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多重人格」這個名詞並不陌生,它經常出現在各種懸疑科幻的影片和書籍中。那麼,大家對多重人格又有多少了解呢?
多重人格是一種心理疾病,表現為一個人的身上顯示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格,這些人格有著不同的特點,他們輪番主導者一個人的行為,在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CCMD-3)中稱為「癔症性身份識別障礙」,屬癔症;在ICD-10中稱為「多重人格障礙」,屬分離(轉換)性障礙,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DSM-IV)中稱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屬解離型障礙。1994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定義為該病症的國際統一正式名稱。
同一個人的不同人格是輪番出現的,他們彼此有著獨立的思考,單獨的記憶,不同人格之間雖然共享一個身體,但卻不共享記憶。
對於多重人格,大家比較熟悉的是《24個比利》,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主人公威廉·斯坦利·米利根的體內存在著24個人格。經過分類,可以將比利的人格分為三種:內在人格、不受歡迎的人格、老師人格。
內在人格是被精神科醫生、律師、媒體等人發現的人格,除了主人格比利,還有阿瑟、裡根、亞綸等九個人格。他們有著不同的性格,其中阿瑟是第一個發現有其他人格存在的人格,他在眾多人格當中扮演一個「管理者」的身份。
不受歡迎的人格具有令人討厭的性格,因此受到了「管理者」阿瑟的壓制。他們有的性格粗暴、言語粗俗,有的善於謀劃,策劃犯罪,有的情感壓抑,性情古怪……這些有著令人討厭的人格一共有十三個。
最後一個人格稱自己是所有人格的一個「融合體」,擁有所有人格的記憶,被稱為「老師」。《24個比利》正是在「老師」口述的幫助下完成的。
1977年,比利因為犯連續強暴罪被捕,但他對犯下的罪行毫無記憶,於是法院對他一步步的調查了解,發現了隱藏在他身體裡的多重人格,他也因為患有精神疾病而獲判無罪。
與多重人格有關的影片有很多。比如,《致命ID》、《搏擊俱樂部》、《一個頭兩個大》、《黑天鵝》等。除了國外的影片,國內也有相關題材的,比較典型的是張一山主演的《柒個我》。
那麼,多重人格是如何產生的呢?
多重人格的產生的原因,多與童年的經歷有關。一些人童年時期受到重大的創傷,以致於幼小的他們無法承受巨大的傷害,於是他們就會幻想出一些不存在的人替代自己受傷,或者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因此就會產生多個不同的人格,在不同的時間代替主人格出現。雖然這種病的發病率極低,但我們依然要關注兒童的安全健康成長,無論是否是從為了避免這種悲劇發生的角度來看。
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都應該被溫柔的對待。他們初來世界,對這裡一無所知,不知美不懼惡,我們應當為他們塑造美好,而不是去摧毀他們承受美好的基石。
多重人格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需要得到治療,但更重要的是,在他們還未患病時,他們需要關愛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