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筆者給各位看官老爺帶來的是梁太祖朱全忠的一生,朱全忠這個人有好幾個名字,說他是歷史上最喜歡改名字的皇帝也不為過,朱全忠原名朱溫,它曾參加過黃巢起義,後來叛降了唐朝,被賜名朱全忠(這個皇帝對名字這個事還是頗有執念的,古人講究逆天改命,命不容易改,難道名字還不好改?後來登基稱帝時又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朱晃,武則天當皇帝,給自己造了一個「曌」字,取意「日月當空」。朱溫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這個「晃」字他還是懂的,意思也很明確,即「日下之光」的寓意。話說他以前的名字朱溫確實不太好聽,大家可以品味一下)。僖宗賜名,意在加冕朱溫為朝廷效力,但僖宗當時太過興奮,沒來得及周全考慮。所謂「全」者,「人王」也;所謂「忠」者,「中心」也。既是人中之王,又位居中心,那朱溫將居於何位?僖宗一語成讖,唐朝三百年基業,終斷送於該人之手。被賜名之後又被授予了宣武軍節度使的職位,隨後因為在鎮壓黃巢起義中表現優異被授予東平王,從此就開始自己開掛的人生。
建國稱帝
黃巢覆亡後,大唐王朝已名存實亡,各方節度使形成擁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盧龍節度使劉仁恭、鎮海節度使錢鏐、淮南節度副大使楊行密等人勢力最大,史載「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廢置,不自朝廷」,「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
朱全忠漸漸成為唐末最強大的藩鎮,並受封為梁王。天祐元年(904年)閏四月,自西京長安劫持唐昭宗李曄至東都洛陽,又於八月加害,並另立其年僅13歲的兒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
唐天祐四年四月十八日(907年6月1日)因自己的是宣武節度使,治所乃是古大梁,朱全忠又曾封梁王,故以梁為國號,定都開封,史稱朱梁,是為梁太祖。梁朝疆土是中原五個王朝中最小的一個,轄地僅今河南、山東兩省,陝西、湖北大部,河北、寧夏、山西、江蘇、安徽等省的一部。
群雄爭霸
此時的後梁雖然終結了唐的統治,但是其影響力有限,實際控制區域並不大。以太原為根據地的晉王、沙陀人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發展成另一個強大的軍閥集團。自唐末開始,朱全忠與李氏父子之間的爭鬥就從未停止過,在朱晃在位時候雙方互有勝負,可以說是形成了均勢。
祖帝身死
朱晃這一生除了愛權,其次就是美色。早些年張惠沒死的時候,他不敢明目張胆的碰其他的女人,後來張惠去世了,朱晃就開始策馬揚鞭盡情的放縱自己。
朱晃玩過手下大臣的老婆,玩過軍妓,現在他想嘗試一種新的打開方式——玩兒媳婦。鑑於兒子們大多數都在外地工作,朱晃覺著他得肩負起照顧兒媳婦們的義務。當然,理由總是冠冕堂皇的:公公病了,兒媳婦膝前盡孝怎麼了?都要入土的人了,還能做出如此禽獸行徑。
出乎意料的是朱晃的兒子們集體選擇了沉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選擇順從了父親。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更在意的是父親屁股下面的那張椅子,至於老婆,那只是籌碼,如果能用老婆換來皇位,穩賺不賠。
此時朱友珪在西都洛陽,朱友文在東都大梁當差,他們的老婆都被徵召入宮。朱友文的老婆王氏很漂亮,因此被召進宮的次數也比較多,借著這個難得的機會,王氏對朱晃大吹枕邊風。
未立太子、兒子們不在跟前、王氏,這三個條件催生了朱晃立朱友文為儲君的念想。
殺身之禍就此釀成。
朱晃不僅做了決定,他還準備把玉璽交給王氏,讓她去大梁召回朱友文。考慮到朱晃還能幹少兒不宜的事,說明他至少還是神志清醒的,但是如此重要的事他卻忽略了另一個人的在場——朱友珪的老婆張氏。
同在龍床前侍奉朱晃的張氏很驚恐。探知了這個消息,並且得知朱晃要將朱友珪貶為萊州刺史,馬上密告給了朱友珪。朱友珪驚恐不安,頓起殺機,於是他買通禁軍將校,引兵入宮,朱晃剛看到人影還沒來得及開口,一把明晃晃的鋼刀就插進了他的身體。
下手的人是朱友珪的僕夫馮廷諤。馮廷諤唯恐朱溫沒死,又使了把力,沾滿鮮血的鋼刀從朱溫的後背穿了出來。
朱晃的眼神逐漸變得渙散,在刀進入他身體的一剎那,他好像看到了一道光。刺眼的光下面站著很多人:唐昭宗、黃巢、李克用、張惠...這些人有的在罵他,有的對他怒目相視,有的在衝他笑著招手...
朱晃死了,死在他的親兒子朱友珪手上。
後世評價
朱晃流氓出身,性情暴躁殘忍,他這一生充斥著無恥與殺戮,他背叛過黃巢,藐視過皇帝,玩了兒子的老婆,他踩在無數人的屍體上建立起一個新的國家僅為滿足自己的私慾。一切的禮義廉恥在他那裡一毛錢不值,所有的規則法度被他玩弄於鼓掌之中。這樣看,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壞人。
那麼朱溫真的沒什麼值得稱讚的了嗎?歷史上很多名人大家都對朱溫有過評價,說他好的不多,說他不好的確是有一大堆。拋開他對權力的欲望和對道德規範的蔑視,他也是一個勤政愛民的朱溫。他富有膽識,長於謀略,如果他沒有膽識怎麼能吸引那麼多的士兵追隨他,如果他沒有謀略,怎麼能將皇帝玩弄於鼓掌之中。他嚴於治軍,創立了跋隊斬,如隊長戰死,一隊士兵都要被斬殺,因此士兵們都勇往直前,保護自己長官的生命安全,形成了強大的內聚力,即使軍隊戰敗,仍然可以組織有效的抵抗,軍隊的指揮系統不亂,就能夠發揮軍隊作為集體進攻和防禦的優勢,大大提高了軍隊戰鬥力。
可能風華正茂時的朱晃也有過理想吧。
生於亂世,長於亂世,起於亂世,亡於亂世。朱溫親手拉開了紛繁錯亂的五代帷幕,卻沒能完整的從臺上走下來,而上臺表演付出的代價就是他的鮮血和他的名聲。
從個人角度來講,我對朱晃並沒有什麼偏見,我在欣賞他的同時卻也曾一度替他感到可惜。大概這就是梟雄的宿命吧,曹操如此,朱晃也是如此。假若朱晃當年挾持唐昭宗於洛陽以令天下諸侯,拋開他的為人不說,單從軍事角度來看他是第一個有機會也有能力統一亂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