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大屋,
隱沒在肇慶市端州區
閱江路興賢裡二巷22號,
建於清代,
據說是肇慶中式傳統大屋中最大的一間。
▲興賢裡二巷。圖源 肇房網
同為馮氏故宅,
TA卻與蜚聲在外的五經裡馮譽驥宅不同,
顯得寥落與岑寂。
興賢裡二巷馮家大屋舊照。圖源 網友Monathe
這座偌大的清代民居宅第,
因年久失修,愈發斑駁陳舊。
昔日熱鬧聚居的14家人,
或搬離,或外出,或離世,
歷經歲月的動蕩,此刻歸於寧靜,
卻熱鬧不再。
外觀質樸
歷史資料甚少
深藏小巷裡的馮家大屋並不好找。
經過數條狹窄曲折的橫巷,
在路人的指引下,
記者才看到外觀極為普通的馮家大屋。
興賢裡馮家大屋外觀。
門口邊上的墨青磚牆上輕覆著一層已斑駁脫離的白灰,兩扇褪色的紅木門高高佇立,隱約可窺昔日高門背後的熱鬧生活。馮家大屋的外觀實在過於質樸,幾乎與周邊錯落的民居一樣,辨識度並不高。
據《肇慶市不可移動文物》一書,
和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
不可移動文物登記僅有資料顯示:
興賢裡馮家大屋建於清代,坐北向南,三間四進,總面闊11.1米,進深44米。青磚牆,灰筒瓦,素胎瓦當,花崗巖勒腳。頭門設屏風門,門窗飾以雕花。臺階、天井用花崗巖石條構築。後置花園,還保存一口古井。該建築是端州區現存規模較大的清代民居,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但經過數百年的時代更迭,
現今馮家大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趟過門檔,映入眼帘的便是頭進,原本寬敞開闊的大廳已被馮氏後人用屏風木板間隔成一間間"板房",擠擠挨挨,顯得侷促,抬頭可見昔日用於裝飾的木製鏤空雕花。
頭進與二進間有一廚房,地面為花崗巖鋪設。與頭進間不同的是,二進間的大廳雖然也被間隔成"板房",但尚且保留了廳堂的會客部分,數張舊桌椅擺放其中。
根據上述資料記載,
原本二進間與三進間之間有一處古井,
但今日所見已被填埋,
花園也消失得無蹤無影。
馮家大屋原古井所在地。
記者曾多方尋找該幢民居的資料,
但除了上述簡單的文字描述外,
並無更多可得。
由於興賢裡的馮家大屋
與五經裡的馮譽驥宅相距不遠,
記者曾大膽猜測該馮家大屋
或許與馮譽驥家族有關。
但馮譽驥的後人,
肇慶市原博物館館長馮詠浩
給予了否定的答覆。
昔日同住14家人
而今只剩一人
從馮家大屋三間四進的格局
和木板間房的方式可看,
昔日有族人聚居之跡,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如今唯一住在大屋裡的是
馮氏後人馮漢鼎的遺孀唐英其。
唐姨今年已75歲,從1964年嫁給馮氏後,入住馮家大屋,至今已在此居住有半世紀之久。從繁華到寂寥,從擁擠到空落,宅第和唐姨一樣,隨時間開始垂垂老去,偶爾念及過往,頗為感慨。
馮家大屋房頂可見昔日雕花。
1964年冬,唐英其遇到了住在城區興賢裡馮家大屋的馮漢鼎,兩人自由戀愛,不到兩個月便談及婚嫁。唐英其回憶,第一次去馮家大屋,那時周邊還有圍牆作屏障,穿過圍牆才能看到如今的兩扇紅木門。
"那時候只覺得宅第氣派。鄉親鄰裡都說我找到好人家,生活不愁衣食。"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由於彼時家族人口眾多,時逢艱難歲月,生計頗為困苦。令唐英其印象深刻的是,次年春節在大屋裡舉行的一場簡陋婚宴。
"先生馮漢鼎問周邊親友借了80元,作為婚宴的費用。1965年的大年初四,我們在這個大屋的二進廳裡設了兩桌酒席,一桌是自家人,一桌是親戚,簡單的幾個菜式,大家圍坐起來喝了喜酒便算儀式完成。"對於過去關於馮家大屋的美好回憶,除了這場匆忙而簡陋的婚宴外,還有昔日三進間裡的花園。
唐英其告訴記者,
馮家大屋曾住過14家人,
加起來大約有50、60人,均是馮氏族人。
人多自然熱鬧,而平常的日子裡,
嬸母們聚在一起到花園旁的古井洗衣服,
是一天中最為喧譁的時段。
我還記得,當時的花園載有石榴、雞蛋花樹,蓊蓊鬱鬱,很是雅趣。
唐英其說道
馮家大屋
是何人所建?
那麼昔日如此氣派的馮家大屋,
是何人而建的呢?
記者曾多方尋找資料,但均無所獲。
據唐英其介紹,
馮家大屋是其先生祖上太公所建,族人中有傳言,祖上太公是為官之人,後不慎被人所害,自此家道中落。到了唐英其嫁入之時,馮家已今非昔比,日漸困苦拮据。
而這一說法,
可從廳堂內一間間破落的木板房中
窺見一二。
住在馮家大屋已有二十年的租戶
葉先生曾發現,
這些搭建木板房的短板
雕刻著精美的木紋圖案,
其猜測這些短板
可能來自原廳堂內的屏風飾樣。
唐英其告訴記者:
住的人越來越多,但又沒有餘錢建新房,找木板在廳堂裡佔一個位置搭小房,是當時很多族人聚居一屋的做法。
每一棟歷史建築,
背後都包含著一段獨有的歷史故事,
我們在了解的同時也應該知道,
讓歷史遺產充分「活化」,
才是最好的傳承。
文/圖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夏紫怡
多彩肇慶編輯部
肇慶市紀委監委駐紀檢監察組舉報電話:2289173
肇慶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紀委舉報投訴電話:278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