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的電影版和動畫版都有大量的香港元素。
本文轉載自不存在日報
香港,就像一部藏著彩蛋的電影,有時候非得散場之後,才能接收到主流畫面之外,那些隱秘而驚喜的信息。比如,我在那兒生活了兩年,但從沒覺得它和賽博朋克有半點關係。直到離開前,逛膩了商場的我開始走街串巷,四處拍照留念。當我闖進九龍半島那些陰暗狹窄、霓虹閃爍的街道,科幻電影裡的賽博世界一下子湧進腦海——我覺得,我真枉費來了一趟。
世界上幾乎所有賽博朋克故事都有香港的影子,從吉布森和史蒂芬森的小說,到《銀翼殺手》,再到《攻殼機動隊》。為什麼那個賽博朋克的幽靈,唯獨寵愛這座東亞城市?如今被購物天堂的繁華所掩蓋的香港,那些科幻經典的靈感來源是否依然存在?於是我帶著無盡的悔意搜遍腦迴路,用600多個日夜的記憶和相機裡殘存的照片,帶你們進行這場賽博朋克的聖地巡禮。
不住一回油尖旺地區的唐樓,真的不算去過香港。唐樓一般三至八層高,商住混合,一般建造於上世紀初。那地方臨街,正處九龍半島最擁擠繁華的腹地,半夜躺在窄床上,窗外燈光透過窗簾,在室內暈開彩色的暗影。摩託馬達聲起伏轟鳴,有點港片裡古惑仔過街的味道。
走下樓,深夜的旺角街道上沒有遊客,冒出好多奇形怪狀但原汁原味的港人——燙髮的青年,拉拖車的商販,在街角雨棚陰影下吸菸的大叔,結伴晚歸的女學生。淅淅瀝瀝下起了雨,霓虹燈閃閃爍爍,此刻,就算一個機械人開著懸浮摩託出現,問你借電子腦轉換插頭,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所以,為什麼是香港,而不是別處?它到底賽博朋克在哪裡?
首先,讓我們把這個詞拆開,只有同時符合cyber和punk兩種元素,才能叫做聖地。東京也許電子科技發達、霓虹招牌很多,但是那的街道太乾淨,行人太彬彬有禮,這使得東京只「賽博」,不「朋克」。香港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和魚龍混雜的移民文化,使得它在視覺和內涵上兼具賽博朋克最鮮明的兩大特點。
進一步從感官上窺視,香港從聲、光、味三個方面均符合賽博朋克世界觀。聲,是雨聲、馬達機械聲、夾雜多國語言的喧囂聲;光,是車燈光、霓虹燈光、人隨身攜帶的電子設備螢光;味,是潮溼黴味、街邊小吃店的香味、也許還有機油味。
為此,我們有必要踏上香港街頭,去捕捉那絲若隱若現的賽博朋克幽靈。你可以說這是一份聖地巡禮攻略,也可以說,這是一條對正在消逝的賽博朋克元素的緬懷之路。
香港賽博朋克兩日一夜聖地巡禮
▼
廟街夜市-《全面回憶》
▼
旺角小吃-《銀翼殺手》
天星小輪-《星際牛仔》
石板街/九龍寨城遺址/啟德機場舊址-《攻殼機動隊》
第一日
抵達,入住廟街旅館。夜遊油尖旺,尋訪《全面回憶》和《銀翼殺手》。
抵達:建議午後至傍晚入境,由機場或深圳關口都可以乘地鐵或巴士至地鐵油麻地站, C出口沿文明裡步行10分鐘至廟街。廟街入口處豎有紅色牌樓,兩邊樓上旅館眾多,可提前預定。入住後請靜等夜幕降臨,傍晚7時左右,夜市陸續開張,就可以下樓了。
第一站:《全面回憶》
地點:廟街夜市
路線:港鐵油麻地站C出口,沿文明裡步行至廟街
電影巡禮:2010年的電影《全面回憶》改編自菲利普·K·迪克的小說《記憶大批發》,貫通地心的載人運輸墜道、懸浮汽車、四通八達的電梯系統,勾勒出的未來社會眼花繚亂又透著實用主義。雖然電影內容受到詬病,但片中這處類似唐人街的CG場景,仍然是對賽博朋克世界中東洋元素的出色展現。燈箱、天線、人流,樓梯和迴廊高低曲折有如迷宮,高層建築堆疊的縱深感,空間中線與面的交織,呈現出密度極大化的影像美感,特別是空中成串的紅燈籠,與香港油麻地的廟街夜市契合度頗高。
《全面回憶》劇照與廟街入口處牌樓
《全面回憶》劇照與廟街夜景
關於廟街:作為香港最負盛名的夜市,廟街以售賣平價貨而聞名,被喻為平民夜總會。很多港片裡常聽見老大跟小弟們說:「當年我從廟街一直打到尖沙咀再到銅鑼灣,才有今天的地位……」廟街的江湖地位不可磨滅,藝術家在這裡取景,並以此命名自己的作品。但如今,一統廟街的是本地商販。我並不推薦你在這買東西,只需要看看東洋的算命、古董、玉器和西洋的玩偶、布料、盜版AV如何混放在一起,氣功師傅如何與賣蛇王羹的阿龍和平相處——從這種意義上說,廟街仍是江湖。周邊唐樓上旅店很多,就地住下,居高臨下欣賞夜景是不錯的選擇。
輔助攻略:廟街遊覽過程中可在路邊大排檔和茶餐廳解決晚餐,如果不餓,下個地方還有小吃。廟街遊覽完畢後,沿文明裡走回油麻地地鐵站,乘一站至旺角,或開導航沿彌敦道徒步抵達。旺角站D3出口,一路沿西洋菜南街走至登打士街左轉,尋找佳記小食。
第二站:《銀翼殺手》
地點:旺角佳記小食
路線:港鐵旺角站D3出口,沿西洋菜南街走至登打士街左轉,41號店。
《銀翼殺手》幾乎定義了賽博朋克的視覺標準:雨,霧,人流,亞洲面孔,昏暗的街道,閃亮的霓虹,熱氣蒸騰的路邊攤……雖然片中的東洋元素取材自唐人街,但全世界所有的中國城都不抵一條旺角街道。南太平洋的季風使香港溼潤多雨,街邊騎樓搭有常年不拆的雨棚,賣魚丸、燒麥和牛雜的小店蒸汽閃爍,地上積水映著層疊的霓虹招牌,粵語叫賣聲和汽車轟鳴混在一起。只消一個冷色濾鏡,就可以瞬間穿越回哈裡森福特吃拉麵那條小街。
《銀翼殺手》劇照與旺角街頭小吃
關於旺角:說到又有霓虹又有路邊小食店的地方,就必須是旺角一帶。不能去大排檔和茶餐廳,那裡太亮太整潔,必須一本正經地坐下看菜單。非得是佳記小食這樣煮鍋在街邊咕嘟冒泡、食客端著塑料碗擠在一起的小攤,才有霧氣蒸騰的市井氣。佳記這樣的小吃店在旺角的西洋菜街、洗衣街區域尤其密集,從地鐵站一出來,頭頂招牌一層層壓下來,人流擠到車道上,咖喱魚丸的香味鑽進鼻孔裡,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不用思考明天,也不用擔心電子警察拍你肩膀,在當下放鬆,一切都會好起來。
佳記小食
關於旺角周邊食肆眾多,霓虹燈密集,可自行安排剩下的路線。如果害怕迷路只要認準彌敦道就可以走回油麻地。但最有「賽博朋克感」的夜景,則需要等到晚上11點,商鋪逐漸打烊後。
《銀翼殺手》劇照與旺角深夜街頭
《銀翼殺手》劇照與一條真實的香港隧道
第二日
乘天星小輪,遊《星際牛仔》式維港海景。入港島,拜訪石板街,再返九龍,追尋《攻殼機動隊》。
第二天不用起太早,因為香港商鋪9、10點才開門。走至油麻地地鐵站,在尖沙咀站A口下車,前行過路口直走,可至翠華餐廳,嘗地道廣式茶餐,解決早/午飯(經常需要等位/拼桌)。反方向沿海防道抵達海港城,穿過商場,來到尖沙咀天星碼頭。
第三站:《星際牛仔》
地點:維港天星小輪
路線:尖沙咀天星碼頭:從港鐵尖東站L6出口,沿梳士巴利道往鐘樓方向步行前往,約5分鐘。中環天星碼頭:從港鐵香港站A2或港鐵中環站A出口,沿民耀街步行前往,約10至15分鐘。
《星際牛仔》或許不如《攻殼機動隊》有名,但也是一部曾獲日本科幻大會星雲獎的經典TV動畫。2071年,經歷浩劫後的末世人類移居太陽系其他行星,不同語言文化的人雜居在一起,在不同星球上形成了各具特徵的城市。彼時的火星是華人的天下,賽璐璐上偏陰冷色調的畫面,港口邊成片的摩天大廈,港口貨輪上寫著的尖沙咀字樣,像是把整個維多利亞港搬到了外太空。
未來火星上的尖沙咀與地球上的尖沙咀
關於天星小輪:在現實中,參觀維港的最好去處不是星光大道和海港城,而是天星小輪。穿梭於維多利亞港的天星小輪是本地歷史悠久的渡海交通工具,費用廉價(地鐵過海20港幣,小輪只收2港幣),《國家地理旅遊雜誌》曾把乘搭天星小輪遊覽維港兩岸譽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之一。碼頭和船艙十分古舊,檢票閘機鬆動地讓人懷疑是否能刷八達通,廣播喇叭還是燙金字塑料殼的揚聲器。然後鐵門吱呀打開,你跟著船員踩過紅漆剝落的棧道上船。艙內馬達轟鳴,木地板吱嘎作響。
天星小輪入口棧道
包圍在這些古老的材質和聲音當中,恍惚著和小輪倒回70年前,擺渡於九龍和港島之間,運送一批又一批新移民,而他們正趕著去構築維港兩岸如今夜燈輝煌的高樓。
1950年代的天星小輪
今天,天星小輪還是老樣子,背後卻多了很多高樓
在碼頭乘船注意路線,對岸有灣仔碼頭和中環碼頭可選,我們要去的是中環。抵達中環碼頭後直走,根據指示牌上藍色過街長廊,尋找中環地鐵站。在中環站B口附近,沿德輔道中右行約100米左轉,至砵甸乍街。
第四站:《攻殼機動隊》
地點:中環石板街、九龍寨城、啟德機場
攻殼中的新浜市,一座高級科技發達,同時充斥著網絡黑客、電子罪犯的近未來亞洲城市,居民魚龍混雜、華人眾多。影片美術設計竹內敦志坦言:「攻殼機動隊沒有一個選定的取景地,但如果只說街道和普遍的氣氛,那很明顯是以香港為藍本。現代都市充斥著告示版、霓虹燈和標誌.....人們不知覺地活在這個資訊洪流中......舊街道與新建有摩天大樓的街道之間有很大的對比,或許這就是現代化所帶來的張力或壓力吧!」
《攻殼機動隊》劇照與香港街頭
《攻殼機動隊》劇照與貫穿港島的叮叮車
中環石板街:
路線:中環荷李活道交界至幹諾道中環段,港鐵中環站D2 出口右轉直走十多分鐘。
劇場版《攻殼機動隊OVA1》中有一段雨中街景,鏡頭閃過一條鋪滿石板、延伸向上的步行街,其原型或取自港島中環的石板街。
《攻殼機動隊》劇照與中環石板街
關於石板街:石板街即砵甸乍街的俗稱,是香港著名的懷舊老街,兩側布滿老式鐵皮屋商埠,販賣廉價香菸、服飾、鐘錶,再往深處走,有賣假面和化裝舞會用具的店鋪。年輕人路過石板街,多半是為了去旁邊的高級酒吧蘭桂坊。它像是一顆遺失在在港島心臟區域的時間膠囊,夾在高科的鋼筋混凝土之間,寂靜而頹喪。
石板街的鐵皮屋商埠
走完石板街,可隨意在港島遊覽。推薦由中環乘叮叮車(即有軌電車)至灣仔,選擇任意方式回九龍半島,尋找最後兩個並不存在的聖地。回到九龍後,乘地鐵觀塘線至樂富站,B出口,乘39M專線小巴至東頭村道下車,就是九龍寨城遺址。
九龍寨城(舊址):
路線:港鐵觀塘線樂富地鐵站B出口,乘39M專線小巴,至東頭村道的美東村美東樓站下車。
「犯罪組織的巢穴,網絡警察插不上手的無法治地帶。」這是《攻殼機動隊OVA2:無罪》中的擇捉經濟特區,也幾乎是對昔日香港九龍寨城的描述。那塊0.027平方公裡、人口五萬的貧民窟,是人類歷史上最後的無政府烏託邦。城中樓宇堆疊、天線纏繞、終年溼熱、人口密度極高,雖然沒有片中舍利塔城市那樣奢靡,但走進城寨也仿若置身幽暗密林,像一座不斷向高空和內部生長的孤島。
《攻殼》中的擇捉特區與昔日九龍寨城
關於九龍寨城:1993年,曾有一支日本考察隊匆匆趕到,將寨城結構完完整整地臨摹下來。隨即,港英政府將寨城拆除,原址上加蓋公園,類似的寨城橫切面圖也被保存在公園的紀念碑上。
93年日本考察團臨摹的寨城結構圖
如今寨城公園中的寨城剖面圖
從寨城公園正門直行,到達啟德道/打鼓嶺道,盡頭找到富豪東方酒店站,乘101路巴士到達觀塘道休憩處站,抵達啟德郵輪碼頭,即啟德機場舊址,碼頭外部為機場跑道改造的跑道公園。
啟德機場(舊址):
路線:從港鐵牛頭角站A出口,搭乘5R號巴士到啟德郵輪碼頭,車程約32分鐘。
啟德機場是香港的前民用機場,因為只有一條海上跑道,三面環山,周圍是高密度的九龍城區,降落空間狹小,而有「世界十大危險機場」之稱。攻殼中最為著名的鏡頭——男人奔跑於小巷中,碩大機翼擦過樓頂的狹窄天空——在以前只是司空見慣的日常。那時,周邊的九龍城居民曾經流行過一句誇張的話,說是只要在屋頂拿著晾衫竹便可以把飛機掃下來。
《攻殼機動隊》劇照與昔日機場外的九龍城區
關於啟德機場:但是,啟德機場也於1998年拆除,舊址位於九龍城太子道西,富豪酒店對面,機場跑道還在,現建成郵輪碼頭。碼頭外的跑道公園還留著黑黃格警示線的跑道端標誌遺址,那曾經是機師降落時的目視地標。
當年的飛機跑道開端標誌
到啟德郵輪碼頭,本次遊覽結束。如果運氣好,正值傍晚的話,可以從西南角欣賞維港夜景。
巧合的是,啟德機場遺址雖然偏遠,但正是觀測香港兩種城市圖景的絕佳去處:往前看,是維港周邊光潔閃亮的金融區,回頭,則是九龍半島夾縫中的居民區,而這恰好代表了高度發達的電子信息社會,和叛逆、多元的底層社群。然而比起摩天大廈,那些日常生活中市民自發構建的建築形式,才是不可替代的文化遺產,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維港——香港上城區
九龍——香港下城區
暫時回到文學上來,布魯斯·斯特林在《全息玫瑰碎片》的序言中提到,賽博朋克作品的主角不是英雄,而是失意者、妓女、愚人、瘋子,像吉布森筆下的約翰尼,《銀翼殺手》裡的德克,《雪崩》裡的Hiro。這些故事裡,人人為了生存汗流浹背、拼盡全力,而高科技成了潛意識裡無時不在的噪聲。到這裡,也許你能明白為什麼我拉你走街串巷,避開香港最繁華的地段:九龍寨城是貧民窟,廟街是打工仔賴以生存的天堂,天星小輪是底層人支付得起的交通工具。這些地方在大都會的繁華表象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從不消逝;它們就像賽博朋克的內核一樣,無比清晰地揭示著高科技社會這座冰山之下的隱匿主體。
下城區最普通的街市
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截至2013年年中,香港人口為71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31.2萬人,佔整體人口19.6%,而工薪階層則超七成。港人常說的獅子山精神,就是那些白天出入高級寫字樓、晚上睡隔間的白領,一家四口擠在400尺唐樓裡的中產,樓下茶餐廳的打工妹,還有那些動物一樣住在「籠屋」裡的老人。他們像霓虹燈一樣,在資訊過剩的樓宇間挨挨擠擠,拼命發出光亮,求得生存。這就是為什麼,香港是世界上最後的賽博朋克聖地——像這樣在高密度空間裡還原信息技術爆炸、都市擴張、東西交融與貧富差距間巨大張力的地方,已經不剩幾個。
常見的港式蝸居,容納一家三口
香港特有的「籠屋」
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港府大量興建公屋,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租房,它們整潔簇新、成片聳立在新界的郊區,像九龍城寨那樣的「握手樓」建築群被漸漸拆除,香港市中心再難見到遮天蔽日的騎樓。
新興的港式廉租房——公屋
同時,霓虹燈和招牌開始迅速消失,香港的建築規劃日益嚴格,新的標識都是LED燈製作,保養方便且費用低廉,但毫無碳素燈管和手繪字體的懷舊美感。香港屋宇署每年拆卸約3000個招牌,單在2009年,就有5000多個招牌被拆除,包括屹立於佐敦道和彌敦道交界處數十載的香港經典霓虹招牌「裕華」。
被拆除前的「裕華」招牌
《攻殼機動隊》中的手繪招牌如今已不多見
香港,很可能就是下一個東京,隨著電子信息化社會的衝刷,永遠失去古舊落魄、陰暗潮溼的廢土氣息。消除貧窮是件好事,但對於賽博朋克的想像,我們就只能去電影、遊戲和CG畫裡尋找了。
融合香港實景的CG插畫,依稀辨認出上圖取景自海港城外的海防道,下圖則取材自朗豪坊外的旺角街區
朗豪坊外相同區域的實景拍攝,已讓人分不清幻想與現實
抓緊時間去看香港最底層的街道吧,那是賽博朋克真正的樣子。
責編:糖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