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稱為「首支精神病醫院概念股」的溫州康寧醫院股份有限公司(02120.HK,以下簡稱「康寧醫院」)發布2017年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3億元,同比增長49.3%;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171萬元,較2016年同期增長12.4%。
業績向好的同時,數據顯示,康寧醫院自有醫院的運營卻主要依賴治療和一般醫療服務收入,藥品銷售收入佔比尚且不及自有醫院收入的三分之一。
同時,近年來,康寧醫院先後通過建立自營醫院、代管理及全國範圍進行控股以取得相關醫院運營權。不容置疑,這一舉動在鞏固康寧醫院行業地位的同時,也給其運營成本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康寧醫院在回復《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一直堅持穩健發展策略,公司未來發展會專注於精神專科主業,在增加醫療機構網絡布局的同時,注重人才的培養和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
CIC灼識諮詢執行董事王文華表示,除了自建醫院之外,醫療集團通過相關醫院運營權的託管或併購運營已相對成熟的醫院已成為專科的連鎖醫院集團是比較常見的業務模式。而通過提升醫療服務和醫院管理經驗輸出的方式降低藥佔比,也是未來私立醫院發展的一個方向。
醫療服務收入佔比超七成
灼識諮詢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精神醫療的需求呈不斷上升的趨勢,2015年底,我國重度精神患者超過1600萬人,各類精神疾病患者超過1.8億人,登記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達到429.7萬人。而精神科的床位配置卻並不十分充足且分布不平衡。2014年,我國每10萬人的精神專科醫生的數量僅為1.8,醫生和醫護人員的數量存在著巨大的缺口。
精神專科醫院的總收入也從2010年以來以年均複合增長率15%~20%的速度迅猛增長。
作為一家面向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專科醫療服務機構,康寧醫院2017年上半年的業績頗為「亮眼」。數據顯示,報告期內集團實現收入2.83億元,扣除房地產業務收入4400萬元後的醫療業務收入為人民幣2.39億元,醫療業務收入較2016年同期增加26.1%,自有醫院營運收入及管理醫療機構的管理服務費收入均有所增加。
業績向好的同時,記者發現,康寧醫院自有醫院的運營中主要依賴治療和一般醫療服務收入,藥品銷售收入佔比較少。
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集團治療和一般醫療服務收入為1.66億元,佔自有醫院收入的73.38%;藥品銷售收入為0.6億元,僅佔自有醫院收入的26.62%。
此外,2013~2015年,康寧醫院藥品銷售收入佔總收入比重分別為29.85%、26.28%、25.70%,均未超過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且呈逐步下滑趨勢。
除了銷售收入佔比較低,從毛利收入來看,2017年上半年康寧醫院自有醫院總毛利收入為0.75億元。其中治療和一般醫療服務的毛利收入為0.64億元,佔總毛利收入的85.6%。藥品銷售的毛利收入為0.11億元,僅佔總毛利收入的14.4%。
對此,康寧醫院回復稱,藥物治療是精神疾病治療的方法之一,此外精神疾病的治療還有較多的非藥物治療手段,並且在藥物治療中,公司也會督促醫師合理用藥,公司藥品銷售收入佔比較低符合精神專科疾病治療的特點。公司未來會專注於精神專科業務,未來在有需求的地區開展部分老年科業務,同時積極提升心理疾病診療的業務規模。
第三方醫藥服務平臺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對康寧醫院藥品銷售佔比較低感到奇怪:「精神醫院可以使用的藥物也非常多,且國家並未限制民營醫院的藥佔比。藥品收入還是佔民營醫院收入非常大的一塊,一般的民營醫院藥品銷售收入要佔到總收入的50%~70%。」
王文華認為,精神醫療領域醫院的運營除了類似其他專科醫院的藥物或者診斷等方面的收入之外,更多的是在治療和一般的醫療服務層面。「精神專科在醫療服務上是未來的一個主要收益來源,除了精神疾病的特殊病理往往需要給藥控制之外,還有更多的治療可以通過一些非藥物和醫療器械化的方法手段使得醫療服務有更多的切入點。」
高速擴張之路
事實上,從2014年開始,康寧醫院先後通過建立自營醫院、代管理及全國範圍進行控股以取得相關醫院運營權。截至2017年6月30日,集團自有醫院增至10家,運營床位數增至3050張。管理醫療機構增至8家,管理床位數增至1100張。
9月13日,康寧醫院全資子公司浙江康寧醫院與四川宏濟藥業及成都仁一醫院訂立認購協議,浙江康寧同意以1500萬元人民幣認購以老年科和精神科為主的成都仁一約41.67%的股權。
此外,據康寧醫院半年報,上半年集團通過自建和參股投資等方式加快網絡布局。在自建醫院方面,杭州怡寧醫院、廊坊怡寧醫院、台州市路橋怡寧醫院有限公司和四會康寧醫院正在抓緊籌建。在參股投資方面,重慶合川康寧醫院投入運營,山東怡寧醫院旗下的冠縣怡寧醫院有限公司已取得醫療執業許可證,集團還控股了菏澤怡寧醫院有限公司和陝西善達醫院管理諮詢有限公司。
康寧醫院方面表示,目前管理服務業務在公司整體收入、利潤中的比重較小,未來公司會將提供管理服務業務和自營醫院協同發展,繼續尋找合適的管理標的,通過向其他醫療機構提供管理服務的方式拓展公司醫療機構網絡,向更多的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提供服務。
不過,大規模擴張背後也給集團的運營帶來了壓力。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集團自有醫院收入成本增加至人民幣1.52億元,較2016年同期增加32.3%,高於自有醫院收入的增幅。管理費用為3981.4萬元,較2016年同期增長了9.5%。
康寧醫院方面亦坦陳,公司快速擴張使得公司管理複雜度和難度逐步增大,對公司管理能力構成較大挑戰。如果公司未來無法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無法為新建或新合作的醫院提供充足及合格的管理人員和醫護人才,則公司新建或新合作的醫院將難以取得預期效益,從而會對公司的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而由於新開業的衢州怡寧醫院、平陽康寧醫院和深圳怡寧醫院床位使用率仍處於爬升階段,2017年上半年集團自有醫院毛利率降低至33.1%,管理醫療機構業務毛利率為54.6%,報告期內,集團醫療業務整體毛利率降低至34.1%。自有醫院毛利率低於代管醫療機構的毛利率也一度引起業內關注。
對此,康寧醫院方面表示,管理服務業務主要是為被管理醫療機構提供技術、管理和資金支持,屬於輕資產運營的模式,其毛利率高於自營醫院的毛利率是正常的。
史立臣告訴記者:「醫院有個特點,就是區域性比較強,除了北上廣的一些知名醫院,醫院在當地的品牌知名度越高,患者去的越多。集團自有的醫院資源可能並沒有那麼好,有的代管理醫院因其經營時間比較久,品牌知名度高,患者也會比較多。」
王文華表示,除了自建醫院之外,醫療集團通過相關醫院運營權的託管或併購運營已相對成熟的醫院已成為專科的連鎖醫院集團是比較常見的業務模式,「自建醫院除了建設周期長、投入大、成長需要較長的時間等,也面臨醫生資源的招募、患者來源等需要長期解決的問題, 雖然現在醫生的多點執業政策落地,公立醫院始終佔領著醫療資源的高地,因而醫生及醫護人員的配置,對自建醫院而言是個巨大的挑戰。」
「併購是拓展公司醫療網絡的途徑之一,公司對併購採取相對謹慎的態度, 2014年以來嘗試性的以參股投資方式投資了幾家醫院,並沒有大範圍進行醫療機構的收購。」康寧醫院方面告訴記者,目前由公司控股的醫院主要由公司新設的方式成立,以便新醫院在各方面符合公司的標準。公司會平衡新開醫院的速度和成熟醫院的盈利能力,避免整個集團的業績出現較大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