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戰「疫」丨清華大學《中國近代建築史》課程馳援華中科技大學...

2021-01-11 中國建築學會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學校教學轉移至線上。為向身處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漩渦中心的華中科技大學提供全力支持,2020年2月至6月春季學期,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馳援在線教學力量,向華中大的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開放《中國近代建築史》課程。課程由清華大學劉亦師副教授通過Zoom會議平臺主講,本校譚剛毅副院長等籌劃、陳國棟老師負責具體對接工作。這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馳援本校建規學院的三門專業課程中時間最長的一門。課程深受華中大師生的喜愛和好評,兩校線上上課的學生將近一百人。

劉亦師副教授是國內非常有影響的中國近代建築史學界的青年才俊。他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建築系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2012~2017年曾任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中國近代建築史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建築史與城市史、近現代建築保護等。劉老師同時是華中科技大學建規學院1998級本科生,2003年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作為武漢人的劉老師,曾在華中大生活十餘年,正是這一份深深的情感,「想對家鄉和母校做點什麼,尤其是在這個特殊時期」。

《中國近代建築史》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大三年級)春季學期的選修課程,劉亦師老師自2012年至今承擔了這一課程的教學。課程共32學時,每周五上午3-4節授課。本次馳援網絡課程對應華中科技大學建規學院的《中國建築史》(必修)、《建築歷史理論專題》(選修)課程,主要面向華中大的建築學專業2017級本科生、2018和2019級研究生,還吸引了其他專業不同年級的本碩博學生。

為能從整體上描述近代建築的全景,加強了對中國近代建築史講授的理論性。(1)理論部分:著重論述中國近代建築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從近代建築的歷史分期、定義、類型、特色和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的理論框架、研究方法、研究資料的類型等方面逐一論述;盡力使學生對近代建築的發生與發展形成一個整體、連貫的印象,不為各時期、地域的不同現象所割裂;旨在加強學生對城市建築的關聯性、近代建築的全球關聯性,以及研究近代建築的跨學科方法等觀念。(2)實例部分:按照地理空間的分布,分別論述華東、華北、中南、東北、西北、 西南及港澳臺地區的建築,選取重要的城市,展開比較研究,針對「理論部分」涉及到的內容加以詳述。

建築史課程是建築類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相關的建築歷史理論、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課程在本科高年級和研究生階段開設。目前,國內建築院校開設的《中國建築史》課程大多重點講授古代部分,而對近代、現代部分的重視不足,往往簡略講解或由學生自學。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中國近代建築是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不僅是珍貴的文化遺產,還是中國建築史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部分,對其開展科學、合理的認知、研究與保護利用尤為重要。

《中國近代建築史》課程對於夯實建築類專業學生的建築史素養、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等不可或缺。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尚不多見,清華大學劉亦師老師主講的本門課程是國內較早開設的精彩嘗試,深受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學們的喜愛,很多同學表示受益良多。結課作業要求同學們選取身邊或感興趣的近代以來的建築、城市片區或城市規划進行研究和寫作,一方面注重訓練同學們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同學們對近代建築史、建築文化遺產的濃厚興趣和深度思考。

研一何盛強:選擇旁聽並非簡單地衝著清華和劉老師的名氣來的,更多的是想補充這方面的知識。劉老師曾提到:「這門課程重點是了解觀察事物的方法,了解近代建築發展的脈絡,關注不同的觀察視角。」課程考查方式與傳統課程有所不同,學生通過課程掌握一定的方法,自選感興趣的建築或場所進行調研、案例研究、完成論文,理論與實踐結合,極大調動學生的興趣,啟發性很強。這對於提升學生觀察事物、論述變化過程、發現新的價值等有很強的積極意義。

劉老師不像傳統的以朝代為線索進行授課,也不是按照建築類型作籠統的概述,而是結合社會背景、地區發展等方面重點講授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類型和近代城市,以取得最大的、直觀的效果。從課程中學習到,中國近代建築的發展,一方面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延續與演化,另一方面是西方外來建築文化的傳播與本土化,兩種建築文化碰撞、融合,構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近代建築風格。課程內容直觀反映了這個學科的最新進展,課堂上呈現出來的大量建築圖紙與實景照片也說明了相關研究在務實地開展,與時俱進地變化著。

 

研一熊萬梅:宅家的這段時間,劉老師帶領我們雲參觀了廣州、武漢、天津等地的近代建築,並指導我們系統學習中國各地近代建築的歷史、類型、特點和分布。只有懂得過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只有懂得差異才能更好地有針對性地做設計,劉老師的課不僅讓我們更明白歷史典故,更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中國各地的地域差異。

 

研一馬依雨:疫情期間劉老師的網課是給我們的一個意外驚喜,是作為武漢人的劉老師馳援武漢的一份心意。作為學生,這是一次開拓視野學習知識的機會;作為華科人,這是一份華科與清華之間的友誼見證與學術交流;作為景觀人,這是一段跨專業探尋近代建築奧秘的奇妙旅程。

 

研一馬含琴:劉老師的課堂十分生動有趣,每節課根據不同主題帶我們走近中國各地的近代建築,結合案例對中國近代各類建築進行了詳細講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節課是《中國政府主導的近代化:民族主義與傳統復興建築》,課上提及的案例多是我曾參觀過的城市和建築,如南京的中山陵、武漢的紅樓、武漢大學教學樓等,劉老師的講解結合個人所見所感,使我對這些建築的時代背景、設計手法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大拓寬了自己的視野。

 

研一高翔:作為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自己對於近代建築史的知識儲備有了很大提高。劉老師授課條理清晰,結合大量案例及自身經歷進行史論的講解,容易讓人產生興趣,且在課上還會有適當互動、拋出一些問題,可以讓我們真正的融入課堂。

 

研一袁思碩:作為景觀系學生,對建築知識了解確實比較少,平時做景觀建築也多以現代風格為主。本課程使我學習了近代建築的藝術風格,也豐富了我的歷史知識。我深刻地覺得這是門十分有意義的課程,對學景觀的我甚至整個建規學院的同學都是很有必要的。

 

研一方佶偲:本科專業與建築幾乎沒有關聯,現在念設計學時才偶有接觸中國近代建築。疫情期間有幸以線上課程的方式學習劉老師的課,極大拓展了我的視野。劉老師不僅從歷史時間線出發,還結合了西方影響和民族自發的建築區別、以及不同地域特色的建築來細細講解中國近代建築,將其豐富的調研經歷和史料結合,為我們呈現了一幅中國近代建築發展歷程的獨特畫卷。

 

研一李杏:劉老師的課十分生動,每次聽課都能被劉老師的知識豐富度所折服。憑一兩張圖片就能延伸出很多知識,一張平面圖每個具體的位置老師都記得清清楚楚,讓大家沉浸到近代建築史的世界裡。劉老師還特別照顧華中大的同學,有些清華同學其實很熟悉的部分劉老師也不會一帶而過,讓我學到了很多。

 

大一謝季航:水木杏壇,名師風華,劉老師的課堂內容豐富,乾貨滿滿。他以生動詼諧的語言帶領大家暢遊中國近代建築史的海洋,穿插的歷史趣事更是加深了我們對建築真諦的追溯與反思。參與此課,幸事也!

大一林麗麗:劉老師的課深入淺出,讓我收穫了很多關於中西方建築差異的思考。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全國13所教會大學的講解。西方傳教士中不乏優秀人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在建築上發生了很多有趣的變化。如中國的屋簷是有規範的式樣的,有懸山、硬山、歇山等,但因為西方的實用主義,不少近代建築加上了一些很有趣的設計,如在屋簷上再蓋一個小塔,或開一個小窗在屋頂上。不過也有隻看外表、為迎合中國老百姓做個樣子而實際上有些不倫不類的建築。

大一徐逸璠:劉老師講的近代大學校園令我印象深刻,因為自己身處其中,往往被一些表面上的東西吸引而忽視了其經歷的歲月。簡簡單單的一個名稱後面竟牽扯著這麼多的歷史發展,感覺從今往後對大學校園的看法變得不同了。

 

大一張夢園:劉老師的課十分有趣,令人記憶深刻。老師並不單單講一個建築的建造經過,而是將它與當時的社會風氣乃至政治背景結合起來,讓我們能將一個原本孤立的建築納入已知的歷史框架當中。老師偶爾插入的一句對當時政局的吐槽也讓人忍俊不禁。

 

大一孫文君:劉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引領我們與歷史對話,帶領我們看每一片土地的古往今來,並領悟蘊藏在其中的歷史智慧。

 

大一鍾一韜:劉老師的課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想去逛逛老師講過的幾個近代大學校園。印象較深的是「之江大學」,離家比較近,方便在現實中體會課上學到的知識。

水清木華,紫荊競妍;喻家山麓,光陰草木。疫情特殊時期,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師生緊緊相連。馳援優質教學資源,在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自信的清華大學勇擔時代責任,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有力的實際行動,彰顯清華人的家國情懷和自強精神。本次課程受到華中大師生的深深喜愛和熱烈歡迎,教學內容、理念、方法等方面也帶給華中大的老師們很大啟示,受益匪淺。特別地,劉老師還在課程中對武漢的近代城市建築發展進行了有意思的多視角深入解讀。期待疫情散去後,能有機會邀請劉老師回到母校,為華中大的學弟學妹們、老師們現身講授、互動,開展進一步的教學與研究交流。

撰文:陳國棟、何盛強等

統稿:陳國棟

審核:譚剛毅、劉亦師

供圖:陳國棟、劉亦師、林麗麗、何盛強等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向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開放6門線上課程
    為應對疫情,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本周起向華中科技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開放6門本科生與研究生線上課程,馳援兩校教學工作。3月2日中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召開馳援武漢——線上共享課程動員會。院系領導、參與共享課程的教師、助教及學生共67人線上參會。
  • 校長李召虎:戰「疫」!華中農業大學在行動
    校長李召虎:戰「疫」!華中農業大學在行動 2020-02-12 1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同心戰「疫」丨會員單位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集體學習——與疫情賽跑...
    2020年3月12日,我會會員單位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舉行春季學期第一次線上集體學習活動。活動以「與疫情賽跑的堅實力量,見證戰疫中的『中國建造』」為主題,邀請火神山、雷神山及方艙醫院項目的三位建設者代表進行報告。
  • 華中科技大學:抗疫精神成思政課最生動教材
    華中科技大學:抗疫精神成思政課最生動教材從對未來生涯的迷茫到堅信「學習的知識就是手中的槍」,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學院學生吳逸桐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後思想態度發生轉變,毅然選擇赴西部基層支教一年。熬夜製作手工餅乾、手寫賀卡,甚至差點忘記自己的結婚紀念日,只為將暖心傳遞給《營養與健康》課堂的學生。
  • 戰「疫」行動 | 山東龍泰友和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向山東建築大學捐贈...
    戰「疫」行動 | 山東龍泰友和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向山東建築大學捐贈防疫物資 2020-05-11 0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棠花遇見玉蘭花」——天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學生黨支部「雲...
    在戰「疫」特殊時期,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講話精神,落實上級黨組織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推進黨組織生活正常化、黨員教育管理常態化,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2019級碩士第二黨支部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19級規劃黨支部,於3月29日晚20:00開展了一場黨支部「雲共建」活動。
  • 同心戰「疫」 | 中國農大生物學院雲召集 轉專業學生線上初識新專業
    同心戰「疫」 | 中國農大生物學院雲召集 轉專業學生線上初識新專業 2020-03-12 19: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同心戰疫 血脈相連 衡水緊急調配200U紅細胞、6個治療量的機採...
    同心戰疫 血脈相連 衡水緊急調配200U紅細胞、6個治療量的機採血小板馳援石家莊 2021-01-13 1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理學院本科生黨支部與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舉辦跨校聯合組織生活會
    3月15日,理學院本科生黨支部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本科生微電子第一黨支部圍繞「學習『雷鋒精神』攜手戰役」的主題,以組織生活會的形式,激勵黨員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守初心、擔使命,堅定「四個自信」,更好的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雙方黨支部利用騰訊視頻會議召開專題組織生活會,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和教育學生黨員,傳承和發揚雷鋒精神。
  • 全國高校附屬醫院醫護人員馳援抗疫一線紀實|醫療隊|護士|北京大學...
    安徽醫科大學一附院5名重症醫學護理專家(穿紅衣者)主動請纓,馳援武漢。張薇 攝1月28日晚9時,武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改建完成的傳染病房正式啟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進鄂醫療隊員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救治護理工作,成為國家衛健委組建的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第一批進駐病房的醫護人員。
  • 戰「疫」戰貧築同心 昂首奮進新徵程
    戰「疫」戰貧築同心 昂首奮進新徵程——2020年宣傳思想工作巡禮新華社記者 王子銘 丁小溪 王鵬 孫少龍  2020年,註定會被歷史銘記。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宣傳思想戰線認真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聚焦戰「疫」壯闊歷程、戰貧偉大實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為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 錦天城:「城」承眾志,馳援武漢加速度丨硬核之戰專訪
    今年4月,律新社啟動《硬核之戰——中國律界抗疫公益紀實著作》(暫擬)出版計劃,記錄這場百年一遇的疫情裡中國律師業的公益奉獻與責任擔當,以及中國律師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該書得到國內多家律協律所的支持,將於今年年底由法律出版社正式出版。
  • 戰「疫」e起來丨ISC 2020前沿解讀系列 腦出血後抗栓治療的重啟與...
    戰「疫」e起來丨ISC 2020前沿解讀系列 腦出血後抗栓治療的重啟與時機—高遠 2020-06-05 03: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安交通大學陶文銓院士的戰「疫」成長課!
    3月9日,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官方微信「微言教育」推出《戰「疫」公開課》「最美逆行、挺身而出」主題第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陶文銓帶來《愛國奮鬥 立志成才》↓↓↓  課程介紹:課程通過講述在新中國不同歷史時期,一大批逆行者們攻堅克難、逆流而上的勵志故事,勉勵廣大青年面臨困難時,做到堅韌不拔、從容不迫,培養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
  • 培訓課程 | Web of Science平臺助力科技戰「疫」
    5月14日(周四)10:00 — 11:00 助力科技抗疫!
  • 「學會抗疫風採錄」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大愛無疆,盡顯醫者本色
    01全員同心共抗疫黨委會議召開後,學會立即向全體黨員、會員發出《中國病理生理學會致全體黨員的公開信》《中國病理生理學會致全體會員的倡議書》《齊心協力,拯救生命,打贏COVID-19阻擊戰——致全國重症醫學專業同道倡議書》,號召學會黨員及會員積極投入抗擊新冠肺炎的戰「疫」中。
  • 近代中國人才輩出
    葉企孫(1898.7.16-1977.1.13),物理學家,清華大學物理系創始人,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趙忠堯(1902.6.27-1998.5.28),核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業的開拓者。
  • ...逆行抗「疫」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青年學生的戰「疫...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的殷切囑託,積極響應號召,在家鄉紛紛加入「逆行者」的隊伍,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著青春力量。
  • 我的在線教與學 | 生物學院:同心戰「疫」育桃李
    欲知更多校園通知動態,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專題頁面 【編者按】在「我的在線教與學|如期開課第一日」推送中,相信大家已經了解到在戰「疫」期間廣大師生的花式教與學,以及各類授課軟體測試體會和師生們的高度配合與付出。
  • 清華大學黨委全面部署,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全體行動 全員戰「疫」清華大學黨委全面部署,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記者 張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接到援助湖北的通知後,清華長庚醫院等機構的11名醫護人員加入北京市首批醫療隊馳援武漢,7名醫護人員支援北京市定點醫院。作為此次抗擊疫情的重點科室,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選派了業務骨幹和具有「非典」臨床經驗的醫師。2月13日下午,清華長庚醫院醫療隊馳援武漢抗擊疫情的第18天,經援鄂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支部成員討論、表決和院黨委審議,接收正在戰「疫」前線表現優秀的孫姝妍為中共預備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