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廬原在象陽荷盛
鄭壺叟《海上同音錄》載《過象山宗祠有感》一絕末兩句云:「草草廬後花花館,如此風流今已無。」黃迂叟《慎江草堂詩》首篇《村後雜詩》之三:「咫尺鄭公鄉,盈盈一水隔。言尋草草廬,蓬蒿沒故宅。」披覽之餘,彌增愴感。
上稱「鄭公鄉」,指吾樂邑西象陽荷盛,屬鄭姓聚族而居。是廬即位於此,主人鄭公雪濤,名夢江,清恩貢,與兄夢松、夢白俱出舅父林大椿先哲之門,均以詩名。然蹭蹬名場,不見容於流俗,寄情吟詠,姑取《詩經》「勞人草草」,稱勞心也,即憂慮勞神。又李謫仙《閨情》詩「織錦心草草,挑燈淚斑斑」,誠煮夢煎愁也。
公才藝博衍,極篤文字骨肉。與族弟宜之茂才投分至深,憐弟簞瓢屢空,惜其才,悲其境,長句相贈,四首錄二:
燈窗獨臥擁寒衾,別緒茫茫感素心。
貧嘆伯龍貽鬼笑,詩憐平子為愁吟。
床頭金盡奚囊澀,匣裡光銷劍氣沉。
辛苦米鹽勞母弟,君思家計淚沾襟。
咫尺睽違萬裡同,相思何處訴離衷。
事歸幻境參蕉鹿(1),書慰窮愁憶雪鴻(2)。
債帥由來詩國住,愁城但合酒兵攻。
可憐擲劍高歌地,冷落悲歌彈鋏馮。
注(1):君自號蕉鹿山人。
(2):君客歲窮愁益甚,黃君雪鴻嘗貽書慰之。
其拓地闢園,花木交蔭,日夕領其色香。尤風竹之喧,涼風飄袂,自愜幽懷,焉可無詩?寫景詠懷,耐人玩味。爰錄於後:
吾廬恰稱一身閒,兩扇柴扉自閉關。
休道家園溪壑少,讀離騷勝去看山。
蓋山有草自幽寥,世界清涼俗念消。
地剩三分勞布置,三分種竹一分蕉。
三間茅屋遠飛埃,黃菊紅桃面面栽。
牆角籬門閒不掩,月明倘有故人來。
綠柳陰中是我家,鋤畦移石興幽遐。
微風不為疏籬隔,搖動滿園紅豆花。
先生屏絕軒冕,偏喜友朋來訪,縱談辯,陶性情,即席賦贈,僅舉一詩:
醉裡談心舊恨牽,飄零書劍嘆年年。
酒杯以外無豪俠,塵世於今半乞憐。
未必詩能窮福命,可知閒即是神仙。
與君同作浮雲夢,悟徹源頭各囅然。
其系秋社社友,共計六人,先生同懷適佔其半,雅集命題俱帶「秋」字,如秋風、秋雨、秋月、秋雲、秋霜、秋夢、秋懷、秋意、秋吟、秋色等卅題,六社友各得詩三十首,合計一百八十首,額曰《秋社聯吟草》,由先生冠以一序,駢四儷六,沉鬱雋妙,文採足可摩壘,不自覺其迴腸蕩氣也,選錄一段殿後:
今者蘋花朝開,荷香初歇。紅樹白雲之寺,正好著書;晚霞夕照之村,宛然入畫。嘆回頭勝會,已隔四年;憶把臂故人,有如千裡。每覽新編,似醒舊夢。貯之錦囊,為君證翰墨因緣;附以蕪辭,笑我作邯鄲學步。噫!當日夜窗風月,談詩聯知己之歡;今朝秋水蒹葭,開捲起懷人之想。
潛廬原在象陽荷盛
有謎面用楊萬裡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打吾樂地名,謎底邑西荷盛是也。其地稱「潛廬」,即鄭蟄先生居宅。光緒《樂清縣誌》纂修姓氏載:「參訂校勘生員邑人鄭蟄潛廬」,該先生名蟄,字佐清,號蓉秋,別署潛廬,思想明銳,覺春風須拂女蘿枝,於民初與高薏園、方博臣、包敬之諸先生倡辦柳市女學,並膺第二任校長,從容擘劃,規模漸具,從讀增多,嘖嘖稱善,益動吟懷,賦有一絕:
柳川學舍開生面,卻屬紅妝問字人。
多謝槐堂殷助我,蔥蘢花木樂長春。
上雲「槐堂」,用「三槐」典,謂王姓,此指王針凡先生,曾留學日本,歸國矢志甄陶,應聘負責教務,足堪相輔。
先生以法自持,以廉自勵,被舉為縣議員。曾任自治委員,長達十五載,務求民隱,冀辦實事,試其挽黃竹君孝廉聯:
走不侫謬膺自治選,地方重寄,策乏芻蕘,幸彭澤令歸,時事商量參末議;
天何憗遽奪先生才,宦海初回,幻傳噩耗,痛廣陵散絕,鄉邦文獻更無徵。
挽主黃竹君孝廉,名鼎瑞,與先生中表親。曾任梅溪書院山長十年,後入貲為福建州同,代攝漳平縣事三月,有惠政,卸任送者塞途。及歸,被舉為自治會董,並擬設國文研究社敦請主講,乃不兩月以疾卒,齊輟裡舂悽然下淚。
迨民國丙寅(1926年),閩軍周蔭人退兵過境,勞其奔走,梓裡賴安,浙江省長夏超賞給「積衛宣勞」額,彰其種德一應世變矣!
先生屆花甲,回首平生種種,關心民瘼,籌荒有策,窮簷得歡,大濡其澤。卻遭橫議,事真不可為耶?洋洋灑灑,賦古體自壽,錄其姻晚陳子化南和作:
滎陽有高士,年躋花甲子。賦詩梓而行,惠予以一紙。
予讀詩則驚,忽又轉為喜。驚喜胡交加,待細述所以。
觀公之平生,忠誠每自矢。曩歲風水災,饑民遍遐邇,
輸粟虧公勞,窮簷鹹得所。冤哉馬伏波,奇嫌遭薏苡。
報紙時喧傳,蜃樓看伏起。世情不可測,真同波雲詭。
雖然此何傷,月旦評足恃。道高魔亦高,聖賢恆如是。
公試付一笑,流言當自止。況值六秩辰,人生難得此。
祝嘏來親朋,詩新酒復美。群季皆惠連,唱酬樂未已。
百年瞬息間,那計譽與毀。我之驚喜俱,乃即斯意耳。
慰公還壽公,賡詩慚下裡。公見我詩時,料應笑莞爾。
其晚歲以書史自娛,踵鄉哲之盛,曾饋《秋社聯吟草》致劉厚莊先生,封面蓋有「厚莊藏書」印,承劉公轉贈溫州市籀園圖書館,並系「樂成鄭蓉秋先生手贈」等字,今尚藏館,足志鴻雪,亦一幸事。
天一笑廬原在象陽高園
此廬座落吾樂邑西高園,為狀元公梅溪遺裔之村,俱屬王姓。獨黃宅自沙川遷入,夏屋渠渠,入門聯雲「江山助磅礴;星鬥煥文章」,集古人句也。果對聯應驗,主人黃公鼎瑞為文氣象高華,系光緒乙酉科中舉,列八十四名,繼其胞侄式蘇先生中壬寅辛丑恩正併科舉人第四十八名,宅第立匾「登科」,與叔父前立「文魁」額兩相輝映,所謂「叔侄登科」,頗為人所健羨。
公胸襟灑落,一無城府,銜杯展卷,捷思信筆,錄其《閒居偶成》兩律:
雁蕩山南構草廬,奇峰百二繞庭除。
留賓只餉家常飯,訪友頻乘薄笨車。
怪事愛搜唐小說,腐談厭讀宋儒書。
詩成一笑開懷甚,酒熟茶溫月上初。
一家眷屬喜團圞,風月盈庭笑語歡。
得句慣教嬌女誦,種花權作美人看。
妻知蓄釀供賓飲,妾善調羹博母餐。
多謝階前新長竹,春來日日報平安。
公經術湛精,應聘任樂邑梅溪書院山長,並於光緒庚寅於白鶴寺旁倡築蔣公祠。承張君朋強惠示《申報》載此事,關乎鄉邦文獻,特錄藉廣見聞:
樂清西門白鶴寺側新建蔣公祠一所,系梅溪書院山長黃菊襟孝廉倡捐興造,胡紱廷明府暨前署縣惲直鄉明府均分鶴俸以贊成之。棟宇輝煌,亭臺壯麗,奇花異卉,點綴其間,都人士觴詠流連,可以銷除塵障。按蔣公諱埴,康熙間宰是邑,以名進士現宰官身,善政多端,如投喜封、平糧價、振文教,一切裨益地方之舉,知無不為,遺愛在民,久而弗替。今者崇祠報饗俎豆千秋,俾後之官斯土者景仰前徽,有所觀感,未始非地方之一助也。(錄自1892年11月29日《申報》第7044號)
後將張文君合祀,稱曰「二公祠」,祠中聯語多出公手,惜不復省記。
後公冀展懷抱,入貲以州同需次閩垣,乃時事日非,國事寖弱,偏狐鼠橫行,益憂憤抑鬱,鄉思倍切,試看其贈洪潛園(魯山)聯有序:
魯山洪君,風雅士也。君距餘僅數裡,春秋佳日,來往極歡。自餘出山後,忽忽之間,別且四載矣。茲聞君於舊廬之外,築樓數楹, 幽雅絕塵。風晨月夕, 輒邀二三知己觴詠其間,以為笑樂。餘聞而羨之,撰此寄贈。詞不足存,而宦遊鄉思之思流露行間,吾魯山讀之,得無為餘賦招隱歟?
予遊倦矣!徑欲乘風歸去,且與君捲簾賞雨,憑欄看雲,無限好詩來,白眼狂歌,定有吟聲驚碧落;
斯樓巍然!每當對月興懷,應憐我千裡蓬飄,一官匏繫,何如此間樂,青山招隱,合教高臥共黃生。
公倦羽思還,終遂一盟猿鶴,賦就歸裡感作,同調紛加酬和,茲錄原玉兩律:
人門笑酌洗塵卮,從此逍遙不受羈。
父老過從談稼穡,兒童聚認訝鬚眉。
竹林無恙重開社,池草何心更詠詩。(注)
慚愧荊妻私訊問,宦囊可有買山貲。
(注)予於前歲遭季弟茀臣之戚。
敢耽高隱棄官還,為惜衰年養病孱。
坡老詩名留海外,陶公歸計託田間。
漁樵半席臣分領,水竹三分屋曲環。
莫羨閒閒桑者樂,獨居亦復念時艱。
其遺有《天一笑廬詩集》,張公宗祥題籤,劉公紹寬冠序,由嗣君廓、憬、蒨校刊,即民國丙寅(1926年)出版家印本,乞吾甌名宿呂公文起題辭,其末云:「此編付麻沙,墨黯字明滅。瀑雷起紙間,一笑天為裂。」
無逸廬原在黃華
吾樂朱筱戡先生吐納風雅,繼尊人復戡公芳軌,梓行《白雲山房吟草》,內載《黃華雜詠》首章云:「百忍堂中百萬翁,滎陽門第盛文風。故家子弟多英俊,星使當年譽望隆。」上兩句謂該地張、鄭兩姓,末句指民國時曾任駐澳公使、伊朗大使鄭亦同先生是也。
亦同先生名異,於梓裡構廈,新穎洋式,花木扶疏,別拓風月,爽氣迎人。復立碑曰「無逸廬落成紀念 鄭亦同手書」,廬之名出《書經》篇名,即《書·無逸》:「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又人之性好逸豫,故戒以「無逸」,作自勵語也。
其少隨鄉先輩朱石民校長就讀樂成模範小學,沉靜好學,為文清順,殆由天授,與堂弟鄭正(譜名嘉勝,後更名空性)被許為校中「二難」,後必棣萼爭輝也。及執讀浙省十中,倡建「醒華學會」,喚醒中華為己任,畢見救國之苦心,迨深造北平師範大學,深慨外患頻仍,兵禍俶擾,請願遊行,放言高論。時段氏執政,公然槍殺學生,釀成「三一八」慘案。其怒不可遏,持罹難者血衣,偕同學詰責當局,陳詞侃侃,正氣磅礴,其英敏不可測識焉。繼為黨國要人顧孟餘、陳果夫諸人賞識,謂其「三月於菟,氣能吞豹」,遂毅然棄學離校,赴粵投奔革命。
後陳果夫主政江蘇,以南通為蘇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許其才大堪用,委以南通行政督察專員,方逾而立之年。蒞任振衰起敝,利民多多,交相稱頌。且兼南通學院院長,延攬名師,陶鑄群才,具百年功。夏日華燈初上,以民宅曇花開,照影婷婷,別饒爛漫,先生率同仁宴賞其間,歷二小時許,花乃徐徐卷合。其惻然心動,即席佔「諸君莫羨傾城色,轉眼繁華委路塵」,徹悟萬物盛衰無常,豈欲宦海抽身乎?欲罷不能,兩度外交生涯,一攬異國風味。其於澳都回國述職,隨身攜有一編《乘槎集》,碩彥名流紛題珠玉,試舉數家一供品賞。于氏右任題曰:「聖人心同天地,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不能一日忘之也。」章氏士釗調寄《少年遊》詞云:「少年得意,長風破浪,八月泛神槎,要使天驕鳳麟,識得祖帳送皇華。 平生志,大同書,古四海,共為家,此去如何?太平洋上,看種太平花!」顧詞牌名思其義,值強仕年,行親仁善鄰,許國之寶也。另其業師馬氏公愚題截句云:「獨稱渾天早可誇,康成今看泛星槎。澳都風物旄頭記,兵甲清時皇者華。」首句用鄭康成即鄭玄問業於馬融典,適為師者本人亦馬姓,運用得當,堪稱作手。
後擬買山雁蕩,著謝公屐,負長吉囊,以娛餘年,乃成虛願,殊低徊耳。
先生事親孝,友於兄弟,是廬後供老父勁夫公遂菟裘計,宿儒黃公胥庵曾顧其廬,乞賜聯,終未果。及黃氏逝,輓聯及此:
西湖佳話,白下清風,客邸憶追陪,前事莫忘,鴻爪難尋異地樂;
南畝荒蕪,北窗寂寞,軒車承枉顧,隔年如昨,鶯花正報故園春。
其於1950年遷寓新加坡,應南洋大學敦聘,就任國學教授,孜孜啟迪。聞曾撰聯一抒志趣,採得如下:
讀易有淵源,敢效梅山稱學士;
論文開智慧,願如雲鶴遇神僧。
上聯雲宋王南美長於易,稱為梅山高士。下聯指宋王中立遇神僧後談吐異常,易名雲鶴。從知先生從事易學研究,費十年之力,覃思竭智,著有《周易探源》一書,署雁蕩山人鄭衍通名梓行,足證其目斷故山,未能忘情也。
其於1984年辭世,卜葬臺北安樂墓園,樹有石碑二方,一鐫「八卦圖位」,一鐫其專著序文,由陳氏立夫手書,殊引人矚目。
鶡廬原在樂成集賢巷
吾樂樂成集賢巷,又稱蔡宅巷,清蔡保東孝廉寓此,前流傳「舉人通,蔡保東」,誠一邑之光也。其族侄譜名慶錫先生,名尊周,號禹九,一作雨九,居此巷,別署「鶡廬」,鶡為鳥名,另名鶡雞,以鶡羽為冠,此隱士之冠。古有鶡冠子者,屏跡深山,遺有專著,當效之也。
先生天性聰敏,自少窮經,下筆成文,鹹中規矩。由鹽大使考入浙江高等巡警學校,曾任樂清、虹橋、寧波等地警佐。一矢以誠,銳氣盛滿於中,事之繁劇,處之有方,尤嫉惡嚴,持論不阿。而裡有不逞者,持構辭以撼先生。其起視大局,糜爛已成,遂浩然辭歸矣。
先生樸拙有山林氣,避喧就寂,自樂閒曠,實退而自足也。雖兩袖清寒,然賓朋滿座,或放縱、或拘滯、或衝和,隨遇而安,各自適也。尤客室張聯,系出清人馮桂芬大手筆,聯云:
福祿光明家門雍睦;
父兄悅喜子孫盛昌。
馮氏力主「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為改良主義之先驅人物。且觀其名「庭桂流芬」,喻子森森挺秀也。上聯祥光滿紙,共生歡喜心矣!
先生好義急公,矜恤孤寒,於鄉先輩董公新城(名正官)遺德常讚頌,事載縣誌:「嘉慶十五年大飢,鄰有鬻女者,母哭之哀,時女已在客舟,正官追及贖歸之,既憫其不能存也,出粟周之。鄭錫慶贈以詩云『聽彼桓山鳥,聲聲子母悲。從知人世上,最苦別離思。卿相推衣有,儒生解橐誰?賢哉董夫子,獨力贖蛾眉。』」先生兼仰董公才華橫溢,長留妙句,遂搜討甚力,得聯一云:
賀人雙壽兼子入泮新婚
芹藻正生香,看泮治波澄,對舞文鴛時比翼;
椿萱方並茂,喜蓬山果熟,雙飛彩鳳日和鳴。
其根底槃深,致力之勤,取材之博,成書署曰《鶡廬筆記》,為醒世之文。由其業師高公儲廎撰敘,節錄於後:「今閱其筆記,知其所紀錄者,蓋皆得於案牘之暇、茶餘飯後,借友朋之談屑為警世之良箴。而文詞簡潔,視昔大異,前後如出兩人。予深為雨九喜……而況以十餘年見聞所積,裒然成集,如雨九者尤不可多得。予其能默無一詞乎?」乃滄桑頻仍,上書稿已佚,蓋不禁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