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跟我爸生氣了。
背景是,小區有一位鄰居,願以100元轉讓自家的電子琴,先生就買了下來。然而孩子並沒有太大興趣,也就沒有報班。我跟先生都不擅長音樂,電子琴偶爾拿出來玩,大部分時間閒置了。
閒聊時,爸爸突然說:你看你們買了個電子琴,又不教孩子彈,有什麼用?還佔地方……我立即覺得很煩躁,回應說:我不會,怎麼教?小時候我爸我媽又沒教我。說話的語氣急促了些,讓我爸感受到了敵意,他也火了:你說話這麼嗆人,我簡直都沒法說話……
我們倆都一肚子火氣,悶悶不樂。誰也沒有再提此事,我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一方面是有牢騷,一方面是對自己跟爸爸生氣感到愧疚。
為什麼我會有情緒呢?自我分析之後,覺得爸爸的話,之所以引發我的不快,是因為激起了我內心埋藏起來的負面感受,對自我的否定。從小,爸媽說我沒有音樂細胞,我從未學過什麼才藝,對那些多才多藝的人是羨慕的。也多少有些自卑感,我不認識五線譜,也不喜歡唱歌,確切地說是因為怕跑調而不敢唱。
爸爸說我「不教孩子」,我隱約讀出了對我是個不稱職媽媽的指責,而「買了又沒有用」則是嫌我們亂花錢。爸爸媽媽總批評我們亂花錢,「電子琴」作為一個論據,沒事就拿出來說一下。所以,當爸爸的一句話作為最後一根稻草壓上來的時候,我突然冒出一股無名之火。
這種事情也發生在別人身上。我有天下班回家,隨口問了我媽一句:小朋友放學後在外面玩兒了嗎?媽媽怒氣衝衝回了一句:你們老問,煩不煩啊?我一時搞不清狀況:我是頭一次問呀!
然而我不知道的背景是,我先生每天回家都會問我媽,小朋友是不是進行了戶外活動。他希望小孩在外面跑跑跳跳,因為白天在學校活動量太少。而我媽那一陣子不喜歡待在外面,更想回家看中央八套電視劇……她內心的渴望被壓抑了,很容易認為詢問是對她的不信任。感覺不被信任就會產生不滿,以及對自己付出太多產生了自憐——我好辛苦,一點自由都沒有……
還有一次,中午經過某同事的工位,發現他在吃雲南米線。不由得多看了一眼,沒話找話問了一句:你是在哪兒買的,好吃嗎?有寒暄之意,也有對資訊的打聽——好吃的話,下次我也試試。沒想到,平時脾氣很好的同事卻不耐煩地說:行了行了,每個人都要問。語氣不太友好。2分鐘後,我突然醒悟過來:一定是之前有好幾個其他同事問過了同樣的問題,我是最後一根稻草。
與人交流時,有時候別人的態度不夠好,你肯定一頭霧水,但其實並不知道在這之前發生了什麼。所以沒必要單純就事論事,爭個長短是非,更不要怪自己,你可能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運氣不好,遇到了積攢已久的負面情緒的爆發。
有些雞湯文教人遠離負能量的人,其實很少有人是純粹負能量的。怎樣判斷負能量的人?情緒不穩定如林黛玉算嗎?踢了襲人一腳的寶玉算嗎?情緒會有規律和周期,每個人所看到的都只是一個片段。人是在不斷變化的,在不同場景下會有不同的表現。誰能想到寶玉上一秒還在憐惜一個女孩子——雨天裡在沙地畫「薔」字的齡官,下一秒就對遲開門害他多淋雨的丫頭踢上一腳,不巧,踢的卻是毫無過錯的襲人。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叫出它的名字,才能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