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研究生在《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新冠肺炎重要研究成果

2020-12-04 湖南24小時

南華大學研究生在《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新冠肺炎重要研究成果。

紅網時刻 通訊員 夏文輝 衡陽報導

近期,南華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研究生2019級伍謙、2018級劉紫嫣等在《Nature Microbiology》(中科院JCR分區1區,影響因子:15.540)發表題為 「Spike-specific circulating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and cross-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in recovered COVID-19 individuals」 的新冠研究論文。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南華大學積極參與新冠肺炎相關課題的研究。伍謙(導師瞿小旺博士),劉紫嫣(導師劉文培博士)積極開展新冠的中和抗體及T細胞免疫研究,經過近10個月的克難攻堅發表論文。南華大學轉化醫學研究所張健助理研究員、研究生伍謙、劉紫嫣等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南華大學轉化醫學研究所瞿小旺、劉文培及中山大學李義平教授、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佑春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報導了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復出院一個月後仍保持高強度的中和抗體水平,並且大部分康復者血清還可以交叉中和SARS -CoV和MERS-CoV。與從輕症COVID-19中恢復的患者相比,重症COVID-19中康復的患者中和抗體反應更強。這種反應可能與循環免疫細胞——濾泡輔助性T細胞(TFH)的頻率更高有關,這種細胞能夠幫助B細胞更高效的產生抗體。通過這項研究得出結論,TFH細胞可能針對中和抗體反應的啟動或維持起到一定作用。此外,SARS-CoV-2中和抗體與其他冠狀病毒的交叉反應性表明,設計出一種可以預防多種冠狀病毒的泛冠狀病毒疫苗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0-00824-5

【來源:紅網衡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校第一附屬醫院(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新冠研究成果
    我校第一附屬醫院(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新冠研究成果本網訊(通訊員 張健)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湘南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轉化醫學研究所瞿小旺博士帶領團隊成員積極開展新冠中和抗體和T細胞免疫相關前沿工作攻關。
  • 新成果!我校轉化醫學研究所在頂級期刊Cell發表新冠研究成果
    2月23日,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佑春、黃維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許文波,南華大學瞿小旺為共同通訊作者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 「No higher infectivity but immune escape of SARS-CoV-2 501Y.V2 variants」的研究論文,研究成果對於新冠突變株疫情防控與疫苗研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榮獲「湖南省抗擊新型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紅網時刻衡陽11月30日訊(通訊員 張晴川 蔡斌 記者 譚倩)11月30日,湖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長沙召開。會上,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榮獲「湖南省抗擊新型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稱號,該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楊宏發榮獲「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及「湖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檢驗科副主任技師吳媛、胸心外科護士趙靜榮獲「湖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相關成果近期以「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lithium niobate nonlinear photonic crystal」為題,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doi: 10.1038/s41566-018-0240-2)上。
  •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華威大學在行動!
    如何積極地運用研究和專業知識維護社區安全?怎樣更好地支持國家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學生和教職工的健康,福利和安全始終是華威大學的重中之重。華威大學的教職工與學生也在積極地參與社區疫情防控的工作,為支持國家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並積極運用研究和專業知識。
  • ...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在Nature雜誌發表重組蛋白新冠疫苗研究...
    來源:證券時報網據四川大學消息,7月29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A vaccine targeting the RBD of the S protein of SARS-CoV-2 induces protective
  • 瞿小旺等報導新冠康復者交叉中和抗體與Tfh細胞免疫應答反應
    大多數新冠(COVID-19)康復患者可誘導不同程度的中和抗體水平,但大部分抗體水平會快速下降,只有少數親和力較高的中和抗體能維持較長時間。2020年11月16日,瞿小旺團隊(南華大學轉化醫學研究所/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 海洋一所研究生研究成果連續發表
    近期,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級海洋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吳丹妮同學,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TOP期刊上連續發表兩篇研究論文,推動一所研究生科研創新工作再結碩果。
  • 近期我校兩項科研成果分別發表在Nature子刊
    點擊「重慶大學校友總會」加入校友大家庭 01 + 一種藥物發現新方法 近日,重慶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團隊與香港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團隊合作
  • 《iScience》發表武大基礎醫學院重要研究成果
    《iScience》發表武大基礎醫學院重要研究成果發布時間:2018年12月12日 11:25 來源:中新網湖北   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12日電 (蔣明)12月4日,Cell子刊唯一綜合類開源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章曉聯教授團隊最新重要研究成果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華中科技大學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神經學研究新成果
    華中科技大學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神經學研究新成果 來源:生物通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1-19   今日/總瀏覽
  • 我校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方曉亮副教授課題組和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教授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用於構建高能量密度鋰硫(Li-S)電池的新型自支撐正極
  • 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免疫在新冠肺炎發病和治療中起何作用
    此前,曹雪濤已分別於2015年和2019年在該雜誌應邀發表兩篇綜述性評論長文。其中,2015年發表的綜述為我國學者在此期刊發表的第一篇綜述性評論長文。  此次評述發表的寓意如何?應該從免疫學的哪些角度去研究新冠肺炎的機理和治療問題?對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何建議?《中國科學報》專訪了曹雪濤,請他就相關問題作出解答。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所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
  • 光遺傳學之父Nature發表重要成果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大鼠特定大腦區域發現了一小群神經細胞,它們的信號活動可以解釋動物間冒險偏好的極大差異。這種活動不僅可以預測,並有效地決定了動物是決定冒險還是堅持安全的選擇。這項研究描述在3月23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 Nature評出年度10大科學發現!中國團隊研究入選
    Bio生物世界2020年,註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全世界帶來沉重打擊它們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以及古代陵墓中發現的亂倫等等。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這些結構為比較研究不同Cav亞家族之間不同的通道特性提供了框架。據悉,這是西湖大學繼2019年3月13日以通訊單位發首篇nature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周強(隋森芳/顏寧弟子)為此文的通訊作者,清華大學博士生鄢仁鴻、趙馨為共同第一作者。這是西湖大學首次以獨立通訊單位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在生命科學領域和教育領域,幾乎無人不知的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可以說桃李遍天下。在一眾弟子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顏寧教授。
  • 武漢大學科研人員在《自然》發表新冠病毒氣溶膠研究成果!
    4月2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武漢兩所醫院的新冠病毒氣溶膠動力學分析)的研究論文。
  • 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2020年,註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全世界帶來沉重打擊,如今疫情已經持續一年,卻仍未見停止的趨勢,面對疫情,我們既感受到了人類身體的渺小,也感受到了科學精神的偉大。荀子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如今,我們最能憑藉的力量便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