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曉霞 文/圖
天下黃河富寧夏,中寧枸杞甲天下。枸杞,已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對外開放的一張亮麗的紅色名片。
6月27日,枸杞健康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中寧舉辦。枸杞,這個有著4000多年歷史傳承的神奇的紅色精靈,吸引著相關行業的專家學者齊聚中國枸杞之鄉——中寧,圍繞「創新·融合·品牌·綠色」等焦點話題,展開深入討論,旨在為全國枸杞健康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使「小枸杞 大健康」理念能成為更多消費者的共識。
枸杞開發利用潛力大
枸,通「鉤」,曲木,即彎曲盤錯的樹根。枸杞在漢魏《名醫別錄》、南北朝《本草經集注》、唐代《千金翼》、宋代《夢溪筆談》、明代《本草綱目》等書中均有記載。1959年出版的《藥材資料彙編》記載,西枸杞以中寧所產為佳,其特點肉厚、色紅、粒大、籽少,為杞中雋品,中寧又分東西兩鄉,東鄉貨肥大肉厚,西鄉貨粒長而瘦,餘地所產品質稍遜,規格分特、甲、乙、丙、油王五種。津杞子,分血杞王、血杞兩種,狀似葡萄乾略小,外皮皺縮鮮紅,一端尖銳,另端稍圓,內有黃色籽,以肉厚粒大,色紅籽少為良,肉薄粒小、籽多色黑為次。一般所見津杞,以色豔紅肉薄籽多,帶圓形者居多,其質不及西枸杞。
枸杞的藥用價值在古書中記載頗多。秦漢《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痺,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漢魏《名醫別錄》:根大寒,子微寒,無毒。風溼,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耐寒暑。南北朝《本草經集注》:今出堂邑,而石頭烽火樓下最多。其葉可作羹,味小苦。俗諺云:去家千裡,勿食籮摩、枸杞。此言其補益精氣,強盛陰道也。唐《藥性論》:枸杞,臣,子、葉同說,味甘,平。能補益精,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葉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風,明目。若渴,可煮作飲,代茶飲之。
枸杞開發應用潛力大,枸杞中含0.7%-1.2%的甜菜鹼。甜菜鹼是非常重要的滲透調節劑,利於植物增強抗逆性,且具有抗腫瘤,降血壓,抗消化性潰瘍及胃腸功能障礙的作用,還可用於治療肝臟疾病,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風險,降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同時,脂肪酸類主要位於枸杞種子中,包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成分,如棕櫚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可降低膽固醇,滋補肝腎,預防各種心血管疾病、抗癌、抗疲勞、增強智力、減肥,還具有柔嫩肌膚、延年益、美容等功效。此外,枸杞子中含有 19 種胺基酸,其中包括 8 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還含有鋅、鐵、銅、鍺、錳、鎂、鈣、鉀等微量元素。
枸杞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優勢多
枸杞是第一批列入「食藥同源」目錄的原料之一。2015年,全國枸杞產量達23.63萬噸,較2011年上升24%。2016年,全國枸杞產品出口量達1.26萬噸,出口金額1.1億美元,其中枸杞乾果佔88.7%。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加工技術裝備落後、產品品質參差不齊、精深加工技術缺乏、產品附加值低、乾鮮果貯藏穩定性差、易腐爛和吸溼結塊等問題。
在枸杞新型精深加工關鍵技術中,基於壓差閃蒸聯合乾燥的枸杞休閒食品製造關鍵技術和枸杞超微營養全粉加工技術具有重要作用。
枸杞休閒食品製造關鍵技術具有新型、環保、節能等特點。結論顯示,可改善枸杞微觀結構、理化性質、營養成分和抗氧化活性。
枸杞超微營養全粉加工技術結論顯示,隨著低溫振動磨粉碎時間的延長,枸杞粉粒徑呈現出均一性、穩定性;枸杞粉色澤隨著粒徑降低變淺,水分含量隨著粒徑的降低而減小,而玻璃化轉變溫度則顯著增加;採用剪切盒、TFE、SE值以及壓縮性表徵不同粒徑枸杞粉的流動特性,結果發現枸杞粉隨著粒徑的降低流動性變差;隨著粒徑降低,枸杞粉多糖含量無顯著變化,類胡蘿蔔素含量越少,總酚、黃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越高。
枸杞精微破壁技術特點優
枸杞精微破壁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技術是促進中寧枸杞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
項目的技術原理,是根據植物種類、生長環境、細胞結構的不同,設計不同的加工工藝條件,實現對應強弱規律變化的微熱流能量場。讓物料的細胞組織在熱流場中進行結構重構,並在熱共振作用下,使細胞壁破裂,形成精微結構通道,提升被加工產品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實現有效成分利用率最大化。
項目的技術特點包含保持食藥材外形完整,無需破碎,應用空間市場價值更大;精微破壁,形成精微顆粒和微氣孔,分散均勻,營養物質徹底釋放;成分活化,內部精微顆粒和結構形成,總表面積和表面能倍增,成分被激活;品質提升,去除食藥材內的藥殘農殘,改善風味,功效更加顯著。
枸杞品牌營銷與保護引關注
枸杞產業發展依然未擺脫「野蠻生長」的局面,面臨市場營銷和品牌保護兩個難題。
枸杞品牌經營既要尊重傳統,也不能總走老路,要善於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增加產品加工的深度,注重經典營銷工具的實踐,提高產品和品牌的附加值。長期以來,防偽追溯技術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假冒偽劣產品。因此,必須從實際出發,創新思維,從消費者行為著手,改造消費路徑,變被動查驗為主動確保,從而使假貨無處遁形。精準品牌營銷,要以現代精準取代傳統模糊,以科學體系取代經驗做法。枸杞在精準品牌營銷方面,傳統醫學對其藥用價值有廣泛的記載,已被廣泛接受,現代科學證明了其富含有益物質及普遍效果,前沿科研領域實證了其特異性物質的效果。
品牌保護傳統思路下的防偽追溯無法克服消費和查驗動作平行、查驗動作形同虛設、標準不一等問題。因此,要加強品牌保護,開拓品牌保護新思路。任何滿足「五有」「三無」條件的企業,經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審核後可參與品牌保護計劃。五有條件:有商標註冊證,有地理標誌使用授權,有原材料基地,有有效綠色或有機認證,有質量標準、保證制度和檢驗記錄。三無條件:無受到市場行政處罰記錄、無侵犯智慧財產權案件糾紛、無違規和虛假宣傳現象。
枸杞健康與養生功效足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1世紀威脅人類的頭號殺手是生活方式病,尤其是它的「前奏」——亞健康。亞健康的徵兆表現為,渾身乏力、容易疲勞、頭腦不清醒、思想渙散等。
枸杞多糖是從枸杞中提取而得的一種水溶性多糖。這種多糖系蛋白多糖,由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鼠李糖6種單糖成分組成。枸杞多糖是枸杞子調節免疫、延緩衰老的主要活性成分,可改善老年人易疲勞、食欲不振和視力模糊等症狀,且具有降血脂、抗脂肪肝、抗衰老等作用。同時,藥理試驗結果表明,枸杞糖肽免疫活性比文獻報導的枸杞多糖要強10-20倍,證實了枸杞糖肽是枸杞子中最具有免疫活性的有效成分。相比枸杞多糖,枸杞糖肽具有抗氧化、調節免疫、抑制腫瘤細胞複製等多種藥理活性。
枸杞具有護肝、明目、降糖、防癌等作用。護肝:甜菜鹼鹽酸鹽能使大鼠血清和肝內的磷脂明顯增加,對長期給予四氯化碳所致的大鼠磷脂下降及膽固醇升高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水溶性提取物亦有類似作用,但稍弱。明目:眼睛視網膜的黃斑部中央有豐富的玉米黃質和葉黃素,可以保護神經不受損,但這兩種成分人體無法自己產生,必須從果蔬中吸收,而大部分食物中的玉米黃素含量很低,唯獨枸杞的玉米黃素含量很高,且能被人體直接吸收。降糖:枸杞提取物可顯著而持久降低大鼠血糖,增加糖耐量,且毒性較小。防癌:枸杞含有的微量元素鍺有明顯抑制癌細胞的作用,可使癌細胞完全破裂,抑制率達100%。
中寧枸杞在大健康產業中具有「世界枸杞看中國,中國枸杞看寧夏,寧夏枸杞看中寧」的地位。其在大健康產業創新中,堅持走特色化、品牌化、精品化之路,以「六個中心、六個小產區、六個全覆蓋、六個關鍵環節」為載體,著力構建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精細化加工、科技化支撐、公司化經營、多元化營銷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枸杞產業體系,強力推動枸杞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出臺扶持政策,創新支農方式。二是加快基地建設,夯實產業基礎。通過「溝渠田林路」綜合整治,全面實施「六個全覆蓋」技術措施,在六個小產區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標準化枸杞示範園區。三是強化科技創新,領跑產業發展。四是力促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五是規範商標管理,保護枸杞品牌。六是弘揚枸杞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中寧枸杞可向休閒零食、飲品、特醫膳食、駐顏美容,旅居度假、文化創意等方向發展。
三產融合促農林業發展
中國「三農」問題的實質是農村生產要素分散,尤其在廣大山區,村莊規模狹小,農民居住、土地經營、教育和醫療衛生等布局分散。在一定意義上說,城鄉一體化,鄉村振興的過程就是農村生產要素集中的過程。只有將農村分散的生產要素逐漸向市、縣、鎮集中,提高農民享受人類文明發展成果的水平,才能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發達國家60年前開始了鄉村振興。英國、美國等先行工業化國家是在基本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後,為解決城市發展中出現的諸如市區人口密度過高、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問題而推行鄉村建設。這些國家通過創新機制,大幅推進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盤活利用農村土地資源與資產,有效改善農村生產與生活條件,並採取補貼政策吸引人口回到農村,從而改變農村日益凋敝的狀況。
鄉村振興是對於「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升華,也是國家對農林業三產融合的政策導向。三產融合發展的目標任務是探索融合模式,圍繞當地優勢特色產業,積極探索總結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成功模式,打造種植、加工、銷售、服務於一體的產業鏈;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建立不同模式下農民在融合發展中的利益共享機制和實現機制,促進農民的收入有較大幅度增長;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試點和對新型主體的扶持,培育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典型;探索財政支農有效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鼓勵不同類型實施主體積極探索融資方式,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三產融合的主要模式是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主導的農林業內部產業重組型融合,以農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主導的產業鏈延伸型融合,以現代農林業示範園區引領的科技創新帶動型融合,以休閒觀光為主導的農林業多功能開發型融合,以移動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為載體的農村新業態融合。
三產融合有助於促進形成農林業產業集群,整合各自範圍內的物流商貿、區位、土地等資源優勢,進行農林業產業及相關附屬產業的優化配置,突出「3+1」產業核心,考慮今後的空間拓展及產業發展要求,形成綜合型的生態農林業發展綜合體,擴大區域影響力與輻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