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能達到一定高度是一件很酷的事。」章迎瑩語氣認真地說。作為管理學院統計系2015 級博士生,她師從朱仲義教授,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為研究方向,已經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 和Statistica Sinica上分別發表一篇一作論文,也多次在國內外會議上做口頭報告。除此之外,三次獲得鄭祖康獎學金,還獲得2019 年上海市優秀畢業研究生、2018 年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5 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等多項榮譽。她認為自己獲獎的最大原因是:熱情與執著。
六年前從浙江大學來到復旦,章迎瑩承認學術研究這條路不好走:「以我文章中的理論證明為例,打個比方,就像蓋房子一樣,從打地基到蓋出房子的完整樣子,快成型了,老師過來一看,房子塌了。然後我就要從地基重新開始,也不知道這次的房子未來會不會再塌,塌了後有沒有解決辦法,只能不停地蓋,沒有別的路可以選。」所以在章迎瑩看來,個人毅力是學術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品質。「基本上我的每一篇研究論文都不是很順利,當我出了問題,導師會讓我自己好好想一想;當我想求助別的方向的老師時,導師仍然讓我回去憋一憋。」熬一熬、憋一憋,困難就過去了,這是章迎瑩數年學術路上總結出的經驗,因為通往真理的路沒有捷徑,只有堅持。
為什麼堅持?因為興趣。章迎瑩認為興趣對於學術研究者十分重要,它不僅影響了研究的方向與選題,更決定了一個學者能不能堅持這個研究。「我的博士之路實際上走得坑坑窪窪。」章迎瑩很坦誠,「本科時我主要學基礎知識,沒有接觸學術,也沒有什麼準備。到復旦後才開始嘗試做學術。我選擇學術這條路的初衷也比較簡單,一方面是在數學系時就喜歡思考問題。另一方面我覺得在頂級期刊上發論文、拿博士學位是一件很酷的事。」自己選的路,哭著也要走下去,即使不被其他人理解,更何況也不需要別人理解。「不用太在意外界的眼光,我有自己的判斷能力,知道什麼應該聽什麼不應該聽。一個學者只要能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在這個方向上堅持下去已經難能可貴。」提起外界的質疑,章迎瑩說,「我從一開始做學術就不在意這些。」就像談及外界總認為應用層面的學術研究高於理論層面的研究一樣,章迎瑩認為二者不矛盾也不衝突,理論研究關心一個理論「為什麼好用?」、「在什麼情況下好用?」,而應用研究則關心一個理論「好不好用?」,應用研究的背後都是理論研究提供支撐。因此,在她心裡,應用研究與理論研究同等重要。
復旦為章迎瑩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管理學院對我們的支持力度很大,每名博士生都有一次出國交流的機會,能夠見到外面的世界,見識一流學術的樣子,可以有效避免自己在學術研究中閉門造車。」導師的幫助也不可或缺,「博士二年級我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統計系交流。這一年,我在頂級計量經濟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但是這篇文章的理論證明部分讓我一次次深陷泥潭,好幾次都是思考到深夜兩點給導師發信息,告訴他我有什麼新發現。最後導師終於肯定了我的新方案,然後告訴我,你真的很適合科研。」
時至今日,章迎瑩已經在學術之路上前行了四年,但她認為博士畢業只是敲開了學術研究的大門,未來五年才是一個青年學者最重要的階段。
文/ 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