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或工作中總需要搞清楚雷達基礎參數的計算,下面給出一些案例供大家參考。
發射功率,探測距離,距離解析度
假設一部低PRF雷達的脈衝重複頻率PRF=10kHz,輻射的峰值功率為Pt=10kW,佔空比duty=20%。
1,計算平均發射功率,脈衝重複間隔,脈衝寬度,在20ms內的輻射能量?
2,計算最大無模糊距離?
3,計算對應的距離解析度和帶寬?
都卜勒頻率
假設一部警用K波段雷達的工作頻率24.5GHz,一輛汽車以126km/h的速度向該警用雷達站駛來,汽車的速度矢量方向與雷達有一個30°的夾角(情景1)。
1,計算情景(1)下的都卜勒頻率和雷達接收回波信號的頻率?
2,如果該汽車遠離雷達站並且夾角為45°(情景2),重新計算都卜勒頻率和雷達接收回波信號的頻率?
v=126km/h=126000m/3600s=35m/s;
接收功率
假設月球軌道上的宇宙飛船(軌道距離3.8×108米)採用L波段雷達,天線工作頻率3000MHz,平均發射功率是Pav=3MW(各向同性)。
1,計算到達地球表面的功率密度?
2,計算信號從宇宙飛船到達地球表面的時間?
3,計算地球表面一個直徑為1m的天線接收到的功率(假設傳輸無損耗)?
輸出信噪比
低PRF的C波段雷達工作頻率為6.0GHz,拋物面天線直徑2m,發射脈衝串的峰值功率為1MW,脈衝寬度2us,PRF是250Hz。假設等效噪聲溫度為600K,總的信號損失為20dB,目標的RCS為10m2,請計算:
1,最大無模糊距離(Ru);
2,當目標在最大無模糊距離一半的位置時,求接收機的輸出信噪比。
目標距離為R時,雷達接收到的回波功率:
當接收到的回波功率等於最小可檢測信號時,雷達達到最大作用距離。
其中F為噪聲係數,也就是接收機輸入端信號噪聲比與輸出端信噪比的比值,表示由於接收機內部噪聲產生的影響。T0為室溫290K。理想情況下F=1,由於熱噪聲的存在實際情況總不會理想,題中給出等效噪聲溫度為600K。這裡也默認了噪聲帶寬與信號的半功率帶寬一樣。
接收機靈敏度
在噪聲背景下檢測目標,接收機輸出端的信噪比要達到所需的數值,這個最低要求決定了輸入端的最小可檢測信號,從而確定了最大探測距離。也就是說目標距離如果超過了該距離,雷達雖然可能也接收到了回波信號,但是雷達已經檢測不出該目標了。
這個最小可檢測信號功率即接收機的靈敏度,為了提高接收機靈敏度,就是要減少最小可檢測信號功率,具體的方法有:
1. 降低接收機的總噪聲係數,也就是降低等效噪聲溫度,可採用高增益、低噪聲高頻放大器;
2. 接收機的中頻放大器採用匹配濾波,以便在白噪聲背景下能輸出最大信噪比;
3. 另外檢測方法也會影響對信噪比的最低要求。
毫米波雷達
假設有一個毫米波雷達工作頻率80GHz,峰值發射功率為7.5kW,脈衝寬度30us,PRF為10kHz,噪聲係數F=5dB,天線直徑D=0.3m,目標RCS大小為2m2,雷達搜索率2s,搜索立體角為Ω=1.1 steradian,系統損耗10dB,計算:
1,天線波束寬度和角度覆蓋範圍;
2,覆蓋搜索範圍需要的天線波束數量;
3,距離解析度和無模糊距離;
4,每個波束的駐留時間;
5,輸出信噪比與最大作用距離的關係,以及當信噪比為10dB時的最大距離;
天線3dB波束寬度用以下公式計算:
題中給出的立體弧度Ω=1.1,可以推算出角度覆蓋範圍(已轉換為角度,弧度不直觀,準確來說應該是60°x60°的區域):
這裡給定的條件是搜索雷達,先將搜索過程理想化,在特定的時間段內,發射波束通過掃描或連續照射來搜索一個扇區,這樣雷達的時間和能量資源都會受到限制。假設波束不疊加,覆蓋搜索範圍需要的天線波束數量為:
由於這裡採用的是無調製的脈衝信號,距離解析度和無模糊距離為:
搜索率2s,說明完成Np個波束的時間是2s,每個波束的駐留時間:
參數太多,用Matlab來計算,方便修改參數,還可畫出關係圖。當輸出信噪比為10dB時,計算出的最大探測距離為73.1km。
基礎知識科普
前沿技術跟蹤
專業知識服務
雷達通信電子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