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第一次看到《西遊日記》是在我高中時的同桌那兒,她對這本書愛不釋手,而我當時還沉迷於鬥羅大陸,所以當我看到書名時,並沒有對其產生多大興趣。她有輕度的抑鬱症,幾乎只和我們小組的人才聊得開(我們組加上她有五個人),後來她轉校了(不是因為病的原因,只是因為當時高考必須回本校,她的學籍並不在我們學校),她走的時候把書留給了我們,當時我並沒有什麼感覺,直到後來我才理解把自己最喜愛的書留給的人,一定是很在乎的人。書是有感情的,對我來說西遊日記代表著一段回憶,而這段回憶亦如這本書的內容,帶著幽默,卻又在幽默中夾雜著一絲憂傷。
後來我開始看這本書,從唐僧救下小龍女到天蓬與高翠蘭、孫悟空和白骨,到最後唐僧講的故事,我翻來覆去講這本書讀了好幾遍,說實話,第一遍,沒看懂,只是覺得寫得很幽默。第二遍還是沒看懂,但是孫悟空和白骨的對話讓我產生一股莫名的憂傷,但我還是沒能看懂,我開始懷疑這本書,我不知道它在講什麼,不知道今何在想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讀到某處內心總是會有一絲悸動,於是我把它放在那兒,蒙上灰,被壓在一本本書下面。
後來高考結束,整理時它終於重見天日,不知道為什麼,我又翻看了一遍,結果依舊,我做過許多語文閱讀,背過各種答題結構,可我仍然不懂,不知道今何在想要表達些什麼。我開始思考「看懂」這個概念,如果理解了作者的思想,知道了他通過書傳達出來的想法這算是看懂的話,那豈不是相當於每個人都嚼著同一碗白米飯,都是一個味。
我不贊同,且不說一千個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廢話,如果說書的內容是糧食,拿到每個人手中都是一樣的,而讀書的人的經歷、人生觀價值觀和他的想法等等如同酵母,兩者混合,在讀者心中發酵後就變成了酒,有人喝到的是辣喉的,有人喝到的是醇厚的,有人喝了一口就吐了,說了句真是難喝,也有人甚至喝到的是醋。書是一樣的,人是不一樣的,所以「看懂」不是看懂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而是看懂我們在看這本書時思考的什麼。我想這就是今何在的《西遊日記》迷人的地方,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境時讀它時,都能看懂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這便是西遊。
對我來說,我所看懂的西遊只有一段:
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劈柴、餵馬、週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座小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怎能忘了西遊?怎能忘了西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