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神奇!手外科醫生發現腦的奧秘,癱瘓手也能「換大腦」

2020-11-29 瀟湘晨報

許多年來,全世界都在研究人腦這顆「智慧星球」,它的未知潛能值得不斷挖掘。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徐文東教授團隊就通過對「手」的研究發現了「腦」的秘密:當一側大腦半球損傷偏癱時,另一側健康半球在支配對側健康上肢時,也可以獨立支配同側癱瘓上肢。團隊經過十餘年艱苦研究,創新性地拓展了腦可塑理論。「基於腦可塑理論新發展修復殘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引發世界矚目,該項目今天榮獲2019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徐文東教授團隊在做手術

一側大腦可以支配雙側上肢

腦中風等中樞損傷後上肢偏癱殘障的功能重建是世界性的醫學難題,現有研究多聚焦於修復損傷的大腦半球,但無實質性突破。徐文東教授團隊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發現成人大腦的特殊可塑性,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成人一側大腦半球具有支配雙側上肢的潛能」,並首創「左右頸七神經互換」顯微手術,讓一側大腦管起一雙手,開闢了「通過外周功能的改變治療中樞損傷」的新領域。這個「中國方案」巧妙避開損傷半球,讓人稱奇,就連70歲的腦中風後上肢偏癱殘障患者都有機會擁有靈巧的雙手,至今這種新方法在臨床應用已400餘例。

「左右頸七互換術」

誘發健康大腦半球可塑的動態規律示意圖

徐文東教授介紹,左右頸七神經互換術後,健康半球是在原本單獨支配對側健康上肢的功能區中,通過「腦可塑變化」,「分離」出一個「新生功能區」,與同側癱瘓上肢產生生理連接,繼而實現獨立支配,從而實現了健康側大腦管雙手。這首次證實大腦可塑性可以「被誘發和被調控」,是腦可塑理論體系的創新發展。這項標誌成果2017年發表於國際醫學界最高級別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是該刊第一篇中國學者獨立完成的外科新技術原創論著。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每年評選「顛覆性(Game Changer)的、具有最重要意義」的「最受矚目研究」,該項目位列2018年「最受矚目研究」榜單第一名

從16年前的患者身上找突破

在利用神經移位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肢體功能障礙的外科領域,華山醫院手外科團隊深耕已有30餘年。顧玉東院士早在1986年就在國際首創了「健側頸七神經移位術治療臂叢損傷」,獨特的「左右換位」方法為研究人類周圍神經移位後腦功能重塑的規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徐文東注意到,接受該手術治療的患者,一開始患手需要好手帶動才能活動,但是最後患手都能夠獨立活動;而觸摸患者患手時,好手會有被觸摸的感覺。

徐文東想法設法聯繫上了16年前接受該手術的第一例病人,果然發現,即使手術過去了16年,病人的患手不需好手的帶動就可以獨立運動,但是在觸摸患手的時候,好手還是感覺到被觸摸。也就是說,患者兩隻手的感覺不能完全分開。

徐文東敏銳地感覺到,這一現象有可能和大腦功能變化有關。為了深入研究這個臨床現象背後的機制,也為了將顧玉東院士的創新理念和術式進一步拓展,徐文東帶領團隊開始了跨界攻堅。他與顧玉東院士率領課題組發現大腦功能重塑的秘密,進而突破性地提出腦科學領域的全新觀點:一側大腦具有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潛能。如果說健側頸7神經移位手術是給病人「換了臂叢神經」,那麼,用於中樞損傷後的上肢偏癱則相當於是給病人的癱瘓手「換了大腦」!

原創成果-健側頸神經移位術治療中樞偏癱

原創技術國內外廣泛推廣

從2008年開始,徐文東團隊在前期大量動物實驗基礎上,對一側大腦損傷進入平臺期的患者開展了該項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十多年來,結合「網際網路+遠程醫療」等技術,團隊的多項成果在全國廣泛推廣。

此外,通過舉辦國際性學習班、開展多中心研究、成立專病聯盟、吸納國內外進修醫生來學習等方式,團隊毫無保留地傳授這些創新技術。令徐文東欣慰的是,多項原創成果及後續研究在嚴重肢體殘障、殘缺診治中得到廣泛應用,已在美國、法國等國際著名周圍神經診治中心開展應用,造福全世界患者。去年,來自德國的5歲偏癱男孩跟隨母親慕名來到中國尋醫,在華山醫院接受了這一中國原創的神經移位手術,其癱瘓左臂成功連接至健康的大腦。孩子的母親動情地說:「這是中國醫生的首創,手術一定要到中國來做!」

徐文東教授團隊在做手術

最近幾年,徐文東幾次登上領獎臺,都與「腦-手」課題有關,可謂「拿獎拿到手軟」。談論這些成果時,已是華山醫院副院長的他依然十分謙虛謹慎。「科研需要大膽設想,也需要小心求證。我的老師顧玉東院士對我影響很深。」他說,顧玉東給治療過的每位患者做檔案卡,幾十年如一日的積累,讓他在無數次看似重複的病例裡發現了差異,實現超越。而顧院士也常常教導自己的學生,科研之路永無止境,為了患者擁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值得醫生們奮鬥終生。

金海岸工作室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上海醫生提出偏癱治療「中國方案」:給癱瘓的手換「大腦」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等完成的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項目《基於腦可塑理論新發展修復殘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就解決了這一難題,作為華山醫院手外科主任顧玉東院士的學生,徐文東創新性地拓展了腦可塑理論,顛覆傳統思維定式,避開損傷半球,而著力於開發健康半球的潛能,提出偏癱治療中國方案。
  • 讓「大腦」再次「牽」起放下的手 腦重構治療偏癱貢獻「中國方案」
    當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教授顧玉東遇到了一位29歲因車禍導致上肢功能喪失的病人,他一側的臂叢神經發生了根性撕脫斷裂,與中樞神經徹底分離,這在當時難以治癒。 「他還年輕,如果手得不到恢復,今後的生活可怎麼辦?」望著這位年輕人,顧玉東下定決心一定要治好他。
  • 華山醫院團隊:神經受損上肢癱瘓,「換個大腦」有望恢復功能
    華山醫院團隊:神經受損上肢癱瘓,「換個大腦」有望恢復功能 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2017-12-21 18:02 來源
  • 深圳手外科醫生體驗產業結構調整:正告別斷指
    與龍安醫院同期,深圳龍崗區手外科專科醫院更名為龍崗區骨科醫院。  在順德,廣東的另一個工業小城,「和平手外科醫院」先後更名三次,從「手外科」到「創傷外科」,再到如今的「外科」。只有地圖還記得,它曾是「手外科醫院」。  十多年前,這家醫院一位醫生在出席國際論壇時介紹,他在10年間做過大約4000例斷指再植,引起外國同行的驚嘆。任何一個地方,都找不出這樣「豐富」的病例。
  • 植入晶片後的大腦,還是你的腦嗎?
    除了晶片上的改進,他們還使用了外科手術機器人來實現晶片植入過程的自動化操作:在局部麻醉的條件下,一臺帶有外科醫生提前設置好的絲線和微型針頭的「縫紉機」,避開血管,把你的頭骨打開一小塊,然後快速、精準地植入到正確的位置上,整個過程只需要一臺近視矯正手術的時間。
  • 別太期待馬斯克的「腦後插管」世界,它離我們還很遠
    除了晶片上的改進,他們還使用了外科手術機器人來實現晶片植入過程的自動化操作:在局部麻醉的條件下,一臺帶有外科醫生提前設置好的絲線和微型針頭的「縫紉機」,避開血管,把你的頭骨打開一小塊,然後快速、精準地植入到正確的位置上,整個過程只需要一臺近視矯正手術的時間。
  • 美研發腦控機械手 殘疾人有了它可用意念進食
    機器手臂幫助患者進食  閩南網12月19日訊 據英媒17日報導,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科研人員新研製出的一種腦控機器手臂能夠幫助癱瘓患者完成一些難度頗高的動作。  52歲的簡10年前由於神經系統疾病而四肢癱瘓。
  • 《大腦的奧秘》:腦科學家們的「燒腦」之作—新聞—科學網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成為了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為此,美國、歐盟和日本先後啟動了大型腦研究計劃,而中國也並不打算落後,即將啟動自己的「腦計劃」。 為了讓公眾更加關心和理解腦科學研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的一群腦神經科學家合力撰寫了一本科普圖書《大腦的奧秘》,幫助讀者去探尋腦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
  • 假肢能被感知成手嗎?假肢使用者的大腦解碼|腦科學頂刊導讀51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獎勵增強了初級視覺皮層中刺激特異性表徵2,在無創且可逆的剝奪過程中,成人初級視覺皮層的快速地形重組 3,通過生成反饋解釋視見圖像和心理圖像的不同大腦活動編碼 4,假肢能被感知成手嗎?
  • 腦科學日報:計算機預測人類想法;真正的仿生手來了
    團隊分析了新生蟻后轉變為類工蟻個體和專職蟻后過程中的行為、大腦結構、以及基因表達調控的差異。研究發現,與未交配的同齡蟻后相比,交配後的蟻后大腦多個部位停止增長 ,或因專職蟻后需將更多資源分配至繁殖需求。
  • 最強大腦,你也可以:一個千老逆襲發現大腦可塑性的故事
    Norman Doige是一位精神科醫生,他寫了一本書叫做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全書深入淺出地科普了大腦的終身可塑性及其發現過程,講述了這種可塑性在醫學和教育方面的各種應用,並且穿插了數個可塑性幫助弱雞逆襲的熱血故事。
  • 意念移物"魔術"成真 癱瘓患者能用大腦操縱電腦
    意念移物"魔術"成真 癱瘓患者能用大腦操縱電腦美國兩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神經運動修復術方面取得新進展,藉助於植入大腦運動皮層的特殊裝置,幫助一名四肢癱瘓的病人用大腦操縱電腦完成某些動作,癱瘓患者藉此做到"心想事成"。     試驗     這項研究由美國麻薩諸塞綜合醫院的利·霍赫貝格和布朗大學的約翰·多諾霍共同領導。試驗對象是3年前因脊髓損傷而四肢癱瘓、現年25歲的馬修·內格爾。
  • 幹細胞治療:幹細胞療法,讓大腦自我修復成為可能
    同時,令精神外科醫生沮喪的是,大腦不像其他身體器官,是幾乎沒有自我修復能力的。因此,當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後,患者往往會遺留下嚴重的腦功能障礙。所以這大致就是我會選擇當一名功能神經外科醫生的原因。 功能神經外科醫生是做什麼的呢?
  • 腦科學 | 這可能是關於大腦工作原理最詳細的圖解了
    早在1924年,德國一個小診所的私人醫生漢斯貝格爾(Hans Berger)將兩個連著電線的金屬片,分別放在病人的前額和後腦時,電流計上出現了一條清晰的曲線變化,大腦中的電流得以第一次被人類發現。這股電流即非來自心臟,也不是皮膚表面,而是人的大腦。這種用來測量腦電波的方法叫做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簡稱EEG)。
  • 男子40年前摸骨復位如今手變「雞爪」 尺神經損傷如何診斷
    武漢一名中年男子兒時不慎摔傷了左手胳膊肘,經當地醫生「摸骨復位」後未再治療。40年過去,如今早已成人的他左手竟萎縮得像雞爪一樣。 近來,漢口44歲的覃先生總感到左手手指麻木無力,就連端碗拿筷子吃飯都成問題。
  • 男子剝青蛙時切傷手 11釐米寄生蟲從手指遊進大腦
    男子剝青蛙時切傷手11釐米寄生蟲從手指遊進大腦被活捉長沙的文先生在3月23號接受了一次開顱手術,醫生從他的大腦中取出了一條長達11釐米的寄生蟲。經了解,文先生在殺青蛙的時候手受傷了,寄生蟲的幼蟲從這個傷口裡面爬到血管裡面,再從血管裡面寄生到腦袋裡面去。
  • 大腦中的那個幻想小人--真醜,也很萌!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加拿大神經外科醫生 Wilder penfield(1891~1976)博士畫了一幅體覺皮層區的圖。通過刺激正在接受手術的癲癇症病人的大腦皮層, Penfield醫生根據病人描述記錄下他們的感覺,通過觀察引起身體不同部位感覺的大腦皮層在腦中的位置,便將其紀錄繪製成為「感覺地圖」(Homunculus),之後又用相同的手法找出控制人體全身所有部位肌肉的「運動地圖」。
  • Neuralink 與大腦的神奇未來·第三部分:腦機接口
    腦電圖可以記錄下大腦中不同區域的電流活動,然後生成這樣的結果:腦電圖可以用於發現癲癇之類的疾病,追蹤睡眠規律,或者確定麻醉劑效果等。跟 fMRI 不一樣的是,腦電圖具有很高的時間解析度,它能夠在大腦發出電信號的同時捕捉到它們——只是顱骨會對時間精確度造成影響(因為骨頭的導電性不佳)。腦電圖的主要缺點是空間解析度。準確來說,它沒有空間解析度。
  • 大腦是人類認知的黑洞? 揭秘世界各國腦研究計劃
    人類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它們如何連接以及連接錯誤導致精神錯亂或是出現嚴重的神經性疾病,目前人類並沒有弄清楚其中的奧秘。鑑於此,腦科學被發達國家視為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並得以蓬勃發展,成為近20年來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會見科學家時表示:「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大腦這一)兩耳間三磅重物質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