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點,無疑是今年新學期的熱點。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這一原本是教育內部的專業教學問題一時成了街談巷議的社會話題,教育行政部門的一番好意卻引來陣陣質疑。
不少家長甚至老師對「零起點」教學存在很多困惑和疑慮:小學一年級的教學是不是要清空學生的大腦?很多孩子進入小學以前已經到了相當水平,「零起點」真能做到嗎?如果教育不關注孩子現實的起點,怎樣體現因材施教?
今天看起來,社會是在討論小學入學起點的問題,實質上是在研究小學教育的起點問題。很多時候,對社會、對家長,我們往往缺少專業的幫助和指導,家長往往會以他們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或者把自己孩子與別人家的做比較。
當然,這和我們當前的大眾文化有關,今天我們應該更多地站在專業角度去分析、去理解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從符合教育規律、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角度,給學生提供真正的學習準備,為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幼小銜接環境。
「零起點」不是把孩子定義為一張白紙
所謂「零起點」,並不是把孩子定義為一張白紙。我們的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時六周歲,他們在進入學校之前都有非常豐富的生活體驗,都有不同程度的經驗獲得,這些體驗和經驗有的體現為認知水平的提高,有的體現為情感、能力的提升,這些都構成了日後學校學習的重要基礎,尤其是母語的學習。比如孩子學說話,會說「我吃飯」,而不是說「我飯吃」,他們雖然沒有接受過語法教育,但在生活環境裡,會按照通順的語言表達方式說出自己的意思,這就是今天他的起點,這是一種基於生活經驗的起點。
同樣,父母帶著小孩到馬路上,到公園裡,會指認給孩子一些具體的文字符號,並且告訴他意義,也許不會寫,但他認識了,這是孩子經驗性的習得,多看幾次就會記住一些基本文字符號,並且會做一些遷移,他以後看到這些字就能夠復原出它的讀音,也能夠說出它的意思,這就是基於生活實踐的學習過程。
這個過程在零到六歲之間已經發生了許多次,但這不是學校學習的過程,更不是學校課程學習的要求。因為對知識、對能力有更加具體的、分級的系統要求,在校的學習過程不再像學前那樣簡單化和生活化。儘管老師會把所學知識放在一定情境裡,讓孩子通過生活經驗習得的方式來獲得課程學習成果,但學校課程學習與學生生活經驗習得是有區別的。
學校的課程應該是在學生生活經驗的起點上把學科的基本要求融合在裡面,我們學校的學習就不能光教識字,還要教孩子寫字,要有筆劃、筆順的要求,要有拼音的要求,相關的字詞要有拓展、會運用,這些系統的課程要求通過有序的學習設計來提高學生不同學科所要求的各種技能,並且能夠實現課程所要求的各種綜合能力和素養的形成。從這兩個方面的區分就能看出,所謂「零起點」並不是不讓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積累,而是指學齡前兒童在入學前沒有必要提前進入到以掌握教材知識點為目標的學校學習狀態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