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鄭州6月13日電 (石國慶)外出務工多年的河南安陽農民宋俊紅,一心想在市裡給孩子買套婚房。但他算了幾個月的帳,也沒能下定決心。
給了宋俊紅「臨門一腳」的是安陽市促進房地產發展的「22號」文。文件明確凡是購買市區新建商品住房(別墅除外),每套補貼2萬元。
「正發愁買房後的裝修款呢,這下好了。」拿到補貼的宋俊紅喜不自禁。
去年以來,中央連續出臺推進樓市去庫存政策,河南各地也密集出招,紛紛出臺刺激消費政策。目前來看,這輪政策對部分地區樓市去庫存形成實質利好,個別地市在新政出臺後的兩、三個月內,商品房銷量佔全年銷量的比例超過50%。
河南去庫存舉措是否真正起到實效?能否持久?近日,人民網河南分網記者到多個地市調查摸底。
刺激效果明顯
一地級市兩個多月賣掉全年銷量的一半多
4月8日上午11點,許昌市恆達金匯廣場項目售樓部,置業顧問鄭丹丹稍稍舒了口氣:「剛剛送走一波看房的顧客」。
從去年10月以來,她的工作像是按下了「加速鍵」,現場諮詢和電話諮詢的顧客絡繹不絕。購房者詢問的問題也比較集中,何時開盤?能否趕上政府的補貼政策?
市民怕錯失機會,緣於誘人的政策紅利。
許昌出臺的支持住房消費「62號」文件,對在市區購買144平方米以下的商品房,市財政每平方米補貼150元。對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每套享受2.5萬元補貼,具有博士學歷的,每套享受3萬元補貼。
這個政策讓許昌市房地產協會會長、河南金石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偉傑「喜出望外」。他介紹,從2015年10月20日去庫存政策出臺到當年年底,短短71天,市區所售商品房就佔全年銷量的55.13%。
而許昌騰飛地產公司總經理方少鋒也著實體驗了把政策的威力。
公司旗下有兩個樓盤,從2015年5月至9月,其中的尾盤項目只賣出一套房子,在售樓盤賣出131套;而從2015年10月底至2016年4月初,尾盤項目房子售罄,在售樓盤賣出400多套。
「尾盤的房子一般認為是戶型不好的,沒想到也被一搶而空。」面對「立竿見影」的效果,方少鋒嘖嘖稱奇。
和許昌一樣,安陽市區去庫存情況也令人欣喜。
為搭上政策便車,部分開發商適時調整營銷策略,打出「政府補貼2萬,企業讓利2萬」的廣告,吸引消費者購房。
去年政策出臺後,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兩項指標回暖上升,僅9月至12月,市區網籤備案商品房合同就達17607套,同比增長65%,佔全年總銷售套數的56%。
隨著去庫存步伐的加快,一些地市去庫存周期開始進入合理區間。兩地城建部門負責人表示,以目前的銷售速度來看,許昌市和安陽市的消化周期分別約有10個月和12個月。 「目前,全省18個省轄市和部分縣(市)陸續出臺了鼓勵農民進城購房的具體支持措施。」河南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說。
「鄭州作為河南省會,產業規模、經濟體量都比較大,人口吸納的能力比較強,去庫存壓力相對較小。但是部分省轄市,特別是眾多縣,去庫存壓力仍然較大。經過測算,有些縣消化完目前的庫存,需要4年左右的時間。」鄭州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王海傑教授說。
長期難以為繼
刺激措施存在諸多短板
儘管一些地市出臺的樓市去庫存政策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業內普遍認為,刺激政策只能是短期行為,「強心針」存在局限性。
首先一個就是財力問題。安陽市的補貼政策實施僅三個月,就累計發放購房補貼款3.3億元。「安陽市在籌集補貼資金上存在一定困難,補貼政策推動力不足。」安陽市住建局局長侯津琪說。
也有學者認為補貼的公平性值得商榷。「用財政資金補貼購房者,這對不買房子的人並不公平。」王海傑認為,政府可以設立引導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到相關產業領域裡,優化去庫存環境。
政策的穩定性直接影響去庫存的效果。以許昌為例,許昌市出臺的補貼政策原定期限至2015年年底,隨後又分別延長至2016年3月底和6月底。
政策兩次延期,讓鄭偉傑有點不適應:「政策的反覆無常,不僅讓企業無所適從,也不利於市場的穩定,尤其會影響購房者的心理預期,加劇樓市緊張情緒。」他建議政府穩定政策,給企業準備資金、土地留足時間。
王海傑也認為,政府對市場的過多介入,本就會阻斷人們形成市場化的思維和預期,政策來回變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威信。
補貼結構的單一性也弱化了去庫存的效果。專家建議,針對不同人群,應採取更細化的補貼政策。
還以許昌為例,鄭偉傑建議,對農民的補貼由150元變為200元,對市民的補貼由150元變為100元,通過差異化補貼,引導農民在近郊購房,引導市民購買位置好、價位高的優質房,最終形成梯次消費結構。
「精準補貼激勵農民進城買房的同時,也提高了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率。」鄭偉傑說。據了解,2015年全省新建商品房銷售中農民購房佔比37%。
「市場一旦出現停滯、下滑,很快會像傳染病一樣傳播開來。」一線也不乏憂慮的聲音:安陽市華強新城市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湯福喜就擔心,刺激政策一方面滿足了「剛需」的願望,也提前透支了民眾的消費欲望,集中釋放後可能會造成未來需求的下滑。
精準去「病灶」
既要「強心針」,更需「長效藥」
業內人士表示,下好去庫存這盤棋,長期來看,還須打好金融產品創新、產城融合、土地制度改革等系列「組合拳」。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房地產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峰教授建議,金融部門應開發專門針對進城農民的金融產品。比如,鑑於農民在秋收、年底會有大筆收入進帳,能否打破現行的月月還款制度,改為一年三次或四次還款,這樣更能符合農民的實際。
此外,回購商品房也成為各地去庫存的有力補充。購買商品房作為棚戶區改造安置房的,單套面積可放寬到144平方米,作為公租房的,單套面積放寬到90平方米。
「從供給方著手,適度回購商品房,無論對於房地產去庫存,還是保障房供應,都是必要的。今後對於棚戶區改造,要儘可能通過貨幣化方式,以集中團購商品房的辦法解決。」李曉峰表示,停建公租房已經成為開發商們普遍的呼聲。
「土地是房地產之母。」去庫存離不開調節土地供應這個「總閥門」。河南省政府有關負責人近日表態:商品房庫存高、銷售面積下降、貨幣化安置率低的市和縣,停止供應商品住宅房土地。
去庫存刺激了樓市,吸引了很多農民進城。但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值得關注。
農民進城,老家的房子和地怎麼辦?孩子上學怎麼解決?進城後的生計怎麼維繫?
河南要求樓盤建設和城市基礎配套設施同步開工、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新購房農民在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上享受市區居民同等待遇。就業方面,河南多地出臺政策,對進城定居農民從事工商業經營的,工商、稅務、衛生、環保、城管等相關部門優先辦理經營資質和置業手續;對就業創業的,人社部門負責提供創業指導、技能培訓、職業介紹等免費手續;對創業困難的,按照國家政策優先解決小額擔保貸款,解決農民「進得來、留得住、有發展」問題。
「去庫存只是表象,深層次的問題是產城融合和土地制度改革」。在王海傑看來,沒有產業的支撐,短期補貼政策只能「治標不治本」。他認為,現行土地制度下,儘管土地可以流轉,但其規模化和收益性並不穩定。
從根本上講,如何改革農村產權制度,使得宅基地和承包地等資產變現,讓農民獲得更多財產性收入,降低進城成本,增強購買力,仍將是改革的重點。
「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除了房子,城市還應該為居住者提供充足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李曉峰認為,不能寄希望所有地方的庫存都能去掉。遠郊區、人口吸引能力較差的三、四線城市,即使有補貼,也會存在爛尾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