為了患者擁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值得醫生們奮鬥終生。
金海岸工作室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