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緣起 最近,學界對加工貿易的發展模式紛紛發表不同看法。有觀點認為,中國在這個模式中扮演的不過是「世界民工」角色色,拿的是一點血汗錢,而環境汙染、資源耗費的嚴重後果,卻都要由我們自己來承擔。這樣的發展道路繼續走下去,只能能是死路一條。
也有觀點認為,發展中國家早期階段發展依附型加工貿易有其必然性,我們不能「以利潤論英雄」,更應著眼於其「間接意義」。究竟加工貿易在我國開放型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如何?加工貿易之路還能走多遠?我們特邀有關專家進行探討。供讀者參考。利用外資的過程是一個博弈過程,我們應爭取利益最大化。但不能只停留在利潤分成上,要考慮到中國勞動力找到了工作,取得了工資,政府取得了稅收,還要考慮到利潤以外的其他東西
利用外資不能「以利潤論英雄」
□楊永華(華南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最近,學者對「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發展模式爭議頗多,對廣東外源型經濟的積極作用也有不同的估計。有人認為,廣東「對外源型經濟過分依賴」甚至「崇拜」,存在著歧視內源型經濟的傾向,出現了「拉美化」的現實危險。如果提出這種意見的目的僅僅是提醒人們注意廣東經濟有「拉美化」的傾向,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否定廣東外源型經濟的積極作用,則有必要澄清。
警惕廣東經濟「拉美化」傾向的正面意義
認為中國經濟特別是廣東經濟出現「拉美化」傾向的觀點,客觀地說是有一些根據的。最近有一份報告提供了這樣的資料:中國每個對外開放的產業中,居前五位的企業都是外商投資企業;在28個產業部門中,外資有控制權的產業達到21個。外商不但進入了生產領域,而且進入了流通領域,在流通領域所佔的份額也越來越大。
這種觀點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他們擔心中國經濟在對外開放過程中一些負面現象的積累,會影響到國家經濟安全,為此提出一些應對措施,如糾正歧視內源型經濟的觀念、積極支持和扶植民族經濟等,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所謂「拉美化」傾向,也確實需要注意。有人理解的「拉美化」是指以經濟危機、政權更迭、社會失範為特徵的整體性危機。有人理解的「拉美化」是指出現貧困化和兩極分化等社會問題。如果完全否認中國特別是廣東出現「拉美化」傾向,高枕無憂,顯然過分樂觀;而認為現在已經滑向「拉美化」的泥潭,則是言過其實。
FDI(外商直接投資)是魔鬼還是天使
對中國經濟特別是廣東經濟出現「拉美化」傾向的估計比較嚴重,對外源型經濟特別是利用外資的積極作用的估計很悲觀,提出「FDI是魔鬼還是天使」的疑問,這種看法有失偏頗。
有人這樣概括外商投資:「外商拿出30%的資本,擁有50%的股份,拿走70%的利潤,中國資本只拿30%的利潤。對OEM貼牌生產,外國人拿走92%的利潤。中國最多拿走8%的利潤。」這種概括強調外商拿走的利潤多,中國獲利少,這可能是事實,應該引起我們注意。利用外資的過程是一個博弈過程,我們應該爭取利益最大化。但對外資作用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利潤分成上。要考慮到中國勞動力找到了工作,取得了工資;要考慮到中國政府取得了稅收;還要考慮到利潤以外的其他東西。關於這個問題,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已經作了透徹的分析。「我國現階段的『三資』企業,按照現行的法規政策,外商總是要賺一些錢。但是,國家還要拿回稅收,工人還要拿回工資,我們還可以學習技術和管理,還可以得到信息、打開市場。因此,『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歸根到底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的。」實際上,中國利用外資是外資與我們的「雙贏」,否則,無論是外商或者中國單贏,利用外資都是不可持續的。
珠三角眾多專業鎮的形成就是技術外溢的生動例子
也有人懷疑中國通過外商投資企業可以取得技術,理由是外商的技術保密制度執行得相當好,不可能出現技術外溢。其實,技術外溢有多種形式。一種是某項技術的核心內容外溢;一種是指受法律保護以外的技術的外溢或叫技術擴散。對於什麼叫技術外溢,伊斯特利講了一個故事:孟加拉的德什公司派遣130人去韓國學習製衣,回國後生產的衣服出口美國,第一年總銷售收入為0.55億美元。後來,其中的113名工人跳槽自己搞生產,這使得孟加拉的服裝出口一下子達到了20億美元。這個過程就是技術外溢。這樣的故事在廣東隨處可見,珠三角眾多專業鎮的形成就是技術外溢的一連串生動例子。外商企業辦在廣東,通過「幹中學」的途徑,培養了一大批管理人才,這是知識外溢,就是鄧小平所說的「學習技術和管理」。
我認為,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沒有那麼多的外商企業,廣東不大可能有今天這樣的經濟形勢。
適當限制FDI,鼓勵對外借款和其他形式的外資,反對外資壟斷某些產業部門
為了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利用外資等政策可能要作一些調整。我認為,當前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有兩個。
一是要調整外資的形式結構。中國利用外資形式結構的特點是,1979年-2003年,FDI佔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高達73%,對外借款和其他形式的份額不足27%。這與美國等國家利用外資的形式結構正好相反。FDI與對外借款其他形式的區別在於,前者由外商掌握企業的控制權,後者外商不一定掌握企業的控制權。利用外資政策調整的一個內容就是要適當限制FDI,限制外資掌握企業的控制權,鼓勵對外借款和其他形式的外資。
二是要反對外資壟斷中國的某些產業部門。利用外資的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是,外資佔有某些產業部門的份額過高,甚至出現了壟斷的趨勢,這將會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安全。所以要堅決制止外資壟斷中國的某些產業部門。要加緊反壟斷法的立法進程。
立足實際,從中國最基本的國情出發,把中國定位為面向世界市場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產品的生產基地,無疑是明智的選擇
中國經濟列車還得靠製造業牽引
□周文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
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說事
當前,中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排名第六的經濟體,製造業的總產值已升至世界第四位。中國的百餘種產品在世界市場份額中名列第一,2003年,4382.28億美元的出口商品中,92.1%是工業製成品,世界市場上「MadeinChina 」隨處可見。日本通產省2001年發表白皮書第一次將中國稱為「世界工廠」,這一說法隨即流傳開來。
必須指出的是,世界上總是存在著某些根本就不願意看到中國和平崛起的勢力。他們正是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說事,以此作為鼓吹「中國威脅論」的鋪墊和註腳。如英國《金融時報》就曾危言聳聽地寫道:「中國的鄰國敬畏地注視著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變成了『世界工廠』;這個經濟大國變成軍事大國只是時間問題」。在那些死抱住冷戰思維不放的先生們看來,中國發展起來了就一定是對世界的威脅,只有一個孱弱不堪任憑西方列強恣意欺凌的中國才最符合他們的利益。
既如此,國人對中國「世界工廠」說就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切忌人云亦云,盲目地加入這場多少有些「居心叵測」的大合唱,稀裡糊塗地就上了他人的「洋當」。
中國充其量只是一個「世界車間」
縱觀近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先後真正稱得上是「世界工廠」的國家只有英國和美國。另一個比較接近「世界工廠」的國家應該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
與以上這些歷史上曾經的「世界工廠」相比,無論是從經濟總量和總體科技實力上看,還是從製造業本身的素質和競爭力看,特別是從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來看,中國都遠遠比不上當年的英國,更不能同美、日比肩。中國的GDP只相當於美國的大約1/10,美國的製造業的產值佔世界的20%,日本佔15%,中國僅佔5%。中國只是基於自身的特有優勢,擁有巨大的加工生產能力,中國現在只能算是一個「世界車間」。
憤憤不平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立足於現實
打工者掙工錢,老闆賺利潤,本無可厚非。眼下中國的確出現了資源緊缺、效率低下、環境汙染等嚴重的問題,於是就有善良的人們提醒國人「不可以環境代價換取高速增長的GDP」;還有理想主義的經濟學家,告誡中國的企業家「要注重核心技術自主研發,打造自己的品牌」;更有人對中國人為世界打工耿耿於懷,發出了「什麼是世界工廠?就是用自己的資源替發達國家生產低級工業品,用自己的身體去承受汙染,所賺取的不過是微薄的加工利潤」的感慨。憤憤不平之情溢於言表。
中國當然要追求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當然既要謀當代之利,更要為子孫後代造福,當然應該通過加快自主研發,迅速提升製造業的水平與檔次,打造自己的世界級品牌。然而,對這些問題的考慮都必須立足於現實,僅有憤憤不平是遠遠不夠的。
製造業實際發揮了推動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引擎的作用
立足於現實,從中國最基本的國情出發,把中國定位為面向世界市場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產品的生產基地,無疑是明智的選擇。儘管中國企業的確基本上處在全球製造業生產鏈的中低端,但製造業實際發揮了推動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引擎的作用。20多年以來,中國製造業的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維持在40%以上,提供了50%的財政收入,吸納了近50%的就業人口,生產了80%以上的出口商品,創造了接近3/4的外匯收入。在未來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中國經濟的列車還得要靠發展製造業來牽引。
在加工貿易中,外商的確拿走了利潤的大頭,但中國絕不只是表面上實現了GDP的增長。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首先,保持GDP的穩定增長對於中國經濟繁榮來說是絕對必要的。其次,就當前中國的實際而論,就業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2003年,各類外企共吸納了863萬城鎮就業人口,如若不然,中國當年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將為1663萬人,登記失業率將高達7.7%。更何況,外企員工的收入一般要高出社會平均水平的30%左右,屬於社會中產階層,其消費能力居各社會人群之首,是拉動內需的重要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絕不可僅「以利潤論英雄」,更應著眼於引進外資,發展加工貿易在增加就業、帶動消費、維護與增強社會穩定方面的「間接意義」。
加工貿易是國際經濟貿易中具有較強生命力的傳統方式,不能以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作為其應否存在的依據,只能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來對其內容提出新的要求和作必要的調整
適時地賦予加工貿易以新內容
□楊小川(廣東商學院副教授)
從20多年前珠海建立當時我國第一個加工貿易項目到現在,作為我國經濟領域對外開放的主要形式,加工貿易已佔我國進出口和利用外資的半壁河山,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功不可沒。
隨著我國沿海部分發達地區資源約束現象凸顯,少數城市出現了要求遷移加工貿易型企業的呼聲,加工貿易在當前我國開放型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如何?加工貿易之路還能走多遠?
加工貿易不以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作為其應否存在的依據
加工貿易是國際經濟貿易中具有較強生命力的傳統方式,它不以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作為其是否應該存在的判定依據,只能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來對其內容提出新的要求和作必要的調整。在現今發達國家的經濟中,也存在著令人關注的各種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這些經濟功能區的主體內容就是出口加工貿易型企業。這些經濟功能區正是這些發達國家經濟最富活力、競爭力最強的地區。與此同時,一些轉型經濟體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正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型企業。這些國家紛紛制定政策,開闢特殊經濟區域,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以吸引加工貿易項目落戶,並對我國形成了競爭的態勢。據此我們可以判斷,出口加工貿易這一方式將在我國長期存在,絕不會在短期內消失。
加工貿易能否升級,取決於外商的戰略意圖和我們的引導政策
必須根據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所特有的內在要求,對加工貿易的內容和管理政策進行調整和完善,以便揚長避短、趨利避害。針對目前我國由加工貿易引發出的種種問題,如產業層次低級化引致國際貿易衝突、產業「飛地化」和假借加工貿易走私等現象,我們必須對加工貿易政策作必要的技術性調整和完善,以克服上述弊端,使加工貿易始終沿著符合我國總體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的方向發展。
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加工貿易呈飽和態勢只是極少數發達地區,即使在這些「飽和」區域,高級形態的加工貿易也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例如,我們可以以加工貿易的形式介入高新技術產業價值鏈中的某些環節,在附加值較高的產業領域進行加工貿易。而對於中國絕大部分地區來講,對加工貿易尚處於飢餓狀態,隨著交通、通信等條件的逐步便利,向更為廣闊的空間延伸加工貿易勢在必行。正如國際貿易分為許多層次一樣,不同領域的加工貿易也存在不同的層次。加工貿易能否升級,取決於外商進入我國市場的戰略意圖和我們所施行的引導政策。
以加工貿易的形式積極介入國際高新技術產業的某些環節
所以,必須隨著我國的工業化進程,適時地對加工貿易提出新的要求,提升其介入我國經濟的深度和廣度,按照比較利益原則,在更為廣闊的區域合理布置加工貿易,依梯次遞進的規律引導加工貿易向腹地延伸。為此,我們必須創新觀念,發掘出我國新的比較利益優勢。例如,隨著我國高智力人力資本的聚集,我們在高智力人力資本方面的比較優勢開始顯現,跨國公司紛紛把研發中心遷往中國可作為佐證。這為我們拓展加工貿易的空間、提升加工貿易的層次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新的比較優勢。例如,我們可利用我國廉價且數量相當龐大的科技人員隊伍,在實驗室研究、中間試驗、軟體開發、基因工程(基因晶片開發)以及新技術推廣等領域開展加工貿易,以加工貿易的形式,積極介入國際高新技術產業的某些環節,這樣做,既可獲取利益、鍛鍊隊伍,也保持了對國際水平高科技的跟進甚至超越,同時賦予了加工貿易以新的內容。這樣看來,加工貿易在我國還有旺盛的生命力,少數發達地區面臨的是提升和轉移加工貿易的問題,而大多數地區面臨的仍然是營造環境,吸引外資開展加工貿易的問題。
非均衡發展的中國經濟需要多元化的經濟政策指導,需要多元化的國際交往和合作
需要強調的是,國際貿易不是利益均等的遊戲,利益的多寡是競爭實力對比的自然結果。那種認為在加工貿易中總是外商佔便宜的觀點是缺乏推敲的。我們決不能從純理論的推導來作出取捨,來解釋複雜的中國現實經濟問題。任何單一的經濟政策都難以窮盡中國的經濟問題。同樣地,單一的對外開放形式也難以完全滿足中國經濟的實際需要。非均衡發展的中國經濟,需要多元化的經濟政策指導,需要多元化的國際交往和合作。一般而論,我們既要跨國公司的高技術,也要靈活便捷的加工貿易。以高技術提升我國的產業水平,以加工貿易解決就業並獲取經濟利益,這正是我們的理性選擇。
能否擺脫對依附性加工貿易的依賴的關鍵,在於本土企業能否在「與狼共舞」的環境中成長起來,成為具有一定實力和支配能力的領先企業,這樣的企業多了,依附性加工貿易就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如何儘快擺脫依附型發展道路
□蔡兵(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教授)
改革開放以來,以珠三角等沿海地區為代表,加工貿易發展勢頭迅猛,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貿易方式。在製造業領域,這種現象尤其突出,我國的機電產品、電子產品外貿出口的70%-90%都是以加工貿易方式完成的。在相當多的沿海地區,加工貿易企業密集,發展加工貿易成了這些地區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也有學者對這種以加工貿易為主要推動力的經濟發展方式提出批評,認為加工貿易的原材料採購和產品銷售兩頭在外,在國內的價值增值環節太短,從長期發展的眼光看,許多加工貿易對環境破壞大,對土地等資源的消耗多,且大多是受控於外國企業,「依附性」特徵明顯,對經濟發展難以形成長久推動力。有學者甚至指出,如果不改變這種依附性加工貿易的發展現狀,我國經濟發展將面臨「拉美化」的危險。
筆者以為,對依附性加工貿易,我們大體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認識。
發展中國家早期階段發展依附性加工貿易有其必然性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在早期階段,發展依附性加工貿易有其必然性,我國也不例外。
發展中國家要發展,就必須走工業化的道路。當今世界,工業化建設不能閉門造車,必須參與國際化分工,將國內外的資源和市場連接起來,是發展中國家發展工業化的一個基本方向。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及品牌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的土地、勞動力優勢相結合,一些技術水平不高、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和裝配環節的生產活動紛紛進入發展中國家,成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這種現象的出現具有必然性。因為發達國家企業之間存在激烈競爭,不如此則難以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形成成本領先優勢,且難以迅速佔領發展中國家市場。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由於自身缺乏發展工業的資金、技術和管理能力,不得不在發達國家向外轉移加工裝配環節時充當接受者角色,否則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無法快速起動,也無法實現資金、技術和管理能力的積累。在這一過程中,發達國家企業始終掌握著主導權、控制權,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處於依附地位。
發展中國家能否擺脫對依附性加工貿易的依賴並不具有必然性
發展中國家能否擺脫對依附性加工貿易的依賴並不具有必然性,只有部分國家能成功。
隨著加工貿易規模的擴大,發展中國家能否最終具備自我發展能力,擺脫在發展中的被動和依附地位,存在變數。一部分發展中國家,通過發展加工貿易而積累了資金、技術和管理能力,這些新生產要素在本土經濟的自我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不斷增大。在這些國家或地區,加工貿易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本土企業也開始崛起。如在韓國和我國的臺灣等地,許多本土企業就是在從事加工貿易之後,積累了發展實力,將生產或經營環節不斷向研究開發、關鍵部件及銷售網絡等高附加值領域延伸。這樣的企業多了,國家或地區自身的經濟自主能力和競爭力也就會提高,最終整個國家或地區將擺脫對依附性加工貿易的依賴,走上自主發展道路。而另外一些拉美及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卻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現象,在這些國家,外資的進入和本土企業被吞併、被消滅同時發生,加工貿易規模在不斷擴大,本土經濟卻在不斷萎縮,國家經濟最終陷入對外資的嚴重依賴中無法自拔,當然也就擺脫不了對依附性加工貿易的依賴。
擺脫依附型發展道路關鍵在本土企業從配角成為主角,從弱小走向強大
從上述兩方面的分析可見,發展依附性加工貿易本身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在一定的時機和條件下的被動選擇,這種選擇在一定的時期和階段具有合理性。我們討論和關注依附性加工貿易問題,不應過多糾纏於應否走上發展依附性加工貿易道路的問題,而應當主要探討如何儘快擺脫的問題。如果能找到擺脫方法並成功實施,我國就能像亞洲「四小龍」那樣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否則將陷入發展依附性加工貿易的陷阱,出現「拉美化」也是一種自然的結果。從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成功經驗看,能否擺脫對依附性加工貿易的依賴的關鍵在於本土企業能否在外資大量進入時,在「與狼共舞」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從處於從屬、依附地位的弱小企業,逐漸長大為具有一定實力和支配能力的領先企業,這樣的企業多了,依附性加工貿易就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責任編輯: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