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徐衛星 中國環境
南臨黃海,北瀕渤海,1038公裡長海岸線,5275個入海排汙口,山東省煙臺市在完成「查」——摸清底數、「測」——水質檢測、「溯」——汙水溯源,釐清責任後,一場「治」的大幕隨即拉開。
作為生態環境部確定的渤海入海排汙口專項整治試點城市,煙臺日前印發《煙臺市入海排汙口整治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目標到2022年,全面完成入海排汙口整治,完成水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確定目標,並探索形成在全國沿海地區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入海排汙口整治模式方法。
01
模式一:溼地涵養為入海河流生態補水
在龍口市黃水河汙水處理廠南側,總佔地170畝的黃水河生態溼地工程已接近完工,工人們在做最後的收尾工作。田字塊狀分割的坑塘被水生綠植覆蓋,形如稻田。
黃水河生態溼地工程
作為《方案》制定的「355」工程(即打牢三個基礎、做好五項示範、打造「五個一」體系)中五項示範之一,入海河流生態達標示範項目先期選擇了龍口市泳汶河、黃水河等入海河流,通過沿岸排海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建設人工溼地等措施,有效管控陸源汙染物排海。
「溼地工程採用潛流人工溼地+表面流人工溼地的工藝,通過在溼地系統配置填料、基質,利用植物、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實現對汙水深度處理,將黃水河汙水處理廠一級A類再生水提高至Ⅲ類水標準,處理規模4萬m3/日。」龍口市水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煙臺屬於資源型缺水城市,人均佔有水資源量為487立方米,不足全國人均水平的1/5。」煙臺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穎指著黃水河裸露的河床坦言,近年來,像煙臺一樣,多數沿海地區缺水現象突出,生態基流不能保障、斷流等問題普遍存在。示範工程的實施不僅能夠確保入海河流水質持續改善;同時,通過再生水補充到入海河流,也將有效緩解區域水資源緊缺狀況,改善周邊水生態環境,補充流域地下水。
龍口市生態環境分局局長王繼周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項目實施後,每年入河補源水量達1000萬方,一級A類再生水提高至Ⅲ類水標準可削減CODCr總量約438噸/年、NH3-N總量約58.4噸/年,具有極突出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他表示,下一步,龍口市其他汙水處理廠也將逐步推廣這一模式。
02
模式二:根除陸源汙染,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
汙染在水裡,根源在岸上。入海排汙口整治不僅是治口,而是口、河、海、岸的協同推進,需要系統提升沿海地區截汙納管能力、汙水集中處理能力和地表水體綜合治理能力。
多年來,借雨排汙、雨汙管網混接錯接、初期雨水收集處理能力差等「城市病」問題突出,岸上的水從哪來、去向哪猶如一筆「糊塗帳」。因此,城市雨汙排口整治,根除陸源汙染「治岸」成為此次《方案》的重點。
萊州市文化街、文昌路地下綜合管廊
在萊州市,文化街、文昌路地下綜合管廊及其附屬設施項目就藏身在鬧市區地下。寬、高各3米的地下管廊綿延4公裡,整齊有序地鋪設了包含給水、中水、電力、通信等管線。管廊項目共鋪設雨水管道7800餘米、汙水管道8600餘米,形成了雨汙分流制排水系統。
「過去,文化街、文昌路原有雨汙管道為石砌暗渠,大多建設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排水體制多採用雨汙合流,致使部分汙水在雨季不可避免地排入下遊水體。」項目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為減少城市建成區生活汙水溢流混流對天然水體的影響,改善居民居住環境,萊州2018年起,實施文化街、文昌路地下綜合管廊及其附屬設施項目,總投資約6.03億元。
萊州市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賈洪松介紹,項目建成可以減少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負荷,提高處理效率,達到減少汙水處理廠投入的目的,雨季雨水不再進入汙水管網,降低了汙水處理廠的瞬時水量,避免因雨水進入汙水管網而引起汙水處理廠進水水量、水質發生較大的波動。同時,緩解雨季城市內澇問題,提升城市安全運行水平和城市抗災能力,進一步改善環渤海地區生態環境。
根據《方案》,煙臺將選擇典型雨汙排口開展整治示範,重點通過雨汙分流改造、截汙納管、排汙口通道清淤等措施,消滅不規範排汙,防範汛期降雨造成的「臨時」排汙。同時,開展汙水處理廠規範化管理、擴能和中水回用改造,提高城市汙水收集率、處理率。
王穎表示,目前,煙臺建有19處城市汙水處理廠,處理規模達到115.8萬噸/日,全市累計完成雨汙分流改造120公裡。他們將總結示範經驗,逐步在全市推進雨汙排口整治和汙水處理廠治理工作。
03
模式三:打造現代漁業,養殖用水全循環
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業迅速發展,海水水產養殖在沿海地區漸成規模。我國當前的養殖方式主要為池塘高密度養殖與車間工廠化養殖。按照傳統養殖方法,大量的殘餌和糞便排入水體,養殖尾水汙染日益嚴重。
明波水產基地俯瞰圖
「水產養殖尾水中的主要汙染物有氨氮、亞硝酸鹽、有機物、磷及汙損生物。水產養殖尾水如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不僅惡化養殖水域環境,而且會導致魚類、蝦蟹類等的爆發性疾病,甚至大面積死亡,養殖產品質量和產量下降。」在位於萊州市三山島街道的明波水產有限公司,企業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目前,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是陸基水產養殖最先進、最生態的代表模式之一,通過高效物理過濾、氣浮反應淨化、實時生物淨化、紫外殺菌消毒、液氧精準添加、脫氣綜合處理等過程,實現養殖用水全循環。
走進企業現代化的工廠化養殖車間,水溫調節、飼料投餵全部實現自動化、無人化操控,融合最新的物聯網信息化平臺實施全天候管控。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養殖所需每天新水添加控制僅在5%左右,降低了傳統養殖對地下水資源的消耗,與工廠化流水養殖相比,單位水體密度增加10公斤以上,節能69%、節水95%以上,廢水廢氣排放減少95%以上,避免了養殖尾水對近海環境壓力,代表生態、節能漁業的發展方向。
「通過精準施策『治海』,強力推進海水養殖汙染清理整治。目前,煙臺12個重點區市編制養殖水域灘涂規劃,落實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禁止養殖區的管控要求,清理非法養殖3萬多畝。」煙臺市生態環境局海洋生態環境科科長孫召波介紹,根據《方案》,煙臺將重點圍繞優化池塘養殖方式、推行池塘尾水集中連片治理、實施養殖尾水排放監控等方面開展示範。先期在萊州市、龍口市等區市選擇典型工廠化海水養殖企業,通過汙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和安裝在線監控設備,提升養殖尾水處理能力和監控能力。同時,針對沿海地區圍海池塘存在的養殖方式粗放、養殖尾水處理能力不足、尾水排放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在萊州市、萊陽市等區市選擇典型集中連片海水養殖池塘開展升級改造示範工程。
「目標在今年年底前,在全市入海排汙口監測、溯源完成的基礎上開展部分整治工作,入海排汙口整治初見成效;2021年,完成上述在內的五項排汙口整治示範工程,形成經驗做法推廣應用;最終到2022年,實現全面完成入海排汙口整治工作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入海排汙口管理制度體系。」煙臺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周俊表示。
截至2020年10月,煙臺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比2015年提升約7個百分點;大沽夾河、五龍河等26條重點河流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到94.6%,45個重點監測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或優於Ⅲ類)達到72.2%。
來源:中國環境
編輯:米西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本作品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原標題:《煙臺入海排汙口整治試點探索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模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