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被傳統燃油車壓制多年之後,新能源汽車終於在2020年的北京車展上揚眉吐氣,高達40%的佔比已與燃油車成分庭抗禮之勢。各大汽車廠商言必稱電動,福特也想靠電動汽車在中國市場翻身, Mustang Mach-E驚豔亮相了,這款小眾產品能否擔起福特品牌振興的大任呢?】
撰文|一頁書、編輯|禾 子
9月26日,福特Mustang Mach-E在北京車展亮相,新車定位於純電動中型轎跑SUV,這是Mustang品牌首款純電動SUV。
電動版的Mustang 很強悍
作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次在線下舉辦的國際A級車展,北京車展的火爆程度在大多人的意料之中。對福特來說,北京車展更是個翻身的絕佳機會。車展的第一天,它就拿出了自己目前最得意的作品Mustang Mach-E。
Mustang這個名字,國內的汽車迷都不陌生。雖然它在2018年失去了「野馬汽車」這個中文名,但這並不影響它在粉絲心目中的地位。2019年福特Mustang全球銷量超過10萬輛,中國市場佔比接近50%。
據美國雜誌《汽車新聞》報導,福特公司執行董事長比爾·福特曾經反對將標誌性的野馬LOGO掛在一款電動SUV上,認為這會傷害傷害Mustang 原本的品牌內涵,但後來改變了主意,因為福特汽車CEO吉姆·法利向他保證,Mustang Mach-E擁有野馬的所有成分。
從北京車展上展出的實車可以看出,這並非虛言。頎長有力的前蓋,充滿肌肉感的後輪拱,「鯊魚鼻」前臉造型,三條柱狀尾,Mustang Mach-E保留了Mustang家族的經典特徵,「野馬標」捨棄了傳統的全金屬材質,在邊緣加上了一圈白色描邊,反而更有吸引力。儘管由跑車變成了SUV,但一眼看上去這仍是一款原汁原味的Mustang。
在粉絲們關心的動力性能上,Mustang Mach-E也足夠強悍。Mustang Mach-E的海外車型共有五種動力版本,普通四驅版本的峰值扭矩高達565牛米;北京車展上亮相的高性能GT版,最大輸出功率為342千瓦,峰值扭矩可達830牛米。作為對比,目前國內在售的Mustang 2019款5.0L V8 GT版最大扭矩僅為556牛米。
Mustang Mach-E在去年11月全球首發,首批量產車型9天售罄,證明粉絲們熱情依舊。不出意外的話,Mustang Mach-E在中國市場仍將順風順水。
Mustang 能否擔起福特品牌煥新大任?
從任何一個角度看,Mustang Mach-E都是一款十分成功的車型。但假如選擇這款車來實現品牌煥新,有很大難度。
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中國市場,Mustang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眾品牌。這幾年福特汽車雖然在華銷量不振,但2019年福特及其在華合資公司全年累計銷量仍有56萬輛之多,Mustang在華銷量規模常年穩定在2萬輛上下,顯然不是一個數量級。
從產品性能和品牌影響力上看,Mustang Mach-E在中國依舊會過得很滋潤,但Mustang 品牌的盛衰都不會對福特的在華業務產生實質性影響。這幾年的福特汽車在中國存在產品單一、更新換代慢、人事變動頻繁、新能源業務進展緩慢等諸多問題,兩年前押錯三缸發動機也是敗因之一,但這其中沒有一件與Mustang有關。Mustang個性鮮明,品牌相對獨立,只能活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要讓它承擔起傳播福特品牌的重任有較大難度。
福特是一個業務遍及全球,產品線十分完善的巨無霸級車企,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旗下車型全部轉向電動化。事實上自2019年年底以來,福特在華的銷售情況已經持續好轉,旗下豪華品牌林肯更是創下歷史新高,證明福特汽車的基本盤仍然健全,福克斯、蒙迪歐、翼虎、金牛座等車型成名已久,雖然銷量下滑,但仍有著相當強的市場影響力。
幾年來的事實證明,依託現有車型逐步實現電動化替代,是福特這種大型車企在電動車時代的必由之路。它不是特斯拉,不可能真的另起爐灶從零開始轉向電動汽車。Mustang Mach-E橫空出世,證明福特汽車的設計能力依然屬於世界一流水平。
福特中國業績開始回暖
9月3日,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披露了2020年8月的銷量快報(不含林肯品牌)。今年8月份,長安福特零售銷量為16,623臺,環比增長10.2%;8月份的批發銷量為15,416臺,零售銷量高於批發銷量,長安福特市場表現逐漸回暖。雖然部分車型銷量仍處於下滑狀態,可長安福特在前8個月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一是能在有疫情影響的2020年累計銷量一直保持同比正增長,另一方面,其經銷商整體盈利狀況開始好轉,這在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曾經有過迷茫的長安福特已經站穩腳跟。
福特是最早關注電動汽車的美國汽車廠商之一,早在汽車電動化趨勢並不明朗的2015年,它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新能源汽車規劃,2018年還宣布將投入110億美元進行電動汽車的研發。但福特目前在中國還沒有一款真正為大眾所熟知的電動汽車。
點評
選擇Mustang Mach-E這樣一款小眾車型作為宣傳重點,能讓人看到福特的設計能力和技術功底仍在國際一線水平,可以搏到眾多粉絲的眼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炸一下品牌知名度,但能否藉此為突破口打開市場有相當大的難度。
(本文系《禾顏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