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而終,只為描繪生命——記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

2020-11-24 新華網客戶端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42883

曾孝濂在昆明植物園作畫(7月14日視頻截圖)。新華社發

  新華社昆明10月22日電 題:從一而終,只為描繪生命——記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

  新華社記者 嶽冉冉、周磊

  有人把曾孝濂稱為「中國植物科學畫第一人」,他自己卻不同意。

  「在畫家面前,我懂點植物;在植物學家面前,我就是個畫畫的。」79歲的曾老爺子笑起來像個孩子。

  曾孝濂不喜歡「畫家」或「植物學家」的稱呼,他說自己只是中國科學院的一名老職工,一輩子只會從一而終——中學畢業後只進了一家單位,一直幹到退休;多年來堅持幹一件事,為植物畫畫。要說有點成績,那就是參與了《中國植物志》的繪圖工作,又在退休後為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創作了《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

  在採訪中,曾老不是在思考就是在微笑,聊起植物聊至興奮,他會手舞足蹈,眼睛裡有專注也有天真。

這是曾孝濂的植物科學畫拼版圖片。新華社發

  小畫種的使命

  曾孝濂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級畫師、工程師,是位植物科學畫家。他畫的三七,連葉脈走向都有講究;他畫的杓蘭,連上下半段的絨毛數量都有不同。

  「植物科學畫就像植物的『身份證』,它是美術跟科學之間比較小的一個分支。它以科學的手法描繪植物,甚至比文字描述更精準。」曾孝濂打了個比方。

  7月的一天,曾老到昆明植物園寫生,他特意交代記者說話要輕,不要打擾到面前的「模特」。「地湧金蓮是中國特有種,它的葉似芭蕉,花像金蓮,金燦燦的包片茁壯豐滿。」他對每種植物的特徵都稔熟於心。

  作為植物學家,曾孝濂的畫作經得住業界考驗。他的一幅畫的信息量極其豐富,除了根、枝、花、果外,連分類學家最看重的葉片正、反、側面的形態都有。作為畫家,曾孝濂說自己在力求把植物畫美,不能改變植物特徵,就從光線、色彩、虛實、明暗上下功夫。

  「曾老師的畫可以把人美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立松是曾老的「鐵粉」,在他眼中,植物科學畫有照片不可取代之處,好的植物科學畫甚至與發表新物種的模式標本同等重要,「舉例來說,我可以用微距攝影拍到地衣的細節,但大景深會虛化背景,曾老的畫卻可以同時兼顧植物與環境。」

  曾孝濂說自己有強迫症,畫植物有固定步驟,一般是先看照片,之後去原產地寫生,拿到標本後解剖,直到對植物有了十足把握才下筆。他畫大蒜,為了觀察大蒜的開花過程足足花了兩年時間。

  曾老用兩個詞形容自己的作品——「像」與「生命」。像是起碼要求,難的是表現生命。「植物的生命狀態或柔軟或堅韌,這些都源於它們面對自然的從容。每一朵花怎麼開,它是有道理的,你要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然後畫出來。」

  曾孝濂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世人皆不屑一顧,我偏覺味道足。有的畫家認為畫植物科學畫很枯燥,但他不覺得。「科學畫的最高境界是:在那兒,它就能迸發出生命的力量。」

  曾老希望植物科學畫傳遞給觀者一種態度——科學的嚴謹、生命的從容。「這個畫種和我們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關係最直接。它就是要反映自然、表現生命,喚起人們對自然的認同感和親切感。」

  他說,這是小畫種的使命。

曾孝濂(中)在外作畫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45年為《中國植物志》繪圖

  曾孝濂1939年6月生於雲南省威信縣。他自幼愛畫畫,上了中學又是班裡出黑板報的主力。

  1959年,高中畢業的他以半工半讀的方式進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時值《中國植物志》項目啟動,領導見曾孝濂能畫幾筆,就讓他去畫標本。「那個年代的口號是:做一個永不生鏽的螺絲釘,需要你在哪兒就給你擰在哪兒。」

  中國有3萬多種植物,要把它們編成書、繪成圖,對於當時中國的312位植物學家和164位繪圖員來說,簡直是浩大工程。

  「植物志、動物志是一個國家的基本資料。中國要保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沒有這些基本數據可不行。」曾孝濂深知編纂《中國植物志》的意義所在。

  《中國植物志》的科學插圖,主要是以臘葉標本為依據的黑白線描圖,它有一套近乎程式化的繪畫方法。曾孝濂在繪圖員中不算優秀,他畫畫的方法也與其他繪圖員不同——除了像別人一樣摹標本,他還堅持去野外寫生,從活植物身上取材觀察。他認為,樹葉千面,需要畫出生命,「我想把植物畫活」。

  正因為此,曾孝濂畫的速度比別人慢。每畫一張圖,他都先打草稿,再給植物學家看,得到確認後才用鋼筆著墨。他為《中國植物志》繪製的插圖大都如此。

  當時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領導對曾孝濂「特殊」的工作方式很寬容,不但不催他進度,反而竭盡所能去幫他,還和他一起解剖植物。正是在這種寬鬆的環境下,曾孝濂痴迷地鑽進了植物的世界,逐漸成長為一代植物科學畫大師。

  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曾孝濂等繪圖員和植物學家密切配合,用了45年時間為《中國植物志》畫插圖。最終,記載中國301科3408屬31142種植物的《中國植物志》編纂完成。全書共80卷126冊、5000多萬字、9000餘幅圖版。2009年,《中國植物志》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對於《中國植物志》取得的功績,曾孝濂謙虛地說:「全國80餘家科研教學單位的312名植物學家、164位繪圖員,都是編纂《中國植物志》的功臣,作為參與其中的一分子,我很榮幸。現在,繪圖員們已過世大半,但大家共同的勞動化作《中國植物志》保存了下來。」

  能為國家做一點實實在在的工作,他覺得很值。

曾孝濂在位於昆明的家中作畫(7月15日視頻截圖)。新華社發

  被螞蟥叮咬留下42個傷口

  除了參與《中國植物志》編纂外,曾孝濂的人生還有兩個關鍵階段:一個是「參與找抗瘧藥」;另一個是退休後的「時不我待」。

  上世紀60年代,曾孝濂參加了國家「523」瘧疾防治藥物研究項目。這一項目是要在民間尋找可食用的抗瘧中草藥或方劑,用以研發抗瘧新藥。曾孝濂參與了其中的繪圖工作,他的主要任務是把項目組初步篩選出的有效抗瘧植物繪成一本畫冊,交給部隊和科研機構去做實驗。

  在找植物的那段時間,曾孝濂每天穿梭在深山老林,在野外寫生和採集標本的經歷讓他更加熱愛大自然。從那時起,他立志要把這些美好的植物生態、植物種類、奇花異草儘可能多的畫下來。他明白了最好的植物科學畫一定不是誕生在辦公室,而是在大自然。

  野外科考的艱苦超乎人們的想像,遇到螞蟻、螞蟥、馬蜂、毒蛇更是常事。一次科考中,曾孝濂深入到一片灌木叢,就在滿懷喜悅帶著標本返回的路上,他隱約覺得身上有血滲出。曾孝濂沒有在意,以為只是被蚊子咬了。「後來我才知道,那是螞蟥。螞蟥咬你的時候不會感覺疼,等它吃飽走了,你也不會察覺,但血會不停地流。」

  當晚回到駐地,疲憊至極的曾孝濂很快睡著了。第二天起來卻發現,自己身上好多地方的幹血塊竟然與被單粘在了一起。曾孝濂數了數,有42個傷口。也就是說,那天他被多隻螞蟥襲擊了。

  曾孝濂的青春基本獻給了包括《中國植物志》在內的50餘部科研著作,他繪製的科學畫插圖有2000多幅。退休後,很多人覺得他該享福了,曾孝濂卻覺得新挑戰才剛開始。

  退休後的他甚至比工作時更忙。他想畫胡楊,就去了內蒙古;想畫紅杉,就去了美國。他說自己特別貪心,什麼生命都想畫。

  曾孝濂教過的學生很多,大多沒能堅持把植物科學畫繼續下去。「現在只要有人想學,我定會傾囊相授。」有時候老同事去看他,即便是心血來潮想畫幾筆,他都會認真地教。

  退休後,曾孝濂出了12本個人繪畫集。2017年,在深圳舉辦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曾孝濂專門為大會創作了10幅作品,獲贊無數。

  曾老喜歡孤獨,他總說熱鬧是大家的,孤獨是自己的,孤獨時能從大自然身上學到很多。「我經常看著樹葉發呆,看著看著,就會覺得樹葉不是一般的美,一種燦爛之極、歸於平淡的美。它秋天飄落,掉到地裡,腐爛後為新芽提供養料,之後又從小苗長成大樹,帶來生命的綠色。」

曾孝濂在昆明植物園作畫(7月14日視頻截圖)。新華社發

  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

  對曾孝濂而言,退休後的突破就是——《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

  8月的一天,在曾孝濂位於昆明市翠湖附近的家中,記者提前欣賞到了這幅長2.5米、寬1.17米的大型畫作。這一作品將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上亮相。

  曾孝濂對這幅作品的立意高度讚賞:「畫中37種植物原產地都在我國,之後輸出到國外,影響並造福了整個世界。我的任務就是讓大家看到畫後能感嘆一句,哦,原來這些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植物!」

  曾孝濂說話時,頭上戴著的放大鏡帽子一顫一顫的。這個放大鏡是他作畫時的重要工具,兩個鏡片均可放大3倍,能助他更精確地畫細節,比如稻穗上的細刺、獼猴桃的絨毛。

  對於這些植物的家底,曾孝濂如數家珍:歐美很多花卉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比如野生月季,傳到歐洲後成為象徵和平和友誼的觀賞花卉;還有長在高海拔的綠絨蒿,因為它氣質高貴,歐洲人叫它「東方女神」;又如「中國鴿子樹」珙桐,因為它開花雪白,像一群群鴿子停在枝頭。此外,像水蜜桃、獼猴桃、柿子等水果,都是從中國傳出國門,它們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目前,這幅畫作已接近完成,曾孝濂正在做最後階段的調整。 「我爭取順利完成任務,也算我這個退休老人為中國植物科學傳播做的一點貢獻。」

  一花一鳥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曾孝濂說自己不奢望人人都喜歡植物科學畫,但願看畫的人能關愛這些大自然裡的生命。「它們和人類一樣應該擁有生存和繁衍的權利。」

  離開時,記者發現曾老的床頭柜上堆滿了各種藥品,有治療失眠的片劑,也有緩解疲勞的眼藥水。「要是身體好,我會一直畫下去。要是老天說,你畫不了了、手也抖了、眼睛也不行了,那我就高高興興說拜拜。」

  「一輩子就畫植物了,我不孤獨,我覺得很幸福!」曾孝濂說。

相關焦點

  • 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描草畫木,「把人美哭」
    一枝一葉總關情,孤行只為繪生命  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描草畫木,「把人美哭」  一花一鳥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以臘葉標本為依據,為植物志畫插圖。世人多不屑一顧,我偏覺味道足。既坐得冷板凳,也登得大山頭。筆耕不輟六十載,一意孤行意未盡。  ——曾孝濂如此概括自己的一生。
  • 中國植物科學畫第一人
    從事科研藝術生涯四十餘年,參與完成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繪製動植物科學畫無數,為中國植物分類學做出了極大貢獻。 在國內外出版《雲南花鳥》等多部個人畫集,並為國家郵政局設計九套郵票,其中《杜鵑花》、《杉樹》和《君子蘭》被評為年度郵票,《杉樹》並獲專家獎,《百合花》被評為年度郵票,《中國鳥》被評為國際政府間郵票印製者大會連票獎。
  • 拍出299萬的作品竟是抄襲雲南知名植物科學畫家
    近日,網友「@翁哲畫動物」在微博爆料稱,一幅於2011年拍賣的拍品,是抄襲知名自然畫家曾孝濂老師的作品。這條微博發出後,引發網友熱議。網友爆料曾孝濂作品被抄襲曾孝濂,1939年6月生於中國雲南省威信縣。
  • 耗費45年完成《中國植物志》,為求畫作精確請分類學家看草稿
    曾孝濂於1936年6月出生在中國雲南省威信縣,自幼酷愛畫畫的他,展現了超人的天賦。1959年,高中畢業的他以半工半讀的方式進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時值《中國植物志》項目啟動,曾孝濂被選去畫植物標本。對於曾孝濂來說,能從事與繪畫相關的工作,比考取大學還要高興,比吃了蜜還要甜。
  • 喜見百年樹嘉卉——評《嘉卉 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
    它是隨著現代植物學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特殊藝術表現形式,以精確的繪畫手法還原物種生長狀態與特徵,彌補了文字描述無法直觀呈現植物基本形態與局部特徵的缺憾。攝影術的出現並不能取代植物科學畫,因為攝影表現的是植物的「這一個」,而植物科學畫描繪的是植物物種肖像。
  • 這部植物紀錄片讓人看了頭皮發麻,每一幀都能當壁紙
    像「中國植物畫第一人」曾孝濂老先生、比利時花卉畫家雷杜德,以及一些日本植物畫家的繪畫風格多偏重寫實,好像描繪照片的感覺。如何在遵守科學性、嚴謹性的前提下,展現中國植物的東方韻味,從而引起閱讀者的情感共鳴,是《繪譜》編輯、繪畫者反覆探討嘗試的事情。
  • 中國植物科學畫的「最後時刻」
    簡單來說,植物科學畫,就像是植物「身份證」上的標準照片,以繪畫的形式真實、精確地反映植物植株和器官的形態特徵。植物科學畫有別於一般的藝術繪畫,它介於藝術和科學之間,以科學內容為標準,同時兼具藝術性與創造性。自中國植物科學畫誕生以來,其跨越歷史的長河,幾經浮沉。
  • 畫筆下的植物之美
    Tips:植物科學畫是以植物作為科學描繪的對象,在科學研究的範疇之內,運用繪畫技法,科學、客觀、藝術、真實地表達科學內容,把各種各樣的植物以及其生境 稻/曾孝濂 繪 當前,植物科學繪畫已成為植物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嘉卉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出版|中國原生植物的視覺譜系
    日前,蘇科社攜手中科院,重磅推出中國植物科學畫壓卷之作《嘉卉 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該書上月獲評2019年度中國好書這是一本高顏值的書,它的裝幀設計有一種樸雅之美。書中600多幅植物科學畫讓人賞心悅目。這也是一本沉甸甸的書,它匯聚了近百年來中國幾代植物科學畫工作者的畢生心血和貢獻。這本書將精美的植物科畫和知識性的文字結合,將科學的真和人文的善以及藝術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植物科學畫界的中國風範植物科學畫是植物的物種肖像畫。百年滄桑,中國五代植物科學畫畫師以精細畫筆為中國植物繪製了數萬幅精細絕美的物種肖像。
  • 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集
    幕後製作該片參與創作的人員達200多人,其中133位攝影師遍訪了中國27個省區市的93個地區以及英國、紐西蘭、印度、馬達加斯加等7個國家的30多個地區,使用4K超高清攝影機、大型航拍無人機等設備,採用延時攝影、定格動畫、顯微攝影等多種拍攝方式,呈現出一副完整的中國植物版圖 。
  • 以描繪古典神話與傳說中的女性人物而聞名於世的畫家-沃特豪斯
    沃特豪斯(1849年—1917年)英國新古典主義與拉斐爾前派畫家,皇家美術學院會員。以其用鮮明色彩和神秘的畫風描繪古典神話與傳說中的女性人物而聞名於世。碧色的湖面,美麗的水仙女、看似零亂實則精心安排的植物,使詩意在畫面上緩緩流動西爾克下毒故事來源於奧維德的《變形記
  • 寫意葡萄畫家黃榮華——精緻的筆墨生動地描繪出葡萄樹的風姿
    在創作中,黃榮華老師非常注重筆墨的運用和造型語言的轉換,從而使畫的意境達到靈韻,親切;出生在貴州,現在京都發展的黃榮華老師,是一位深受傳統文化薰染的畫家,師承著名畫家方鳳富教授。在黃榮華老師的作品裡,還非常注重造型的審美,所謂造型,亦可視為格圖式,不僅僅指畫中的造型,世界萬物只要被融入筆墨和圖式都緊密相連,相輔相成,小有小的別趣,大有大的自在。尺牘小畫,丹珠欲吐,山野花卉,躍然紙上,頗有韻致。
  • 蒼蠅:藝術作品中最常被描繪的昆蟲之一
    蒼蠅作為一種可以攜帶細菌傳播病毒的昆蟲而被人類厭惡,但在古今中外的繪畫作品中,蒼蠅卻是經常被描繪的昆蟲之一,有些畫作還將蒼蠅刻意安排在某處。在西方,一則則關於天才的故事當中就有蒼蠅的影子。同樣的傳說也發生在同時期的畫家安德烈亞曼特尼亞、昆丁馬西斯、多梅尼科貝卡夫米等的傳記中。中國也有類似的傳說。根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記載,東吳畫家曹不興畫屏風時,一不小心把畫筆掉了,弄髒了畫作,於是他就順勢添上幾筆畫成了一隻蒼蠅,孫權看了屏風後以為上面真停了一隻蒼蠅,伸手驅趕。這就是典故「誤點成蠅」。
  • 西方繪畫大師,英國畫家約瑟夫·萊特,油畫作品欣賞
    約瑟夫·萊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1734-1797)英國肖像、風景畫家,善於運用明暗對比畫法。作品記錄了啟蒙運動中科學的誕生,被譽為英國第一個傳達工業革命精神的專業畫家。
  • 「黃金畫家」筆下的生命與死亡 | 象徵主義大師:克裡姆特
    在他的作品中,我們時常能感覺到愛、美、生命與死亡,在他的畫筆下,任何事物都會迸發出巨大的生命力。同時期的一幅畫作《愛情》原本是描繪浪漫情節的畫作,可觀眾更多看到的是一種消極又感傷的氛圍。由此,克裡姆特開始從一位令人尊敬、技巧高超的學院派畫家轉變為追求裝飾風格的象徵主義畫家。
  • 南非古生物畫家繪出勞氏鱷 形象生動為化石注入生命!
    拉德馬赫爾(小圖)筆下的2隻勞氏鱷。(網際網路)古生物學家找到化石後,分析古生物特徵後,交由藝術家將它們的樣子繪畫出來。南非一名既是古生物畫家,同時為藝術家的男子拉德馬赫爾(Radermacher),最近就為金山大學的一個科學研究,繪畫出勞氏鱷,讓這種古生物形象化地出現於人前。
  • 周末閱讀——《昆蟲記》
    他是一位生物學家,留下了許多動植物學術專著;他在繪畫方面留下的許多菌類圖鑑堪比專業水彩畫家的作品;他是一名教師,編寫過多冊化學、物理課本;他是一位詩人,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歌作品。他畢生研究觀察「蟲子」,他窮盡一生,專為「蟲子」寫出一部兩百萬字的大書,令人對他的專注肅然起敬。他筆下的「蟲子」,多彩多姿,活得有滋有味。《昆蟲記》的成功為他贏得了「昆蟲界的荷馬」以及「科學界詩人」的美名。
  • 夏俊娜:用畫筆描繪少女夢
    女性藝術家大多不喜歡去表現太多的哲學思考和社會現象,而是傾向於一種心理描述,描繪心中的感受與切身經驗,故而個性化較強。這種女性的感性特徵驅使她們樂意更多地關注和表現一些「小事物」,即身邊的能夠直接觸動細膩感覺的事情,而對政治、歷史等宏大意義層面上的題材缺少興趣。目前,在這個群體中夏俊娜是一個被美術界、評論界和鑑藏者共同關注的青年畫家。
  • 組圖:瑞士畫家描繪核設施周圍變異昆蟲
    北京時間5月15日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在動畫片《辛普森一家》中,核汙染的影響被描繪得顯而易見並且帶有喜劇色彩。在真實的自然界,這種汙染所能產生的影響通常較為微妙,有時還呈現出一種怪異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