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提出一種獲得超強磁場的新方法

2020-12-04 科學網

近年來,各種原子級厚度的材料層出不窮,有半金屬的石墨烯、絕緣的六角氮化硼,也有半導體的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

把兩個單層材料上下堆疊,層與層之間通過範德瓦爾斯力粘合在一起,就可以組成雙層同質結或異質結。如果兩層晶格的朝向有一個小的相對轉角,就會出現層間原子堆垛的長程周期性變化,即莫爾(moiré)超晶格(見下圖a)。在一個莫爾超原胞內部,層間原子堆垛方式呈現出的空間上的非均勻性(見下圖b),導致位形空間貝裡相位(Berry phase)的出現。

固體材料中,粒子的內稟結構隨動量或位置的變化可產生貝裡相位,從而影響材料的物理性質。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均勻晶體中的動量空間貝裡相位可導致反常霍爾效應和自旋霍爾效應。而在位形空間非均勻的材料(如磁性斯格明子、磁疇結構)中,電子的行為會受到位形空間貝裡相位的影響。

當準粒子在位形空間運動了一個閉合軌道時,貝裡相位即為閉合軌道圍成的貝裡曲率通量,因此位形空間貝裡曲率等效於一個磁場。準粒子經過空間上非均勻的區域時,即使沒有外加磁場,也會受到貝裡曲率施加的洛侖茲力作用,從而產生霍爾效應。

最近,香港大學和湖南師範大學的研究者(俞弘毅、陳明星和姚望教授)合作,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 發表研究論文「Giant magnetic field from moiré induced Berry phase in homobilayer semiconductors」,文章指出,在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這類二維半導體的雙層同質結莫爾超晶格中,層間原子堆垛方式隨位置的變化帶來了一個位形空間的貝裡曲率,等效於一個在空間上周期變化的超強磁場(見上圖a)。

每個莫爾超原胞中的磁通為量子化的2π,因此等效磁場的強度可通過改變超晶格周期來調節,在一個典型的10納米周期下可達幾百特斯拉。在低摻雜的情況下,同質結的物理性質由低能量的電子或空穴決定,它們在不同區域之間的躍遷會因等效磁場的影響而攜帶不同的相位,從而實現了一個可產生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拓撲磁通超晶格。研究同時指出,施加一個垂直層面的電場可以連續調節等效磁場的空間分布,而超原胞中的磁通則是一個量子化的值,可在一個較小的臨界電場下從2π躍變到0。

這項工作提出了一種獲得超強磁場的新方法,可能適用於納米尺度的電氣和機械控制。(來源: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nsr/nwz117

相關焦點

  • 現在科學家們採用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製造比過去強1000倍的磁場
    科學家們在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一種名為微管內爆的機制,這種機制可以產生比過去強1000倍的磁場。據日本大阪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介紹,這種新方法可以用來產生超強磁場,在材料科學、量子電動力學和天體物理學等領域都有很重要的用途。
  • 科學家提出了測量原子的新方法
    如今,當藉助超級計算機設計新藥物、電子設備以納米級運行時,對於科學家而言,了解相鄰分子之間如何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為此,他們需要以最高的精確度知道原子的大小。現代量子化學方法在這裡可能會有所幫助,但是它們提供的答案不夠準確,或者需要花費數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 科學家提出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新方法
    科學家提出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新方法>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來防止等離子體中的磁泡幹擾核聚變反應:通過管理射頻RF波來穩定磁泡。核聚變中的磁泡磁泡又稱磁島,它是磁場線與其它場線分離並形成管狀的異常現象
  • 科學家提出了一個瘋狂的新想法:從旋轉的黑洞提取能量
    不過,人類對能源的渴望是無止境的,科學家提出了在恆星周圍建造戴森球,以此來利用整個恆星的能源。不過,這種巨大的結構幾乎是不可能的,不死心的人類又提出了一種從黑洞提取能量的方法。這種方法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彭羅斯提出,因此也被稱為「彭羅斯過程」。旋轉的黑洞存在著能層,在能層內除了正常的軌道之外,還存在著負能的軌道。
  • 為了讓火星宜居,NASA提出瘋狂計劃:給它裝巨型人造磁場
    為了讓火星宜居,NASA提出瘋狂計劃:給它裝巨型人造磁場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實習生 熊曉宇 2017-03-07 08:32
  • 德國核聚變反應堆產生超強3D磁場
    德國科學家在2015年年底啟用了一種新型核反應堆,發現它能夠產生難以置信的超強三維磁場,以包裹固定熱氦等離子體。這種核聚變反應堆被稱為Wendelstein 7-X stellerator或簡稱W7-X。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回答的大問題是,這個反應堆是否達到了設計要求,即按照設計方式進行工作。
  • 磁場強度比典型中子星高千倍,科學家提出磁星磁場來源新理論
    磁星是目前宇宙中能觀察到擁有最強磁場的一種中子星,然而它們的磁場起源仍有分歧。最近,根據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科學家們合作開發的新模型,磁星磁場可以在中子星的形成過程中放大。
  • 走進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強磁場服務全球科學家
    國家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是一個為國內外科學家提供超強磁場、極低溫、超高壓等極端實驗條件,進行前沿基礎科學研究的國家級科學研究中心,這也是國內唯一的大型脈衝強磁場科研基礎條件平臺。從2013年10月接受國際評估那天起,就已躋身世界四大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行列。
  • 美科學家發現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
    美科學家發現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11-12 11:19:50
  • 中美科學家首次測量了日冕的全球磁場
    太陽是一顆磁化的恆星,它的磁場在塑造太陽大氣層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磁場控制著太陽行為的許多方面,導致了11年的太陽周期、壯觀的太陽噴發以及將日冕中的等離子體熱氣體加熱到數百萬攝氏度。磁場貫穿太陽大氣層的不同層次,這意味著需要了解整個大氣層的磁場信息,才能弄清太陽等離子體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
  • 科學家提出鑑定罕見病基因新方法
    科學家提出鑑定罕見病基因新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9 13:30:34 史丹福大學Stephen B.Montgomery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提出了利用血液轉錄組測序和大型對照組鑑定罕見病基因的方法。 2019年6月出版的《Nature Medicine》發表了這項成果。 該課題組試圖評估血液中的RNA-seq作為診斷不同病理生理學罕見疾病工具的效用。研究人員從94名患有16種不同疾病類別的未確診罕見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了全血進行RNA-seq。
  • 港大黃明欣團隊:一種熱處理新方法!獲得超強韌Q&P鋼
    通過控制殘餘奧氏體和TRIP效應可以獲得優良的強度和延展性組合。現已開發出強度達到1500MPa、延伸率15%的Q&P鋼,但是這種超高強鋼的斷裂韌性較差,限制了Q&P鋼的進一步應用。 日前,香港大學黃明欣團隊提出了一種調整馬氏體基體和殘餘奧氏體的新型熱處理方法,以增強超高強度Q&P鋼的斷裂韌性,同時保持良好的強度-延展性組合(抗拉強度1500MPa,延伸率10%以上)。
  • 從磁場到聲波,電子自旋躍遷驅動新方法
    來源: pixabay / cc0 Public Domain電子在很大程度上受磁場的支配,科學家可以操縱磁場來控制電子及其2013年,由工程學院應用與工程物理助理教授格雷格•福斯(Greg Fuchs)領導的康奈爾大學團隊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利用機械諧振器產生的聲波來實現這種控制。這種方法使研究小組能夠控制電子自旋躍遷(也稱為自旋共振),這在其他情況下是不可能通過傳統的磁性行為實現的。
  • 科學家們提出了減少石油分離過程中能量損失的新方法
    精餾是一種從多組分混合物中提取物質的工業方法。精餾單元是由特殊的柱子組成的級聯繫統,裡面沸點高的成分保持液態,沸點低的成分變成蒸氣而冷凝。這項技術的主要難點在於如何選擇每個色譜柱的最佳混合分離順序和操作模式。
  • 一項研究稱地球上可能會產生黑洞大小的磁場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科學家應該能夠在地球上創造出與黑洞和中子星中看到的磁場強度相媲美的磁場。大阪大學工程師村上正勝及其同事發表的一篇新研究論文指出,這種強磁場將通過用雷射對微管進行爆破而產生,對於進行基礎物理學,材料科學和天文學研究至關重要。
  • 100萬特斯拉:科學家造出地表最強磁場
    目前的科學實力已經允許科學家們造出媲美黑洞的磁場了Masakatsu Murakami和研究小組通過計算機模擬和建模實驗發現在直徑僅幾微米的空心管中射擊超強雷射脈衝可以激活管壁的電子,導致電子跳躍進入空心管中心的空腔,在空心管中產生向心爆聚。
  • 地球磁場正在偏移,或發生南北極倒轉?科學家:難以解釋
    地球兩極附近的磁場最強,赤道附近的磁場最弱,磁場的強弱還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隨時發生變化。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磁場理論的人是英國人吉爾伯特,他在4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一種觀點,認為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磁鐵,磁鐵兩極的位置和地球兩極的位置重合。
  • 科學家造出地球最強磁場:100萬特斯拉 吸力媲美黑洞
    中國航空報訊:目前的科學實力已經允許科學家們造出媲美黑洞的磁場了,其強度高達100萬特斯拉。依據日本大阪大學工程師村上正勝(Masakatsu Murakami)和同事的最新研究報告,使用雷射轟擊微管能產生非常強的磁場,也就是說製造一個100萬特斯拉的磁場應該是可以實現的。村上和研究小組通過計算機模擬和建模實驗發現在直徑僅幾微米的空心管中射擊超強雷射脈衝可以激活管壁的電子,導致電子跳躍進入空心管中心的空腔,在空心管中產生向心爆聚。
  • 中子星由中子組成,既然中子呈中性,為啥會有超強的磁場?
    還有一個極端特點就是超強磁場。中子星的磁場有多強呢?我們來比較一下。磁場的衡量單位叫「高斯」,字母表示為Gs。中子星的磁場強度至少在數千億Gs以上,絕大多數脈衝星表面極區磁場強度都高於10000億Gs,甚至高達20萬億Gs。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就是旋轉的中子星,因不斷地發出電磁脈衝信號而得名。其實中子星都會旋轉,只不過有快有慢,那麼怎麼有區別於脈衝星呢?這是因為天體的自轉軸與磁軸並不重合,中子星也一樣。
  • 美打造極強磁場:強度為地球磁場兩百萬倍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科學家近日利用該實驗室最大的磁體設施在六項不同的實驗中產生了強度超過100特斯拉的極強磁場。這一成果打破了此前的非破壞性極高強度磁場強度世界記錄。據科學家介紹,100特斯拉的磁場強度大約是地球磁場強度的200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