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美國俄亥俄州發生了三起連續的強姦罪和搶劫案,經過指紋比對和受害人指認,警方很快鎖定了嫌疑人就是威廉·斯坦利·米利根,也就是比利。奇怪的是這位嫌疑人聲稱自己無罪,並且通過心理測評,顯示他並沒有說假話,這是怎麼回事呢?經過徹底的精神檢查,比利被診斷為罕見的多重人格分裂患者。最後比利被獲判無罪,成為了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
這位犯下重罪,卻對此毫無記憶的嫌疑人比利,擁有24個人格。這些人格有著不同的國籍、年齡、性別,甚至智商和性格都不相同。所有的人格都居住在一個大廳中,誰走到大廳中心的一盞聚光燈之下,誰就可以控制比利的身體。
比利的主人格長期受到壓制,第二人格-阿瑟是一個理性的英國人,當阿瑟成為主控人格時,比利說話時會表現英國口音。阿瑟是第一個發現有其他人格存在的人,管理並壓制著14個「不受歡迎的」犯罪人格。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由誰來主控比利的身體。
其他的22個人格包括:充滿仇恨的裡根、騙子亞倫、反社會的湯姆、受驚嚇的丹尼、敏感痛苦的戴維、3歲的英國女孩克麗絲汀等。
美國作家丹尼爾·斯特根據比利是真實故事,創作出了長篇小說《24個比利》,引發了社會上對多重人格的關注。
電影《致命ID》、《禁閉島》、《擁擠的房間》都受到了這個故事的影響和啟發。
但是,研究表明,我們每個人在應對不同情況時,都會體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多重性格。
面對不同的處境,我們有時表現的很勇敢,有時很膽怯;面對不同的人,我們的表現也會不同,一個成熟的人在父母面前也回展現出任性的一面;面對不同的壓力值,我們的表現出不同性格特徵,壓力大的時候脾氣也會跟著暴躁起來。
但是,多重人格並不僅僅和犯罪聯繫緊密。只要應用得法,「第二自我」也可以成為幫助我們管理自我,克服專注障礙的有效手段。通過有選擇性的決定當下處理問題的「第二自我」,有三個好處。
「第二自我」可以實現更高級的自我審視
第二自我是諮詢顧問一樣的存在。很多人在幫助別人出主意的時候好點子不斷,但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就 「當局者迷」了。改變這種「一葉障目」狀態的方法,就是用高級的意識形態抽離自身,站在顧問的角度進行理性分析,從而實現自我覺察,發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第二自我」可以應對不同的狀況
當你從事創意工作,需要好點子時,你需要一個敢闖敢拼,不怕失敗的「大孩子」性格;當你處理縝密的帳目信息時,你需要一個穩重、細心的「秘書小姐」性格;當你面對挑戰,需要提升自信的時候,你可能需要的是「超人」性格。這種方法好比你有一整套的軍團,可以根據你的需要,隨時派兵調遣。
「第二自我」可以激發你的進取心
當你想要屈服於誘惑,想像你的敵人在向你提出挑戰,當你想要懈怠偷懶,想像你的敵人在嘲笑你的倦怠。比以往做的更好的進取心在你心裡萌發,你想要打敗這個假想的敵人,繼續朝著目標不斷進取。
選擇不同的人格,應對不同的狀況,這裡列舉幾個可能會有幫助的「第二人格」。
《24個比利》是一本心理學研究的真人記事,很多人把它當成小說去看。在感受故事曲折的同時,也加入了對多重人格病人的關懷。
你也有多重人格嗎?你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會體現哪些不同的人格呢?歡迎留言分享。
關注我,持續輸出有用又好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