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實投資者回報研究中心
就業是關乎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的大事,古今中外無一例外。就業本身又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至於兩者之間如何互動,經濟學界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作為一項廣為接受的成果,奧肯定律(Okun’s Law)成功地描述了成熟經濟體中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的關係。對於中國,這一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的新興經濟體來說,增長與就業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基於成熟經濟體的奧肯定律是否適用?在本期專欄中,嘉實回報中心將與廣大投資者一同進行分析和探討。
奧肯定律為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Arthur Okun)於1962年提出,用於描述失業率和GDP之間的關係,其核心結論是美國的GDP增長率每提高2%,失業率就會下降約1%。通過對其他成熟經濟體的後續研究發現,雖然不同經濟體GDP增長率的變化對其失業率影響的具體數字不盡相同,但是奧肯定律的正確性一再得到了驗證。從內在原理上分析,奧肯定律的結論是符合邏輯的。當經濟上升時,企業會得到更多的訂單,從而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會增加,進而起到降低失業率的作用。
在中國經濟轉型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研究奧肯定律在中國是否適用具有特殊的意義。一方面,轉型期的中國GDP增速在數字上不再如以往光鮮,這對中國的就業情況會有怎樣的影響?另一方面,保持增長和提供就業是政府經濟政策的兩大目標,如果兩者不可兼得,降低經濟增速而不降就業率是否可以實現?亦即有無可能突破奧肯定律?下面讓我們逐一探討。
第一,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就業情況不會顯著惡化。2014年開始中國經濟有所降溫,一季度GDP增速為7.36%,為2009年二季度以來最低,滙豐製造業PMI指數也持續低於50的榮枯線。儘管經濟增速略有下降,但是就業情況依然平穩,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比例為1.11,較2013年四季度的1.10基本持平。奧肯定律在中國似乎失效了,究其原因,我們認為,經濟轉型下的產業結構變化是主要原因。在經濟轉型期,以製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在經濟中佔比會持續下降,而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佔比會上升。2013年以來,中國GDP增量中來自第三產業的貢獻已經升至一半,這一趨勢還可能持續。而從創造就業的角度來說,第三產業要高於第二產業,據數據分析,2014年一季度在全部城市勞動力需求中,來自第三產業的勞動力需求佔總數的54%,高於第二產業的44%,由此可見,隨著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中國的就業市場正在得到強有力的支撐。因此,儘管經濟轉型過程中,製造業的產業升級可能會造成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弱,但服務業的興起能夠對整體就業市場起到保護和再平衡的作用。
第二,在經濟增長和就業的權衡中,後者的地位在不斷上升。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4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曾指出,保就業是穩增長的重要目的和惠民生的基本內容。很明顯,穩增長的內涵並非只有關於GDP增速這一項,而是包含了充分就業、經濟轉型等多重目標的一個綜合體。我們認為,一旦經濟增長與就業率在方向上發生了背離,只要就業市場保持穩定,政府會容忍經濟以較低的增速運行,這一宗旨會體現在財政和貨幣政策上。例如,政府不會實施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擴張計劃,但為了提高就業率,可以對創造就業機會能力較強的行業和企業,包括小微企業,提供更大的稅收減免等定向優惠政策和更多融資機會。換言之,儘管上述政策措施並不一定對GDP增長本身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對於就業市場的效果卻是立竿見影的。因此,在奧肯定律失效的背景下,中國會將重點放在轉型和就業上,而對增長會秉承一種底線管理的思維。
綜上可見,在當前的中國,奧肯定律失效連連,這也是很多成熟經濟體的規律在新興經濟體並不完全適用的一個例子。中國很有可能在經濟轉型增速下降的同時實現就業市場的穩定和持續改善。面對增長與就業,政府對後者的考量會較以往更多,關注就業市場對我們預判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走向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