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的院士周永茂,仍每天準點去上班

2020-11-29 澎湃新聞

原創 中國核工業 中國核工業 收錄於話題#訪核工業功勳人物8個

◎ 本報記者 蔡皛磊

早上7點半,年近9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永茂,準時出現在中國中原對外工程有限公司的辦公樓。在食堂吃過早飯後,他回到辦公室開啟新一天的工作。

1956年周永茂在莫斯科留學時期的留影

「我是『自投羅網』」

中國中原的年輕人在電梯裡遇到這個精瘦矍鑠、眼神堅定、面容和藹的老人時,最初都會感到驚訝,有的甚至激動地回去告訴家人:「我們單位有一個特別老的『同事』!」後來,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周永茂院士,「周院士天天按時來上班,咱們年輕人不能輸啊!」

周永茂是核工業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長期在反應堆工程和科技第一線從事設計、研究和建設工作,也領導了民用微堆的開發、利用。1995年當選院士時,周永茂64歲。他選擇繼續堅守在科研第一線,只為了能再盡一份力量,把當時國內鮮有人知卻關乎國人生命健康的硼中子治癌(BNCT)技術推進下去。讓周永茂魂牽夢縈的BNCT是國際最先進的癌症治療手段之一。「我是『自投羅網』。我就想用核技術攻克癌症這一當今醫學難題,讓老百姓的健康更有保障。」

周永茂在做實驗

「面臨險境時,人民需要的不是專家,而是一個能上戰場的士兵」

周永茂出生於浙江鎮海,童年經歷過租界生活與日偽統治,也經歷過抗日戰爭。「我家住上海法租界的時候,冬天早上一出門,就能看到街上有凍死的窮苦人。」他親眼見過、也體會過老百姓的疾苦,從小就想為國家、老百姓做點事情。

周永茂在南洋中學學習期間,學校的一位老校友、共產黨早期黨員吳亮平來做過一次報告。那時上海解放不久,說到如何建設新中國,吳亮平說:「為人民服務一要有本領,二要全心全意。」其他的報告內容周永茂已經記不清了,但這句話成為了他此生的座右銘。他不斷積累、磨練著自己的本領,立志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1年,上海高校恢復4年制正規學制,周永茂考取了被稱為「工程師搖籃」的上海交通大學,進入機械製造系。周永茂說,選擇學機械,就是想貢獻自己的力量,讓國家的製造業強大起來:「在租界,我看著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在日偽時期,我嘗過亡國奴的滋味,經歷過日本的飛機、大炮對上海的狂轟濫炸。我希望祖國能造出坦克、飛機、大炮,讓國家強大起來,不再被欺辱、被侵略。」

工程製圖是上海交大的必修課

周永茂在上海交大讀書時,時任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來做過一次報告。她講到治理淮河期間的一次巡視,她走到堤岸邊突然發現堤壩開裂漏水,若不立即處理,有造成決堤的可能。「她是一個看起來有些瘦弱的女士,但面對緊急情況,竟然跳進水中,一面用瘦弱的身軀堵住裂縫,一面催促岸上的人趕緊派人前來處理。」周永茂對錢正英的報告印象深刻,錢正英那次在決堤的水中守了近8個小時,直到危機解除。「在面臨險境時,人民需要的不是專家,不是首長,而是一個能上戰場的士兵。」錢正英堅定的話語,加深了周永茂對家國責任的理解。

錢三強說,你們要做高轉速軸承,「這麼高的技術我沒搞過」

大學畢業時填寫志願,周永茂鄭重地寫下:服從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恰在此時,蘇聯成功建設世界上第一個原子能發電站的消息傳到中國。威力無窮的原子能還可以造福人類,周永茂感到非常振奮。但他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新中國原子能事業建設大軍中的一員。

1955年,中國的原子能工業開始起步,錢三強奉周恩來總理指示,到全國高校選擇優秀畢業生到核工業工作。在上海交大,錢三強挑選了10名應屆畢業生,周永茂是其中之一。雖然十分希望到機器轟鳴的工廠去實現製造「工業母機」的理想,但他也感到很榮幸,祖國的原子能事業選擇了自己。

來到二機部和中科院共屬的物理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後,周永茂和其他來自上海交大機械系的同學一樣,心中隱隱忐忑,不知道自己學的機械製造專業,能否勝任核物理研究工作。所長錢三強似乎看穿了他們的心思,與他們進行了一次談話。

「錢三強開門見山地告訴我們,機械專業在國家核武器研製中非常有用,因為用來分離鈾-235同位素的離心機軸承一分鐘要轉幾萬轉,但當時中國沒有能承受這麼高轉速的軸承。『靠誰做?靠你們這些學機械的大學生。我是搞基礎物理的,這麼高的技術沒搞過。』」錢三強的話不僅打消了周永茂的顧慮,也讓他更感自豪。

莫斯科是他夢想起飛的地方

1956年秋天,周永茂被中科院和二機部選中,成為留蘇進修核工程專業的40名學員之一,登上了開往莫斯科的專列。

一年的課程安排非常緊湊。在語言不通、專業不符的情況下,周永茂在核動力裝置專修班一共修完熱傳導學、物質結構學、中子物理學與堆物理計算等10門課程。

採訪中,周永茂對莫斯科那段緊張的學習生活表現出深深的懷念。他說,那裡是他夢想起飛的地方。「莫斯科留學給予我最大的收穫是人生目標的確立,從那時起我就認定,這一生就是搞『原子能』這個東西了。既然要搞,就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一定要做出成績。」

「我全身的熱血都在沸騰,拼命鼓掌」

一年365天,除了寒假受學院委派,參加了一次世界青年聯歡節外,周永茂一次都沒有離開過學校。他學習非常刻苦。他就讀的動力學院離蘇聯著名的國立莫斯科鮑曼技術學院不遠,乘兩站有軌電車就可以到達。鮑曼技術學院是俄羅斯最古老且成就最高的科技大學,其地位類似於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周永茂非常想去看看,但這個願望直到離開莫斯科都沒實現。

1957年,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國黨政代表團出訪蘇聯,專程去莫斯科大學看望中國留學生和實習生。「我們看到毛主席向我們揮手致意,聲音洪亮而親切地對我們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我全身的熱血都在沸騰,拼命地鼓掌。」60多年過去了,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周永茂仍心潮澎湃。

「核技術破解了很多難解之謎」

從核潛艇起步,周永茂一路參與了核動力研究堆、重水堆等的研發工作。上世紀80年代,他又參與到核工業的二次創業,推動核能「走出去」。871工程期間,遠在阿爾及利亞的周永茂收到了國內的來信,他的母親因患癌症離世。為了儘快實現祖國的核能出口,遠在海外的周永茂錯過了與母親最後相見的時機。他將親人離世的悲痛深藏,全身心地投入核工業建設的使命中去。而母親罹患癌症去世,也是正是他後期投身核技術應用研究領域的誘因之一。

在871工程反應堆主廠房前的留影

「你知道核技術可以用來破案嗎?核技術在國計民生中的應用範圍很可能超出你的想像。」說起核技術應用,周永茂的眼神裡永遠閃著光,有趣的知識一個接一個拋來,「只要有一小縷頭髮或者一點點皮膚碎屑,利用微堆的中子活化分析,我們就可以分析出你身體裡含有哪些有毒元素、營養元素和比較穩定的中間元素。這在歷史上曾破解過牛頓、拿破崙和甘迺迪的死亡疑案,光緒是不是被毒死也是由我國微堆給出肯定的科學結論。

核技術檢出地方病

周永茂告訴記者,在現代社會,微堆不僅可以通過中子活化分析幫助公安部門偵破案件,在監測、發現地方病、疑難病,以及探究病因等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周永茂的老伴是小兒科醫生,曾經參與核工業401醫院到舟山漁民那兒搞過一次兒童病的檢測。因為收費不多,每人20元錢,幾百個漁民抱著小孩排隊等待。他們只需把孩子的頭髮剪下一點帶回北京,拿到反應堆化驗,幾天時間就把幾百個化驗都做完了,發現當地孩子缺鋅。家長們對症下藥,給孩子們服用補鋅劑,果然解決了孩子們咬指頭、啃指甲的問題。

此外,微堆在醫療保健方面也具有很大潛能。「血管裡的斑塊是造成血栓,引起冠心病、心絞痛等疾病的原因。利用中子俘獲技術可以通過把硼元素打到斑塊上來把斑塊消除,從而清除淤積。」周永茂對此如數家珍,「同樣利用中子照射,還可以用來治療風溼性關節炎、消除器官移植後的排異反應……有很多可以應用的潛在場景。」

「中子俘獲療法,在中國的進展不盡如人意」

60多年前剛加入原子能所時,錢三強組織大家看了電影《居裡夫人》。影片裡居裡夫人為了提煉鐳,皮膚被灼傷,居裡先生跟居裡夫人說,既然射線能把好的皮膚輻射爛,那反過來,也一定會把癌爛的皮膚輻射好。「放射性物質能致癌亦能治癌」,這是周永茂對於核技術治癌最初的啟蒙。

周永茂(前)

「國際上每隔十年,中子技術的應用都會有一次從科研到生產力的轉變飛躍。」周永茂始終關注著國際上研究堆的發展方向:上世紀50年代,中子應用在放射性同位素的生產上;上世紀60年代是輻照;上世紀70年代是中子活化分析;上世紀80年代是單晶矽嬗變摻雜;上世紀90年代就是中子俘獲療法。但作為交叉學科,推進中子俘獲療法需要多方協同,在中國至今進展不盡如人意。每每提及此,周永茂都會有些著急:「在西方國家,這項科研發展很快,美、歐、日等國共有十多座研究堆為百姓治療。與我們同時起步的臺灣在2008年到2010年3年的時間內,就有10位頭與頸部癌症患者接受了中子俘獲療法,走在大陸前面。」

「這正是中國奮起直追的窗口期」

2010年,周永茂牽頭開發出我國大陸首臺也是迄今唯一一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醫院中子照射器。2014年,我國首例黑色素瘤病患的硼中子俘獲療法臨床試治研究在醫院中子照射器上成功獲得實施,達到預期驗證目標,填補了核行業裡這個課題的空白。直至目前,醫院中子照射器共接受了3例黑色素瘤病患7次臨床照射,積累了首批可貴的硼濃度在癌組織、正常細胞與血液內隨時間分布的資料。

過去多年,中國大陸的中子俘獲療法與國際差距甚為明顯「這正是中國BNCT奮起直追的窗口期。」周永茂說,「中國大陸只有我們一個自發的多家聯合團隊在做這項科研,亟需國家的相關發展計劃、臨床項目與資金支持。」

一家四口住在64平米的老樓,卻把20萬港幣悉數投入科研

2000年,周永茂獲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他絲毫沒有猶豫,將20萬港幣的獎金悉數投入科研。而那時,他們一家四口住在一個64平米的老住宅樓的六層,年近70歲的老兩口上下樓非常不方便。「別人說我得的獎金,當時足夠在北京找個不錯的小區買一套大三居的房子。但那正是硼中子俘獲治癌研究資金緊缺的時候。」周永茂說,那次沒換成房子,他知道家裡人有些遺憾,但更多的還是理解與支持。「尤其是我的妻子,這麼多年,工作上的事,一直是無條件地支持我。」

周永茂的妻子陶碧玉最初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當醫生,1958年兩人結婚,一年後,她離開自己熟悉的繁華上海,離開自己喜歡的工作環境,隨丈夫一起調到了初建的中國原子城職工醫院。

拿著20倍的放大鏡讀科研資料

生活中,周永茂是一個溫情而隨和的長者。閒暇時,他會和老伴兒手挽著手在小區裡散步,兩位年近90歲的老人互相依偎著憶往昔歲月,也笑看雲捲雲舒。

「現在我眼睛不太行了,這樣面對面坐著,其實只能看到你的輪廓,看不清你的具體樣貌。」周永茂的助手崇奕崢每天把院士需要的文件用三號字打好,看的時候,周永茂總是拿著一個20倍的放大鏡,湊近了一點點細看。

周永茂和妻子

「你要堅持下去,不然這項科研會有斷檔的危險」

崇奕崢說,每次自己去外地出差,周永茂都會提前查好當地的天氣預報,提醒他帶好合適的衣物、注意保暖或防暑。崇奕崢說,在周院士身上,愛國主義、科學家精神都有了具象的內涵。「他像一個火把,堅守著核技術治癌事業,並用這份熱情與執著帶動著一個個身邊人。」

周永茂說,研製醫院中子照射器的過程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有一次彭士祿見到我後很關心地問:『小夥子,你的專項搞得怎麼樣了?』趙仁愷去世前我去看望他,他叮囑說:『你要堅持下去,不然,這項科研,會有斷檔的危險!』」

周永茂說起一路走來的坎坷更多是一筆帶過的,當初與他並肩作戰、推進BNCT臨床試治的戰友們有的已經離世,而他正帶著老友的囑託,堅定地走下去。

策劃:楊金鳳

原標題:《90歲的院士周永茂,仍每天準點去上班》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今天,祝福送給95歲生日的他
    冒著淅淅瀝瀝的冬雨,女兒彭潔今天去了趟醫院,陪老爸——我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有著「彭拍板」雅號的彭士祿,度過了難忘的95歲生日。▲攝於彭士祿94歲生日時。▲2020年11月8日,彭士祿院士女兒彭潔代表父親從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鍾志華院士(左1)以及謝克昌院士(右1)手中接過「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證書。圖片來源:中國院士館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公布,彭士祿是該獎的獲得者之一。
  • 楊院士90歲的生日願望
    8日,在哈工程舉辦的線上線下「慶祝楊士莪院士90壽辰暨2020水聲技術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許下了即將迎來的90歲生日願望,他說,馬上就進入「90後」了,但我身體還好,腦袋還不糊塗,還應該在可能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微薄的能量,做出可能的貢獻。
  • 楊院士90歲的生日願望
    8日,在哈工程舉辦的線上線下「慶祝楊士莪院士90壽辰暨2020水聲技術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許下了即將迎來的90歲生日願望,他說,馬上就進入「90後」了,但我身體還好,腦袋還不糊塗,還應該在可能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微薄的能量,做出可能的貢獻。他寄語年輕人要繼續接力老一輩的班,為我們國家的海洋事業和水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 楊士莪院士90歲生日寄語「後浪」
    8月8日,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辦慶祝楊士莪院士90壽辰暨2020水聲技術高峰論壇,我國水聲領域著名專家,中國水聲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士莪迎來90歲生日。楊士莪院士說:「今天我就正式成為『90後』,夕陽雖落蒼山後,猶映晚霞滿天紅
  • 他是工程院院士,享有專車卻棄之不用,年過九旬堅持步行上班
    他是工程院院士,享有專車卻棄之不用,年過九旬堅持步行上班 倘若你走在洛陽的大街上,看到一位年過九旬的老人,你可能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與國寶級科學家擦肩而過。
  • 慶袁隆平院士90歲生日
    2020年9月7日,是袁隆平院士90歲生日。為了老百姓吃的飽吃的好吃的安全,袁隆平院士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已經半個世紀,不畏艱難,甘於奉獻,嘔心瀝血,苦苦探索,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傑出成就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影響世界。
  • 袁隆平院士為過生日專門去理髮,90歲依舊懷有兩個人生夢想
    文/歲飲屠蘇袁隆平院士一直有兩個夢想,其中一個還跟他晚上的一次做夢有關。說起袁隆平,中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今天是袁隆平90歲的生日。按照慣例,袁老還是去了經常去的理髮店。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向全世界提出了一個非常嚴肅和充滿惡意的問題&34;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偽命題,確實是非常嚴肅和緊迫的現實問題,為了交出一份滿意的答案。
  • 病理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士新病逝 享年90歲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研究員陸士新,因病於2019年12月6日在京逝世,享年90歲。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在食管癌的病因研究中,證明食管癌高發區居民暴露亞硝胺的量明顯高於低發區;從黴變食品中發現一個新的致癌的亞硝胺;首次在河南林縣人胃液與膳食中分離與鑑定出能特異地誘發動物食管癌的N-甲基-N-苄基亞硝胺(NMBzA)和促癌物――Roussin紅甲酯,並首次用NMBzA成功地誘發出人胎兒食管上皮癌,為確立食管癌亞硝胺病因做出了貢獻。
  • 袁隆平院士過90歲生日時,把第一口蛋糕餵給了自己83歲的妻子
    作者|展歡顏 編輯|欣欣近日,一段74歲大爺旅途中拖著一箱絲巾為70歲老伴拍照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大爺不是在拍照,就是在幫老伴擺造型,一刻不得閒。愛美的奶奶則一直雀躍得像個少女,時而頭戴絲巾故作優雅,時而展開絲巾迎風飛奔。這對老人身上,絲毫沒有老夫妻的暮氣沉沉,而是頻頻互動、言笑晏晏。
  • 聞邦椿:90歲院士完成100部著作
    原標題:東北大學教授聞邦椿:90歲院士完成100部著作中新網瀋陽10月26日電 (沈殿成 梁紅 孫穎)有一位年屆90的學者,為通過書籍傳播新思想和新知識,為社會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著作,他提出了要完成撰寫100部書的目標,要創造理工科學者中「撰寫百部著作」的紀錄。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他做到了。這位學者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和振動工程領域的著名學者、東北大學教授聞邦椿。
  • 90歲袁隆平院士三位孫女身影曝光,我看到了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
    而在這部紀錄片中,還特別難得的,介紹了袁隆平院士的家人。他的三位孫女,16歲的袁友琴,14歲的袁友清,12歲的袁友明。 從袁隆平院士的身上,再到這三位質樸女孩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 在這部紀錄片中,在她們的眼中,爺爺就是可愛的爺爺,像普通的爺爺一樣寵愛著她們,會經常藏好零食,讓她們去吃,爺爺和別的爺爺沒有什麼不同,也只是一個可愛的喜歡和她們一起玩的,有童趣的老頭。
  • 八旬科學家夫婦的「神仙愛情」:每天挽手上班
    葉昌媛(右)挽著費梁(左)上班。  毛萍 張軼佳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晨 柴楓桔 實習生 鄒阿江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裡有一道「風景線」,每天早上九點,年過八旬的兩棲動物學泰鬥費梁和葉昌媛夫婦準時走進研究所大門,開啟他們新一天的工作。
  • 八旬科學家夫婦的「神仙愛情」:每天挽手上班
    葉昌媛(右)挽著費梁(左)上班。毛萍 張軼佳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晨 柴楓桔 實習生 鄒阿江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裡有一道「風景線」,每天早上九點,年過八旬的兩棲動物學泰鬥費梁和葉昌媛夫婦準時走進研究所大門,開啟他們新一天的工作。兩位老人的身影是一種「鼓勵」。
  • 年輕人普遍不喜歡幹模具,也不去工廠上班,都去哪裡了?
    現在的80後、90後,進廠打工主要是找對象談戀愛,順便長點見識,對於學習專業、鑽研技術,根本不感興趣。 這批人已經毫無機會,失去理想,帶有絕望,未富先廢。 農民工去了哪裡?
  • 90歲廈大「最強大腦」:39年前就會玩電腦
    (本報記者林銘鴻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文/本報記者佘崢 通訊員歐陽桂蓮)廈門大學昨天為中科院院士、廈大化學化工學院田昭武教授舉行從教70周年活動,也祝賀他90歲生日快樂,6月28日,是田昭武90歲生日。在廈大科藝中心舉行的這一活動,以科學論壇為主,同時也是廈大電化學創辦六十周年的慶典。  田昭武從事電化學研究,被認為是中國電化學的奠基人之一。
  • 「你們吃飽了,我也變老了」,今天,是袁隆平院士90歲生日
    這個出現在我們每一個人教科書中的老人,記憶中的他依舊在農田裡專心研究,而現在,他終於走不動了,因為,今年他已經90歲高齡了。在一次參訪中袁隆平老院士就和大家談起了過往,上個世紀鬧饑荒的時候,大家都吃不飽飯,很多人都餓死了,我親眼見過
  • 無業男騙妻子自己是「法官」 結婚6年每天「整點上下班」
    30多歲的程某原來曾在某縣法院當過一段時間的司機   民警隨即將嫌疑人傳喚至派出所,經訊問,原來該名男子根本就不在法院上班,他不僅欺騙了受害人,還欺騙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妻子孩子,包括嶽父嶽母都不知道他的真實情況。
  • 女孩每天狂奔上班成網紅!大爺自製假人拉車在街頭行走|卡馬拉...
    女孩每天一路狂奔踩點上班】近日,新疆烏魯木齊。一名狂奔去上班的女孩走紅。視頻中女孩為了踩點上班,一路狂奔衝到公司樓下,讓不少網友直呼「不進國家隊可惜了」。據李女士自己介紹,因為家住得離公司比較近,再加上平時早上起床比較困難,所以每次上班都是踩著點到公司,在路上基本上都是一路奔跑。老闆和同事就把她每天跑步上班的畫面拍了下來,讓她成了公司的「網紅」。
  • 我上班1月瘦22斤,每天堅持這樣做,婆婆見後直呼:簡直變了個人
    我在沒有結婚前是非常瘦的,並且體重從來沒有上過100斤,知道結婚後,老公做的飯太好吃了,我每天上班回來比較晚,還吃的很多,導致我婚後幾年後胖到了128,自從胖了之後,老公很少帶我去公眾場合了,並且婆婆每次來了帶我去買衣服,去了商場每次試衣服,都是不合適,這深深的打擊到了我的自尊和自信心。
  • 無業男騙妻子自己是「法官」結婚6年每天「整點上下班」
    30多歲的程某原來曾在某縣法院當過一段時間的司機,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理,他竟然謊稱是書記員,騙取其現在的妻子信任,結婚後他又哄騙妻子,又說自己被調任到市區某法院任副院長,先後以幫助鄰居和親友辦事為名,騙取財物約21萬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