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學術大牛帶你飛!第四期人工智慧前沿講習班,你來或者不來,它都已...

2021-01-09 雷鋒網

雷鋒網AI科技評論按: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主辦,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承辦的人工智慧前沿講習班第四期現已開啟報名。上一期的主題為《大數據:從理論到應用》,講習嘉賓包括了業界和學界的計算機領域眾多大牛。學界有來自中科院的譚鐵牛院士,中科院計算所副所長程學旗,中科院計算所副研究員沈華偉,雪梨科技大學教授操龍兵,新澤西羅格斯大學教授熊輝,北大副教授鄒磊,清華教授陳文光,上海交通大學陳海波,南京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高陽。產業界有騰訊AI研究院計算機視覺中心總監劉威,科大訊飛數據研究院副院長譚昶,香港智能金融科技首席科學家柳崎峰。來自學界和產業界的思維碰撞,學術理論到產品應用深度結合的分享,給到場的小夥伴們帶來一場腦力盛宴。

本期為第四期「人工智慧前沿講習班」,分享主題為《智能感知與交互》,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科技評論作為獨家合作媒體,屆時也會進行相關報導,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AI科技評論。

活動目的

人工智慧的第三次大潮已經切實到來,人工智慧已經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是正在切實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工智慧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即為感知智能。感知智能,即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能力。感知智能方面已經發展到什麼水平?是否已經接近或超過人類?機器在感知世界之後,將如何同世界進行交互?本次主題主要圍繞智能感知與交互展開,旨在幫助學員們在短時間內集中學習這一領域的基礎理論、最新進展和落地方向,並促進產·學·研相關從業人員相互交流。這對於碩士、博士、青年教師、企事業單位相關從業者、預期轉行AI領域的愛好者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具體地址詳情請點擊報名連結

嘉賓介紹

學術主任

王蘊紅

王蘊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圖象圖形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能交互專業委員會主任,計算機學會推薦的A類學術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編委,IEEE Senior Member。在模式識別與圖像理解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人臉識別、步態識別、虹膜識別、物體識別、信息隱藏檢測方面的成果被廣泛引用。作為負責人已主持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863項目、973課題16項。虹膜識別的文章被評為《自動化學報》50年來最具影響力論文。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AMI等權威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發表論文被Google Scholar引用9千餘次,獲得授權國家專利14項。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3年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

特邀講者

陳恩紅:面向智慧教育的數據挖掘技術及應用

陳恩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大數據分析及應用安徽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安徽省計算機學會理事長,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專委會委員、資料庫專委會委員、大數據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知識工程與分布智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機器學習專委會常務委員。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YOCSEF合肥分論壇首任主席(2011年)。WWW Journal、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Man and Cybernetics:System,計算機研究與發展、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計算機應用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編委,KDD、AAAI、ICDM、PAKDD、SDM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的程序委員會委員,全國性學術會議NDBC』2012、CCDM』2014、CNCC』2015等的程序委員會主席等。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項目、面上項目、聯合重點基金項目,以及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項目,以及與諾基亞、阿里巴巴、華為、訊飛的合作項目。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TKDE、TKDD、TMC、TIST、TC和數據挖掘領域重要國際學術會議KDD、WWW、SIGIR、ICDM、NIPS、ECML-PKDD、CIKM等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獲數據挖掘領域頂級會議KDD2008最佳應用論文獎、ICDM2011最佳研究論文獎、SDM2015最佳論文提名獎等,獲2012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多次獲得中科院優秀導師獎、中科院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指導的博士生獲得中科院、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等的優秀博士論文獎,以及中科院院長中科院院長特別獎、優秀獎等。

顧嘉唯:萬物有靈的人機共生世界

顧嘉唯,物靈科技CEO、聯合創始人。打造以人工智慧技術與關係式人機互動結合的創新產品與體驗,構建「萬物有靈」的智能生活,打造有生命感的AI-IOT消費者品牌,最終實現一個人機共生的靈性世界。畢業於清華大學,前百度人工智慧研究院人機互動負責人,前微軟研究院研究員。擁有囊括硬體和軟體的22項美國發明專利,120餘項國內專利,是美國史丹福大學ME310國際創新課程的客座監事。2016年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Technology Review)評選為MIT TR35全球35位世界科技創新家,2015年被《福布斯》Forbes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設計師。

羅傑波: Computer Vision++: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羅傑波,IEEE、SPIE和IAPR等國際著名學會的會士(Fellow),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領域著名國際學者。羅傑波教授曾於「柯達實驗室」從事研究長達十五年,並擔任該實驗室首席科學家。2011年秋,羅教授正式加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羅傑波教授是國際頂級會議ACM Multimedia 2010、CVPR 2012、ICIP 2017大會共同主席,Journal of Multimedia主編,並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PAMI)、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TMM)、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CSVT)、Pattern Recognition (PR)、以及Machine Vision and Applications (MVA)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編委會成員。羅傑波教授的研究涉及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數據挖掘、醫學影像分析、普適性計算等多個前沿領域,發表超過三百篇學術論文,持有超過八十項美國專利。近年來,羅傑波教授在社交多媒體研究及其社會應用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魯繼文:面向視覺內容理解的深度度量學習

報告摘要:深度度量學習是深度學習領域的一個熱點方向,在多個視覺內容理解中均取得較好的性能。報告將首先介紹深度度量學習的基本概念及相關研究進展,然後將重點介紹系列代表性深度度量學習方法,包括判別深度度量學習、深度遷移度量學習、深度耦合度量學習、深度局部度量學習、多視圖深度度量學習、深度哈希度量學習和多流形深度度量學習等方法,以及它們在人臉和屬性識別、行人跟蹤與識別、跨模態識別與檢索多個視覺內容理解任務中的應用。

魯繼文,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具體研究內容包括深度學習、度量學習、人臉識別和視頻分析等,發表CCF A類期刊會議論文50餘篇(其中PAMI論文7篇),SCI他引1000餘次,Google Scholar引用3700餘次。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學會多媒體系統與應用技術委員會委員、IEEE信號處理學會信息取證與安全技術委員會委員、Pattern Recognition等4個國際期刊的編委、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等5個國際期刊專刊的客座編委、ICIP等10個國際會議的領域主席。

梅濤: 深度視覺理解

摘要:自1960年代起,計算機視覺科學家就致力於讓機器可以讀懂和描述所見。近年來,深度學習的湧起推動了計算機視覺研究領域的飛速發展。一些科學家認為計算機視覺已經初步具備了相當於低齡(比如三歲)人類的視覺能力,這使得人機之間基於視覺的對話成為可能。在這場報告中,我們將回顧過去50年來計算機視覺,尤其是視覺理解領域的發展,包括精細粒度的圖像識別、視頻特徵學習和識別,以及視覺和語言的最新研究成果。

梅濤博士,微軟亞洲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國際模式識別學會會士,美國計算機協會傑出科學家,中國科技大學和中山大學兼職教授博導。主要研究興趣為多媒體分析、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發表論文 100餘篇(h-index 43),先後10餘次榮獲最佳論文獎,擁有40餘項美國和國際專利(18項授權),其研究成果10餘次被成功轉化到微軟的產品和服務中。他的研究團隊目前致力於視頻和圖像的深度理解、分析和應用。他同時擔任 IEEE 和 ACM 多媒體彙刊(IEEE TMM 和 ACM TOMM)以及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等學術期刊的編委,並且是多個國際多媒體會議(如 ACM Multimedia, IEEE ICME, IEEE MMSP 等)的大會主席和程序委員會主席。

陶建華: 《多通道自然人機對話》

摘要: 多通道自然人機對話的目標是使得計算機系統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樣自然流暢。人們在對話過程中,除了使用口語交互外,還會很自然地利用表情、姿態等多模態信息輔助。多通道自然人機對話的難點在於有效接收、融合併分析來自不同通道的用戶行為信息,準確判斷出用戶的意圖。報告主要介紹多通道自然人機對話的發展及目前的進展,也對多通道自然人機對話未來發展進行討論。

陶建華,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93年和1996年分別獲得南京大學電子系學士和碩士學位,2001年獲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包括:語音合成與識別、語音編碼、人機互動、多媒體信息處理和模式識別。負責國家863、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20餘項,在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等國內外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240餘篇,其中SCI或EI檢索110餘篇,已授權國內發明專利15項,國際專利1項,並多次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上獲獎。多次在國內外著名的學術會議上擔任程序委員會主席或委員,包括ICPR,ACII,ICMI, ISCSLP, NCMMSC等。他目前還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人機互動專委會主任、中國中文信息學會語音信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語言學會語音學分會副主任、中文語言資源聯盟秘書長、AAAC學會執行理事、中國聲學學會言語音樂聽覺分會委員、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虛擬實境專業委員會委員等職務。擔任Speech Communication期刊Subject Editor, IEEE 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期刊Steering Committee Member, Journal on Multimodal User Interface 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Synthetic Emotions編委,中國語音學報副主編。多次擔任86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項目會評專家.

姚力:基於神經生理信息的智能交互與應用

姚力,北京師範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成員。兼任中國電子教育學會理事、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醫學神經工程分會委員。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包括重點項目、重大研究計劃、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面上項目)、主持了1項863項目、主持了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重要項目。近5年發表SCI論文20餘篇, EI論文40餘篇。

朱松純

朱松純,全球著名計算機視覺專家,統計與應用數學家、人工智慧專家。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統計系兼計算機系教授、計算機視覺與圖像科學中心主任、長江學者、專家、IEEE Fellow。在計算機視覺、統計建模與推理方面發表論文140餘篇。在美國獲得多項國家級與世界級獎勵,包括三次獲得計算機視覺大會(ICCV)頒發的Marr prize和2008年國際模式識別學會(IAPR)頒發的Aggarwal prize,目前主持多項美國重大研究計劃。

報名地址:請點擊我要報名

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學會動態丨CAAI前沿講習班第九期成功舉辦
    「人工智慧前沿講習班」 (以下簡稱 CAAI-AIDL)第9期「《認知與知識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圓滿閉幕。首先介紹了CAAI AIDL前沿講習班的宗旨和歷史,並對大家參加網上講習班表示感謝。然後介紹了本期講習班著重集中在結合認知科學成果以及融合知識的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最新進展。
  • 預告| CSIG圖像圖形學科前沿講習班:智能駕駛與機器視覺
    安全、有序的智能駕駛,需要高效、深度集成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來保障。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將圍繞「智能駕駛與機器視覺」這一主題,於2017年7月15日-17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第二期「CSIG圖像圖形學科前沿講習班」(Advanced Lectures on Image and Graphics,簡稱IGAL)。
  • 全國研究生短期課程張量分析講習班在上海大學開班
    本次講習班由張量研究研究專家,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祁力群教授以及他的研究團隊擔任主講;吸引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蘭州大學、上海大學等近50家高校院所的研究生和年輕教師。           開幕式由數學系主任、上海大學張量與矩陣理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王卿文教授主持。
  • 「大洋風生環流和氣候變化」講習班結束
    本屆講習班旨在讓學員們了解大洋風生環流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研究前沿,並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提供一個良好的討論平臺。  第一周上午以基礎理論課程為主,由LTO學術委員會海外主任黃瑞新主講,下午是學員討論和答疑。第二周主要以前沿研究講座為主,特邀專家作前沿研究進展報告。
  • 同步輻射應用國際學術講習班及研討會舉辦
    6月22至28日,2004北京同步輻射應用國際學術講習班和中國--歐盟金屬蛋白同步輻射研究進展研討會在高能所成功舉辦。    來自中科院各研究所和全國大專院校的近百位學員參加了同步輻射應用國際學術講習班。講習班邀請9位國外著名專家講授了同步輻射各領域最新進展,為學員帶來譜學和能帶計算等最新軟體以及使用訓練方法。
  • CCF ADL 87講習班回顧:韓家煒等13位大牛全方位解析社交網絡和數據...
    期 CCF 學科前沿講習班(CCF Advanced Disciplines Lectures,簡稱 ADL)在北京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成功舉辦,雷鋒網作為獨家合作媒體,進行了全程報導。尤其是韓家煒教授和Philip教授兩位學界大牛,從他們的報告可以看出,雖然他們講的概念不同,用的方法不同,但是他們做的方向基本一致,兩位學界巨擘的研究或許也代表了數據挖掘領域當前的一個方向。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本次講習班的主要內容(按分享時間順序總結,排名不分先後)。
  • 你願意讓AI來審稿你的論文嗎?
    大多數研究者都有理由指摘同行評議:費時又容易出錯,而且工作量分配不均,20%的科學家承擔了大多數的同行評議工作。 但是人工智慧(AI)卻有望改善同行評議過程,提高發表研究的質量,並且節省評閱人的時間。
  • 「世界大洋中的風生環流和全球海洋環境變化」 講習班圓滿結束
    這是LTO成功舉辦的第十二屆「物理海洋學」系列講習班,旨在讓學員們了解大尺度風生環流的基礎理論以及研究前沿,內容涵蓋大洋風生環流的各個基礎方面,包括風生環流的三維結構、風生環流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等。 第一周上午由黃瑞新教授和裘波教授全程主講,圍繞世界大洋中的風生環流和全球海洋環境變化,以基礎課程的形式作了16節學術講座。下午組織學生們圍繞布置的學術論文分組進行報告和自由討論。第二周主要以前沿研究講座為主,由國內外特邀專家作了30節相關領域前沿研究進展報告。在課堂現場與線上會議室,學員們主動思考、討論熱烈,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
  • 百度聯合谷歌主辦同傳學術講習班 創新技術+產品助力跨語言交流
    會上,由百度聯合Google舉辦的首次機器同聲傳譯學術講習班(Tutorial)召開,圍繞機器同傳的背景、挑戰、模型、數據集、實用系統和產品、未來研究方向等展開報告和研討,吸引了數百位國際學者參會。(EMNLP2020同聲傳譯學術報告會)同聲傳譯一直都被學界和工業界廣泛認為是自然語言處理最難的問題之一。
  • 內行的AI盛會——北京智源大會帶你洞見未來!
    為不同國家、不同角度、不同流派的觀點提供發聲渠道,提倡更多思想碰撞、更多深入思辨,共同探尋AI學術和產業發展規律。嘉賓都是國內外身處AI科研和產業前沿的專家,將以真正內行的視角探討未來趨勢,解讀行業最新動態和進展,內容覆蓋各主要AI方向。1.頂級嘉賓陣容本次嘉賓均為人工智慧各領域的頂尖學者。
  • 我校教師參加2014年全國實驗力學高級講習班
    7月27日-8月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學物理科學部和中國力學學會實驗力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承辦、張青川教授具體組織的 「2014年實驗力學高級講習班(三維數字散斑相關技術及應用)」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區禮堂2樓學術報告廳召開。
  • AI:人工智慧,或者愛 |「我是科學家」第28期演講招募
    未來已來。但未來究竟長什麼模樣?來自「人工智慧」領域的進展像一枚切口,令我們得以窺見未來生活的模樣——在實驗室培養皿中扭動的秀麗線蟲,如何給你帶來無需見面的健身私教?AI在遊戲領域展現了超級學習能力,而當它面臨真實的生活,會遇到什麼樣的困境?如何用算法幫助我們更安全、更舒適地開車?實驗室中的情感計算,如何幫你察覺ta的心意,甚至自己都不了解的自己?
  • 我校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國老年語言學講習班暨學術論壇在線舉行
    我校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國老年語言學講習班暨學術論壇在線舉行 來源:外國語學院   時間:2020-11-11  瀏覽:
  • 百度領銜舉辦首次機器同傳講習班 詳解機器同聲傳譯技術演進
    (EMNLP2020同聲傳譯學術報告會)同聲傳譯一直都被學界和工業界廣泛認為是自然語言處理最難的問題之一。從翻譯模式看,相比傳統的文本翻譯,同聲傳譯對翻譯時延和準確率要求極高,這使得翻譯模型總是需要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進行翻譯,因而較之傳統機器翻譯,同聲傳譯難度又翻倍;從譯員角度看,同傳專業性極強、難度極大、耗腦又耗嗓,對同傳譯員要求極高,除了深厚的語言能力外,還需要極強的反應能力,邊說邊聽,精力高度集中,對譯員的腦力和體力都是極高的挑戰。因此往往一場會需要兩個甚至多個譯員共同完成同傳。
  • AI 遇冷?斯坦福年度 AI 報告來揭秘
    值得一提的是,史丹福大學此次還發布了兩個工具,一個是可以在學術論文預印網站 arXiv 上檢索人工智慧論文的「人工智慧指數arXiv 監測器」 (arxiv.aiindex.org);另一個是「全球人工智慧活力工具」 (vibrancy.aiindex.org) ,公眾可以通過 34 個指標比較 28 個國家/地區的表現。
  • 侯德榜公益大講堂第四期開講了:來聽牟善軍教授講化工安全新進展
    侯德榜公益大講堂第四期開講了:來聽牟善軍教授講化工安全新進展 2020-12-25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AI安全大牛都來了!智能安全的話題引發學術界/產業界共同聚焦 |...
    一份重磅專場報告:《數據安全的現狀與趨勢》開場演講的是來自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特聘教授、IEEE Fellow任奎教授,他做了《數據安全的現狀與趨勢》的大會重磅報告,他是研究型學者,因此他的報告讓專場具備了更多學術氣息。他主要從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之間的契合點來談個人研究的經驗與成果。
  • Facebook AI 年度總結來啦
    2018 年,我們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重要進展。我們提出了新的研究,除了圖像識別上的進展,在NLP領域,我們現在可以用較少的監督數據翻譯更多的語言。我們發布了許多平臺和工具來幫助其他人將他們的人工智慧研究轉化為生產應用程式,包括我們將目前流行的開源深度學習框架 PyTorch 升級成新的、更通用的 1.0 版本。
  • 曠視AI天團線上開講《深度學習實踐》 快來get北大同款課程
    不過,在家閒著也是閒著,看著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不如放棄遊戲和懶覺,換個宅姿勢!最近,曠視研究院與北大數學科學學院機器學習實驗室聯合出品的《深度學習實踐》課程已經正式在B站向全社會免費開放,快來get北大同款課程,成為「學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