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了《紐約客》(New Yorker)上一篇關於頭腦風暴毫無意義的文章。過去數年來,從工作小組討論會,到高管參與的大規模研討會,我曾在上百個場合積極推動頭腦風暴。就像其他任何工具一樣,頭腦風暴雖然有效,但並不適合所有情境。頭腦風暴也不是適用於某種性格的人的最佳方式,它卻可以讓才華橫溢、性格內向的人和極度活躍、性格外向的人協同工作,就像魷魚可以和芝士蛋糕搭配一樣。
我發現人們經常試圖用頭腦風暴來替代實際工作,或者將其當作完成工作的捷徑。就像Twinkies的夾餡麵包和品克(Pringles)薯片這種看起來很像正經食品但卻是零食一樣,頭腦風暴雖然也能帶來一連串的活動,並經常被誤認為是實際工作,但其實不然。
我發現在以下幾種情況下,頭腦風暴的效果最佳:
1、頭腦風暴適用於在實施必要而緊迫的大型活動或方案時,而不是附加在具有不清晰或不現實期望的孤立活動上。
2、在需要對後續行動承擔重大責任和自主權時,比如,X行動到6月還沒啟動,負責人就要捲鋪蓋走人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頭腦風暴。
3、當需要從外部世界獲取真知灼見,尤其是要從對行為的觀察中獲取深刻見解時,而使用調查和研究的方式會落入方法論的缺陷中。還有,要以真知灼見當跳板,讓參與者進行收集這些洞見的活動,以減少坐井觀天式的討論時。在這些情況下,進行頭腦風暴可以避免出現愚蠢的想法。
4、當團隊成員較少、富有創造力、對拉幫結派不感興趣、關係融洽,並與總體目標的成敗存在密切關係時,適合進行頭腦風暴。(如果出於某些理由,必須邀請沒有創造力、過於吹毛求疵或心態消極的人參加頭腦風暴的話,可以先查看他們的日程安排。不妨在他們外出度假或視察布達佩斯新工廠時進行頭腦風暴。)
最近幾年來,我談的更多的是讓人們擺脫而不是使用頭腦風暴。你可能也在這麼做。頭腦風暴不能替代深刻見解的搜集、研究、分析、實驗和個人意願及創造力。如果實際結果(而不是政治做秀)會驅動新產品開發(NPD)或創新行動,那麼,由富有創造性的成員構成小型團隊進行頭腦風暴往往比大規模團隊能取得更好的成果。正如上文所述,要對症下藥。
最重要的是,任何人都不要將頭腦風暴當成靈丹妙藥,而是應該將其視為工具箱中的眾多工具之一。把頭腦風暴比作網上約會最為恰當。我看到很多人將其全部愛情生活都寄托在虛擬的網絡身份上,可當超級名模並沒有如過江之鯽紛紛前來時,便黯然神傷、意志消沉。就像愛情生活一樣,創新的最佳途徑也是融入真實世界,接觸更多的人,偶爾爭吵一下。這樣,你就不會獨坐在沉悶的房間裡,納悶自己的工具為什麼如此令人失望了。
對於頭腦風暴,你有什麼想法和經驗呢?
來源:商業評論網
本文來源:網易財經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