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聽說
PET/CT是醫院最高端的影像檢查設備之一
一次顯像可獲得全身各方位的斷層圖像
靈敏、準確、定位精確
那麼,每年常規體檢都做個PET/CT
不是啥都檢查清楚了?
核醫學科的專家說:正常人PET/CT檢查陽性率太低,患者獲益少,一般建議對腫瘤高危人群或已發現腫瘤的患者進行PET/CT檢查,才有利於患者精準診治。PET/CT全稱為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x線計算機斷層成像,它將PET(功能代謝顯像)和CT(解剖結構成像)兩個技術完美融合。相對於 B 超、CT 和 MRI,PET/CT 是一種比較新的影像檢測手段。PET/CT 由 PET 和 CT 兩部分組成,在檢查前,醫生將極低劑量(納摩爾級)的小分子通過靜脈注入受檢者體內。PET影像顯示小分子在體內去了哪兒、呆了多久、在哪排出,可以在對比中觀察人體器官中細胞或分子水平的代謝和功能異常變化。由於腫瘤組織代謝活躍,對能量需求較高,所以小分子藥物會在腫瘤組織上聚集,在PET圖像上高亮顯示,幫助醫生發現與精確診斷CT上難以明確的早期癌症病灶以及淋巴結轉移等,同時有助於醫生為患者合理選擇治療方式,包括放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然而,體檢的基本原則是,先上篩查廣泛、容易操作、經濟平價的檢查手段,如果確有必要的話,再考慮更加複雜的方法。
在腫瘤方面,PET/CT 一般只針對於以下兩類人群:
1、確診腫瘤患者,用於腫瘤的分期、療效評估、預後評價、尋找原發病灶、指導手術及放化療方案。2、未確診但前期檢查高度懷疑腫瘤的人群,用於腫瘤篩查和鑑別診斷。根據中國衛生主管部門頒發的規劃方案,PET/CT 檢查陽性率不得低於70%。而實際上,在常規體檢中使用PET/CT檢查,由於癌症的檢出比率較低,是對有限的醫療資源的一種浪費,且價格較高(國內做一次 7000~15 000人民幣不等),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並不是適合於常規體檢。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PET/CT的輻射量通常要略高於其他影像檢查,但要知道,PET/CT設備也在不斷技術革新,已發展到第三代高靈敏、高準確、高速度、低輻射的階段。目前,PET使用的核素劑量越來越小,CT的掃描速度越來越快,輻射劑量控制也越來越好。
PET/CT的輻射劑量來源於放射性核素和CT掃描。如今第三代的PET/CT檢查,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劑量下降,輻射量下降到月3.9mSv,而PET/CT全身掃描的CT輻射量比常規局部CT掃描的輻射劑量還要低,可以降低到7.5mSv左右。一個中國人每年平均接受的各種輻射大概為2.4mSv,一般認為50mSv以下為安全輻射劑量,而PET/CT檢查的輻射劑量均遠遠低於上述造成危害的劑量值,是非常安全的醫學檢查。
先進的PET/CT具有採集時間快,解析度高等特點,可探測毫米級病灶,為腫瘤的早期篩查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手段。若臨床有適應症,進行PET/CT檢查可使患者獲益較大,不必過於擔心檢查中的輻射。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腫瘤標誌物檢測查,不能代替腫瘤影像(包括超聲,PET/CT等影像)等手段檢查, 尤其是對於腫瘤標誌物增高並高度懷疑惡性腫瘤患者,應及早進行PET/CT檢查,一次顯像可獲得全身各方位的斷層圖像,可早期發現腫瘤病灶,避免盲目地對各臟器進行多次檢查,延誤疾病治療時機。
PET/CT顯像全身多發腫大淋巴結,代謝增高
箭頭指引左側腹股溝淋巴結為最佳活檢部位
除此之外,PET/CT的應用範圍之廣,檢查之精準超乎想像:發現腫瘤以及精確診斷鑑別,腫瘤療效監測評估,癲癇、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等神經疾病的診斷、心血管疾病的無創檢查等等。
也就是說,PET/CT在腫瘤、心血管、神經系統、精神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預後評價、治療療效評價以及個體化治療的指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科室:核醫學科主任
門診:周一全天,周二上午(天河)
擅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核醫學分子影像及核素基因治療 。擅長甲狀腺系列疾病診治,尤其在甲狀腺疾病的鑑別診斷,甲癌、甲亢碘-131治療和皮膚血管瘤敷貼治療等方面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精通SPECT/CT、PET/CT的各種疾病影像診斷及疑難病例的影像分析。
初審:甄曉洲
審核:周晉安
審定發布:丘國新 戎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