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年12月27日,英國的德文港打破了往日的寧靜,港灣裡停泊的「貝格爾」號遠洋艦正準備啟航,去進行為期五年的環球航行。碼頭上擠滿了為船員送行的人群。這時,一位學生模樣的青年大步流星地趕來,他就是船長邀請來參加遠洋考察的博物學家查理·達爾文。達爾文於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國希魯茲伯裡小鎮上的一個名醫家庭。
他從小就接受學校的正規教育,但他不喜歡那些高雅的經典名著,卻用百倍的精力去觀察大自然,觀察各種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他還非常喜歡動手做實驗。一次,他在學校裡做化學實驗,校長發現後,立即把他叫到辦公室。「為什麼你不肯認真學習規定的課程,卻要想入非非地任意胡鬧?」校長用嚴厲的口氣對他說。
「尊敬的校長先生,做科學試驗怎麼能說是胡鬧呢?」達爾文鼓足勇氣回答。校長瞪大了眼晴,又說:「搞實驗是科學家的事,而你還是個乳臭未乾的娃娃。尤其是做化學試驗,稍不留心就會發生事故,這一點你懂嗎?」「可是,校長我做的實驗都成功了,再說科學家不也都是從小就進行實踐而成功的嗎?」達爾文說完話雙眼直視著校長。
「錯了!」,校長用手指關節敲著桌子說:「你到這裡來,是為了將來成為一個有教養的紳士,如果不學好經典名著怎麼行呢?如果你還執迷不悟,我只能請你父親把你領回家去了。」這件事很快被達爾文的父親知道了,不容達爾文爭辯,父親就把他送入愛丁堡大學的醫學院學醫去了。後來,他又進入劍橋大學,閱讀了許多哲學、宗教學、昆蟲學方面的書,增長了很多知識。尤其是當他聽了亨斯洛教授的博物學講座後,深深地被這門科學所吸引。由此他開始專心收集各種標本。
有一次,他在一棵老樹上採集到兩隻不常見的甲蟲,分別用左右兩手抓住。可沒走幾步,忽然眼前又出現一隻品種稀罕的昆蟲。他捨不得丟棄手上的甲蟲,只得將右手的甲蟲塞進嘴裡,騰出手去抓小飛蟲。嘴裡的甲蟲這時分泌出一種辛辣的液汁,他的舌頭痛極了,忙張開口,甲蟲從他嘴裡逃走了,那隻稀罕的小飛蟲最終也沒抓到。事過多年,每當回憶起這件事,達爾文仍感到非常遺憾。
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了,「貝格爾」號遠洋船正準備環球航行,需要一名博物學家隨船考察。達爾文毅然放棄牧師職位,接受了隨船考察的任務。1831年「貝格爾」號離開英國,經過大西洋到了南美沿岸,然後又沿著岸邊的島嶼,直行橫渡過太平洋,再順著澳大利亞南面駛入印度洋,接著又繞過好望角,回到大西洋。
一路上達爾文不斷地採集標本,進行整理和編訂目錄,並給每一件標本貼上標籤,寫出每天的工作記錄,對工作一絲不苟。有一天,他的助手科爾頓不耐煩地說:「先生,你的記錄難道不能寫得簡單些,等以後再整理補充不行嗎?」達爾文回答道:「用簡單的記錄代替詳細的描述,很容易使人用不正確的假設填補自己知識上的空白。」
科爾頓繼續問道:「難道你不相信自己的記憶嗎?有趣的事是不會忘記的。」「千萬別輕信自己的記憶,一件有趣的事出現後,還會有更多的趣事接踵而來,到那時記憶就不可靠了。"達爾文耐心地解釋,使科爾頓心悅減服。1836年「貝格爾」號回到了英國。此行使達爾文飽覽了千姿百態的奇花異草、昆蟲彩蝶、珍禽猛獸以及罕見的動植物化石。他在接觸萬物的同時,萌發了一個大膽的科學假設。
當他踏上加拉伯戈斯群島無人跡的島嶼時,他發現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有一個奇異的現象,同樣是地雀,有的嘴巴又大又粗,生活在光禿秀的石頭島上;有的嘴巴很細小,生活在長滿野草的海島上。更奇怪的是,鴿子、蜥蜴、烏龜、昆蟲及蝸牛,也是如此,各個洲,各個島上均是不相同的。這些現象使達爾文感到很費解,為什麼大自然要在互相鄰近的島嶼上,造出這些形狀相同而類別不同的動物呢?
於是達爾文深入研究了這個問題,最後終於找到了正確的科學結論:植物和動物的種源不是固定的,而是變化的,這種變化是為了適應生存需要而逐漸產生的,就像地雀的嘴巴就因在環境不同的海島上,長成了不同的模樣。達爾文並不想馬上發表這項成果,只是埋頭撰寫《物種起源》一書。一天,達爾文收到來自東方的一封信,一位名叫華萊士的博物學家在他的信中闡述的觀點,與達爾文尚未發表的筆記完全一致。達爾文不是一個追求名利的人,他和華萊士聯名發表這一成果。1858年他們發表了物種進化的理論,給學術界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生物學的範疇。
達爾文在科學研究的徵途上奮力拼搏,他一生寫了二十二部書,八十多篇論文。晚年,有一位學生問他,「敬愛的先生,你拖著四十年的病體,卻完成那麼多偉大的研究,這是什麼道理呢?」達爾文回答說:「一個懂得生命價值的人,絕不會白白浪費哪怕一小時的光陰。我從來就沒認為一小時是微不足道的時間。」1882年4月19日,「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在家中安然地告別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