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實際叢林環境下的電波傳播路徑損耗及天線效應

2020-11-30 電子發燒友

我國總體上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是一個受氣候影響顯著、森林火災多發的國家。森林火災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大、危險性高,是全球發生最頻繁、處置最困難、危害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由於燒荒、燒灰、吸菸、野炊、狩獵、上墳燒紙、汽車漏火等等人為用火行為及雷擊起火等自然災害都會引發森林火災。我國從2001年到2015年曾發生一般火災67694起、較大48235起、重大208起、特大34起,總計116171起,總面積達3522582公頃,受害面積達1429477公頃。造成了嚴重危險和後果,必須高度重視森林保護與立法,森林防火重在預防。

森林防火實行「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做好預防工作是防止森林火災的先決條件,而建立健全森林監控通信系統是預防工作的主要舉措。為此,必須了解森林電波的傳播特性,這是研製開發森林監測通信的基礎。

在有大量建築物的地區,樹木和植被對通信的影像通常可以被忽略。但在森林中樹木和植被是影像無線電波傳播的重要因素,樹木和植被引起的遮擋、散射和吸收可以產生大的路徑損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南太平洋戰區的熱帶森林環境中,無線通信設備普遍失靈。後來,人們通過實驗了解了熱帶亞熱帶森林地區的惡劣氣候和複雜的電磁環境是幹擾無線通信的主要原因。隨著移動通信的迅猛發展,人們對於通信環境的要求越發嚴格,從城市環境到森林環境都需要保證一定的通信質量。就目前的現狀來說,城市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移動通信的容量相對飽和,移動通信技術已經快速地在郊區、農村得到了普及,甚至正向森林發展。森林環境往往吸引著大量的探險愛好者前往。並且,出於軍事戰爭的考慮,森林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塊地方。但是,森林中往往充斥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例如,天氣、溼度、植被覆蓋率、樹木稀疏程度等。無線電波在森林這種複雜的環境下傳播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傳輸會受到很大的幹擾。在森林環境中,我們主要研究樹木、植被等因素對電磁波傳播產生的影響。森林通信的理論研究和實驗測試始於上世紀50年代,為了解決越南戰爭的通信問題,美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森林通信的研究,專門在泰國進行了長達5年的現場測量和實驗。與此同時,我國也在本土森林地區進行了三年的實驗。70年代至80年代,實驗頻段從HF/VHF 頻段逐步擴展到UHF 頻段,表明原來僅局限於地面通信問題的研究,已經擴展到解決包括森林環境中的戰場偵察、電子對抗與衛星聯網的綜合通信領域。

森林通信的研究是在實際應用中提出的,因此,研究基本上是從理論和實驗這兩方面同時進行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研究森林通信中電波傳播主要模式—側面波的傳播特性和傳播機制;實驗研究則以測量實際叢林環境下的電波傳播路徑損耗及天線效應為主。對森林中路徑損耗研究中最為經典的Tamir 森林模型,將森林等效為一層有耗的介質,在Tamir 所做研究得到的接收場值的基礎上,通過仿真對該模型的正確性進行了證明,並探討了一些基本參數,如森林高度,傳播距離,接收天線高度,發射信號的頻率等對森林中電波傳播的路徑損耗值產生的影響。

1 基本路徑損耗

1.1 路徑損耗與傳播距離 

這裡將地面的折射率和森林介質的折射率分別設置為N2=10+i,n2=1.03+0.03i,為了簡單起見,發射天線的極化方式選擇垂直極化。圖1 和圖2 分別表示短距離傳播和長距離傳播的情況下,電磁波在傳播過程中的基本路徑損耗。

圖1 傳播距離較短時基本路徑損耗隨距離變化曲線

圖2 傳播距離較長時基本路徑損耗隨距離變化曲線

由圖1 和圖2 可以看出,基本路徑損耗隨著傳輸距離的增加而增大,當傳播距離較短時,基本路徑損耗的值隨著傳播距離呈指數關係變化,而當傳播距離較長時,基本路徑損耗的值隨著傳播距離呈線性關係變化。此外,通過比較兩條曲線可得,發射信號的頻率越大,基本路徑損耗的值也越大。

1.2 路徑損耗與介電常數 

當收發天線之間的距離設置為1.5km,森林介質的電導率設置為0.1mS/m,可以得到無線電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遭受的基本路徑損耗,如圖3所示。

圖3 基本路徑損耗隨森林介電常數變化曲線

由圖3可以發現,電磁波在傳播的過程中,其基本路徑損耗隨著森林介電常數的增加呈現指數增長。當森林介電常數的值較小時,該參數對基本路徑損耗的影響較大;而當森林介電常數的值逐漸增大時,該參數對基本路徑損耗的影響作用漸漸變小,基本路徑損耗的值增長緩慢。

1.3 路徑損耗與信號頻率 

森林層的介電常數設置為1.3,電導率設置為1mS/m 時,可以得到不同頻率的無線電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遭受的基本路徑損耗,如圖4所示。

圖4 基本路徑損耗隨信號頻率變化曲線

由圖4可以看出,隨著發射信號頻率的增加,電磁波在傳播過程中的基本路徑損耗的值也逐漸增大。並且,相距1500 米的收發天線之間的基本路徑損耗比相距800 米的收發天線之間的基本路徑損耗總是要大,這與上述的分析結果是相符的。

2 附加損耗

附加損耗是由發射信號的波長,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之間的聯合深度s 以及森林介質的折射率n 共同決定的。將發射天線的高度設置為12 米,森林層高度設置為16 米,其他參數不變,得到如下圖像。

2.1附加損耗與接收天線高度 

圖5 附加損耗隨接收天線高度變化曲線

由圖5 可以得到,隨著發射信號的頻率增加,附加損耗的值變大。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隨著接收天線高度的增大,附加損耗的值逐漸減小,並且呈現線性關係。

2.2 附加損耗與森林層高度 

當發射天線的高度為6米,接收天線的高度為4米,其他參數相同時,改變森林層的高度,可以得到附加損耗隨森林層高度變化曲線,如下圖所示。

圖6 附加損耗隨森林層高度變化曲線

由圖6可以發現,附加損耗隨著森林介質層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幾乎也是呈現線性的變化。頻率較高的發射信號的附加損耗增加的相對更快,對於森林層高度相同的情況,1800MHz 的信號的附加損耗值大於900MHz 的信號。

2.3 附加損耗與聯合深度 

通過理論分析可以得到,改變發射天線或者接收天線的高度以及森林層的高度,實際上改變的都是改變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之間的聯合深度s 的值,該參數才是影響附加損耗的主要因素。因此,接下來所討論的就是改變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之間的聯合深度s 對附加損耗的影響。

當森林高度為16 米,其他參數相同時,改變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之間的聯合深度s,可以得到附加損耗隨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之間的聯合深度s 的變化情況,如下圖所示。

圖7 附加損耗隨聯合深度變化曲線

由圖7可以看出,隨著森林中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之間的聯合深度的值變大,附加損耗的值也呈線性增加。當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之間的聯合深度為0 米的時候,其表示的是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架設高度都為16 米,附加損耗的值為0dB。而當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之間的聯合深度為32 米的時候,附加損耗的值都非常大,信號在傳播過程中遭受了嚴重衰減。

2.4 附加損耗與信號頻率 

當發射天線的高度為5米,接收天線的高度為5米,森林層的高度為15 米,森林介電常數設置為1.3,電導率設置為1mS/m 時,改變發射信號的頻率,可以得到附加損耗隨發射信號頻率的變化曲線,如圖8所示。

圖8 附加損耗隨發射信號頻率的變化曲線

由圖8 可以得到,收發天線相距800 米和1500 米的兩條曲線重合,這表明附加損耗與收發天線之間的距離無關。隨著發射信號頻率的增加,附加損耗的值逐漸增大,但當頻率增加到1GHz 以後,附加損耗的值改變的非常緩慢,發射信號頻率的影響逐漸減小。

3 總路徑損耗

從以上分析可以知道,電磁波的路徑損耗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為在不存在地面的情況下的損耗L0,另一部分為存在地面且收發天線都位於森林中的附加損耗Ls,而總的路徑損耗即為二者的和,即L= L0+Ls。當森林層高度為10 米,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的高度都為5米,森林介電常數為1.3,電導率為1mS/m 時,總的路徑損耗如圖9所示。

3.1總路徑損耗與傳播距離 

圖9 總路徑損耗隨收發天線距離的變化曲線

從圖9 可以看出,頻率較大的發射信號在傳播過程中遭受的衰減比較嚴重,其路徑損耗的值較大。總的路徑損耗值隨著水平距離的增加呈現指數的形式變化,當水平距離的值較小時,路徑損耗的值增加的比較快,而當水平距離的值較大時,路徑損耗的值增加的趨勢趨於平緩。

3.2總路徑損耗與信號頻率 

當森林層高度為10 米,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的高度都為5 米,森林介電常數為1.3,電導率為1mS/m 時,考慮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之間的不同距離,得到總路徑損耗隨發射信號頻率的變化曲線如圖10 所示。

圖10 總路徑損耗隨發射信號頻率的變化曲線

由圖10 可以看出,信號頻率的變化範圍設定為0.2GHz 到2GHz,隨著發射信號頻率的增大,無線電波在傳播過程中的總路徑損耗值也隨之增加。對於圖10中的兩條曲線來說,當收發天線相距800 米時,其路徑損耗的值總是小於收發天線相距1500米的情況。

因此,我們在研究開發森林監測通信系統時,就應依據森林的具體電波傳播特性的介電常數、森林層高度選擇適宜的信號頻率、收發天線高度以滿足通信距離對基本路經損耗、附加損耗與總路經損耗的技術要求。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基於信道測量的3-6 GHz城市環境傳播特性研究
    其中前3個步驟屬於信道測量階段,後2個步驟屬於數據分析階段。路徑損耗和時延擴展是兩個重要的信道參數。 1.2   路徑損耗 在移動通信系統的仿真和設計中,合理的路徑損耗模型有助於準確預測覆蓋範圍和分析幹擾。傳播環境的差異導致不同的場景具有不同的路徑損耗模型,目前常用的路徑損耗經驗模型是自由空間模型和衰減因子模型。
  • 電波暗室是什麼?有哪些分類和用途?
    全電波 全電波暗室減小了外界電磁波信號對測試信號的幹擾,同時電磁波吸波材料可以減小由於牆壁和天花板的反射對測試結果造成的多徑效應影響,適用於發射、靈敏度和抗擾度實驗。實際使用中,如果屏蔽體的屏蔽效能能夠達到80dB~140dB,那麼對於外界環境的幹擾就可以忽略不計,在全電波暗室中可以模擬自由空間的情況。
  • 計算2.4GHz頻段模塊的路徑損耗詳細教程
    在理想條件下(天線已精確對準、不存 在多路徑或反射並且沒有損耗),必需的鏈路餘量為0dB。需要的確切衰落餘量取決於鏈路所需達到的可靠性,但根據經驗,最好始終保持22dB至28dB的 衰落餘量。如果衰落餘量在良好天氣條件下不小於15dB,則可充分保證RF系統在惡劣條件(因天氣、日光和射頻幹擾所致)下繼續有效運行。
  • 電波傳播的基礎知識
    電波傳播是研究由輻射源所輻射的無線電波通過自然條件下的媒質到達接收天線的傳播特性和規律。電波傳播的基本方式有以下幾種:一、表面波傳播:地面上的天線沿地面輻射的電波,沿地面向遠處傳播。地波在向前傳播的過程中有部分能量傳入地下,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大,電波將逐漸減弱,這裡除了因擴散引起的自然衰減外,還有大地的吸收衰減,大地的吸收衰減跟大地的電參數和電波的波長有關。地波傳播過程中存在波前傾斜的現象,在接收垂直單極天線發射的地波時,為了有效地接收各場分量,應採用相適應的天線極化形式。
  • 天線基本知識及應用—鏈路及空間無線傳播損耗計算
    為移動臺發射天線的增益;  GdBTS為基站接收天線的分集增益;  Gta為使用塔放的情況下,由此帶來的增益;  LPup為上行路徑損耗。  3 無線傳播特性  移動通信的傳播如圖5-02中的曲線所示,總體平均值隨距離減弱,但信號電平經歷快慢衰落的影響。慢衰落是由接受點周圍地形地物對信號反射,使得信號電平在幾十米範圍內有大幅度的變化,若移動臺在沒有任何障礙物的環境下移動,則信號電平只與發射機的距離有關。
  • 無線電波的傳播方式是怎樣的
    無線電波的傳播方式對於自由空間,在自由空間中由於沒有阻擋,電波傳播只有直射,不存在其他現象。   而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傳播環境,由於地面存在各種各樣的物體,使得電波的傳播有直射、反射、繞射(衍射)等,另外對於室內或列車內的用戶,還有一部分信號來源於無線電波對建築的穿透。
  • 短波段無線電波的傳播規律與短波無線電通信的頻率選擇及預測
    無線電波在自然環境中的傳播主要有三個路徑常用於無線電通信:視距傳播、地波傳播、天波傳播。不同波長的無線電波在以上三種傳播路徑中有不同的傳播規律。短波無線電波(2—30mhz)的傳播有不同於其它頻段的特殊規律,只有透徹認識和運用其特殊規律,才能發揮短波無線電通信設備的應有效能,建立穩定可靠的通信聯繫,提高通信質量。
  • 屏蔽室和電波暗室究竟有何區別?
    全電波暗室、半電波暗室、開闊場,在這三種測試場地中進行的輻射試驗一般都可以認為符合電磁波在自由空間中的傳播規律。 全電波暗室   全電波暗室減小了外界電磁波信號對測試信號的幹擾,同時電磁波吸波材料可以減小由於牆壁和天花板的反射對測試結果造成的多徑效應影響,適用於發射、靈敏度和抗擾度實驗。
  • 最大耦合損耗(MCL)和最大路徑損耗(MPL)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通信百科,ID:Txbaik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們知道最小耦合損耗(MinimumCouplingLoss,MCL)定義了基站和手機之間最小的耦合損耗。
  • 天線及傳輸信道模型建模的方法及系統仿真案例概述
    由於上述移動通信信道特點,導致電磁波的傳播和自由空間相比,除直射波以外,還存在較多的繞射波及散射波,同時存在不同類型的損耗:路徑傳播損耗、慢衰落損耗及快衰落損耗[1]。為在不同環境下獲得最佳接收效果,通信終端的天線儘量設計為全向天線。
  • 無線電波速度是多少_無線電波的傳播距離能有多遠
    線電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與光速相同,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屬於記住的,是3×10 8 m/s   所謂自由空間傳播係指天線周圍為無限大真空時的電波傳播,它是理想傳播條件。電波在自由空間傳播時,其能量既不會被障礙物所吸收,也不會產生反射或散射。   通信距離與發射功率、接收靈敏度和工作頻率有關。   [Lfs](dB)=32.44+20lgd(km)+20lgf(MHz)   式中Lfs為傳輸損耗,   d為傳輸距離,   頻率的單位以MHz計算。
  • GPS有源天線OTA測試方法
    由於GPS採用衛星通信技術,其下行功率信號經由大氣層以及其他環境因素(典型如在城市地區由於多徑效應的影響)產生損耗,實際到達移動終端接收機的信號已十分微弱
  • 微波通信天線選擇與優化方法研究
    微波通信的頻率大部分在2~20 GHz範圍內,不同的地形條件,其反射係數及電平損耗不同。無線電波在自由空間傳輸時,其單位面積內的能量會因自由擴散而減少,所減小的能量稱為自由空間傳輸損耗,用Ls表示,單位為分貝(dB),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f為發射頻率,GHz;d為站距,km。 由式(1)可見,微波傳播過程中樹林、建築、山頭或地面障礙物等會阻擋一部分電磁波,增加損耗。
  • 我國自研「全球電波傳播大氣模型系統」 可精確到1公裡內預測
    超視距傳播是指電磁波實際的傳播距離超過兩點間的直達距離。電波通過發射天線向空中輻射, 受到空中傳播媒質的反射或散射會造成電波的超視距傳播。電波的超視距傳播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出現的,具有隨機性強、衰落現象嚴重、傳播距離遠等特點,但其發生與否是可以預測的。電波(電磁波)按波長從大到小的順序分為: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
  • 建造一個電波暗室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暗室的作用就是防止外來電磁波的幹擾,使測量活動不受外界電磁環境的影響,防止測試信號向外輻射形成幹擾源,汙染電磁環境,對其它電子設備造成幹擾。 建造一個電波暗室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各公司、企業或檢測機構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因此建造的電波暗室也各不相同。那麼建造電波暗室應主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 全球電波傳播大氣模型系統研製成功 | 中國無線電管理
    該系統可實現對流層範圍內全球不同時段、任意地點的大氣溫度、溼度和壓力等氣象因子的精確建模和準確預測,從而提升對流層散射、大氣波導通信等超視距電波傳播模式的總體效能。 大氣對流層中的兩種超視距電波傳播——大氣波導和對流層散射具有抗毀性強、作用距離遠、應用成本低等一系列優勢。
  • 天線的安裝對通信效果的影響
    上周我們介紹的天線的基礎知識,這周再來介紹一下天線的安裝隊通信效果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無線通信越來越深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時天線也變成了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物品。天線是一種能量變換器,它把傳輸線上傳播的導行波,變換成在無界媒介中傳播的電磁波,或者進行相反的變換。頻率越低,波長越長,天線越長。
  • 無線電科技基礎常識 電波到底有幾種傳播方式?
    這些媒質的電特性對不同頻段的無線電波的傳播有著不同的影響。根據媒質及不同媒質分界面對電波傳播產生的主要影響,可將電波傳播方式分為下列幾種: 1.地面波傳播:無線電波沿著地球表面的傳播,稱為地面波傳播。其特點是信號比較穩定,但電波頻率愈高,地面波隨距離的增加衰減愈快。因此,這種傳播方式主要適用於長波和中波波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