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不少赴日體檢服務機構,都在宣傳一種用 PET-CT 作為高級檢查項目的,所謂精密體檢套餐,那PET-CT 到底是什麼呢?對癌症早期篩查到底有沒有幫助呢?
什麼是 PET-CT?
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T)學名為,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
癌細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比普通細胞強3-8倍,PET-CT 利用這一特點來掃描全身糖代謝旺盛的細胞群。檢查時,需要靜脈注射和吞服藥劑,全身放射掃描,輻射量較常用的螺旋CT大不少,且價格昂貴。
PET-CT 設備
PET-CT 主要應用
PET-CT 目前是確診腫瘤和癌症後,進一步檢查是否全身轉移的先進方法,在確定手術或其他治療方案時比較理想的參考依據。
PET-CT 技術和設備進入中國已經大約10年,目前在中國國內主流三甲醫院都有 PET-CT 檢查項目,主要用戶是癌症確診患者。
PET-CT 費用價格
在北京、上海主流的三甲醫院做一次 PET-CT 費用大致在7000-8000元人民幣。在深圳,此項目已經列入醫保目錄。此技術的商業應用也是設備研發和製造商推動的,設備免費放置於醫院內,使用後的收入與院方分成。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PET-CT 檢查報告
PET-CT 對於健康體檢有用嗎?
雖然中國和日本醫院都有 PET-CT 項目,但除非有特殊需要,或其他檢查結果有較明顯的癌症懷疑傾向,常規體檢中並不推薦。
PET-CT 需要靜脈注射和吞服藥劑,全身放射掃描,一次輻射劑量相當於5年左右的本底輻射,相當於在核洩漏後的福島核電站附近站上1年。
該技術僅對腫瘤細胞敏感,對其他各類疾病並無太大診斷幫助,對於早期肺癌(主要靠胸部螺旋CT、咳痰細胞、腫瘤標誌物來檢查),甲狀腺癌(主要靠甲狀腺B超來檢查),消化系統癌症(並不能取代胃鏡、腸鏡等檢查方式)的發現也並非十分有效。
PET-CT 檢查所使用的藥劑 FDG 不易聚集在胃癌、肝細胞癌、膽管癌等細胞處,而腦部、心臟、腎臟、輸尿管、膀胱、前列腺等部位,即使在正常情況下也會聚集 FDG 藥劑,所以上述位置難以判斷癌變與否。
而且任何單一的影像檢查都不能100%確診腫瘤癌症,只能發現疑似的病灶,然後通過穿刺或內窺鏡細胞取樣活檢後的病理報告,才是最準確的診斷結論。所以身體健康狀況,需要各類檢查方法來全面綜合分析。
PET-CT 檢查報告 結論段
PET-CT 檢查報告中,對發現糖代謝旺盛的細胞群,也只會用「疑似轉移」、「轉移可能」等字眼來描述是否發現癌細胞轉移的結論。
一般而言,全面深入體檢應包含的高級項目主要有(但不限於):頭部和頭部血管核磁共振 MRI/MRA、胸部和上下腹部 CT、內臟脂肪 CT、鼻腔進入式胃鏡、各類癌症的高級腫瘤標誌物檢測、動脈硬化檢測、心臟/甲狀腺/頸動脈/腹部臟器B超、肝硬度檢測、骨密度檢測、大便潛血檢測、咳痰細胞檢測、乳腺鉬靶和子宮頸/體細胞檢查(僅女性)等。
如果在包含了上述所有高級項目的體檢套餐之外,再靠 PET-CT 作為腫瘤癌症檢查的補充,也並非不可。只是若其他高級項目檢查結果都沒有任何問題的話,無論從經濟還是輻射量的角度來看,再做 PET-CT 都沒有太大的必要。
PET-CT 檢查報告
誤導和騙局
近些年來,有不少機構用 PET-CT 作為主要的高級精密體檢項目,來誤導消費者。有些甚至過分誇張宣傳,稱此設備全球僅有幾臺,將其吹成一種神乎其神的檢測方式,大肆用於正常人群的商業體檢,這就有違職業道德了,與我們國家衛生部的規章制度也是相違背的。
據衛生部頒發的《2011-2015年全國正電子發射型斷層掃描儀配置規劃》,PET-CT 檢查陽性率不得低於70%。而實際上,目前全國用於的 PET-CT 體檢中,癌症的檢出比率遠遠達不到這一比例,這樣就增加受檢者無端遭受輻射的風險。
PET-CT 是先進的醫學影像技術,但不應過分誇大其作為體檢項目的全面性和唯一有效性。
什麼樣的人群適合 PET-CT 檢查?
對於曾經確診過早期癌症的患者,如果通過手術等方式完成治療,被確認為體內沒有癌症的情況下,為了保持觀察,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復發等目的,則可以通過 PET-CT 來幫助診斷和篩查,並且同時也要進行核磁共振、CT、胃鏡、腸鏡等全方位的檢查,結果互相參考比對,也更具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