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孩子的都知道,最讓父母身心俱疲的,就是孩子生病的時候,現在大寶6歲了,我依然她每一次發燒的時的經歷
大概在她6個月大的時候,有一天,一向活潑的小壞蛋突然安靜下來, 家裡是備有體溫計的,一量,果然發燒了,38度。當時第一反應就是送醫院,一家人,水、奶粉、尿不溼、衣服,大包小包的準備了一堆,開車就往醫院趕。初當奶爸的我,說實話,心裡是忘得,開車都有點走神。
到了醫院,抽血看報告,醫生說,血象很高,要住院。這一句話讓我們為難了。這麼小就住院,在我的概念中,住院就說明嚴重了,這是什麼情況。好在,寶媽也是醫院上班的,打了一個電話給認識的醫生,他說:這麼大的孩子發燒,考慮是「幼兒急疹」。因為知道是本院的同事,那個醫生也安慰的說:幾乎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幼兒急疹,基本都是自愈的,但是,高燒加上血象很高, 一般的醫院都是建議住院的,但是你住院也很痛苦,那麼小的娃,要媽媽陪著,而且住院肯定是要吊水,孩子太小,只能從額頭上打掛針。
我們權衡再三,準備不住院了,回家自己照顧,關注體溫。那天晚上,我就陪在床邊,每隔30分鐘測一次體溫,在一張紙中記下時間和溫度,然後就是用溫水在她身上、額頭上擦,起降溫的效果,一燒過38.5,立馬餵退燒藥。我和寶媽兩個人換班,就這樣陪了兩天,終於退燒了,謝天謝地,沒再燒起來了。也許是初為人父,沒有經驗,總之是回想起那兩天,真是一輩子的記憶。
後來,大寶長大一點了,心想,大點的孩子,生個病,發個燒,不會那麼緊張了吧。這時小寶又來了。有了大寶的經驗,小寶發燒時,我們少了當初的手忙腳亂,按部就班地餵退燒藥,觀測體溫,雖不說是得心應手,也算可以應付得來吧。
但你以為這就完了嗎!不可能的,家有二寶的悲催不在單獨生病,而是,一生病就是一雙,因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又玩在一起,兩個人好的時候,會互相喝對方的水杯,還是吸管的,這種環境下,交互傳染可以說是百分百的,我們想管也管不出效果來。這不,就是上個周五,姐姐開始發燒,睡了一晚上,休息了一天,燒退了好些了,接著周日,弟弟就是開始發燒,斷斷續續的燒了兩天後,這才反應過來,看看姐姐的手腳,出現了好多紅色的小紅,這兩天她還一直說嘴巴痛,這不是「手足口」嗎,趕緊帶上兩個娃奔醫院,醫生看了,確診「手足口」,兩個都燒完了,病程都進入下半場恢復期了。萬幸的是這一型的「手足口」不是很嚴重。不然,一中招就是兩個娃啊。
作為奶爸,孩子的每一次發燒,都會經歷一次煎熬,網上常可以看到的,誰誰誰家孩子,又發燒住院了,又有很我孩子高燒後的風險,哪一個詞,都扯動著父母的懸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