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小異,求同化(話)異,今天咱們繼續來聊聊兩岸常用語詞的不同用法。
阿忠
我今天到街上去當義交了!
小美
義交?什麼是義交?
阿忠
就是義務指揮交通的人啊。
小美
喔,那是不是相當於大陸的輔警啊?
阿忠
對呀。
小美
我注意到,在臺灣,有一系列和「義」字結合的崗位,比如 「義警」 「義消」什麼的,還有義學、義賽、連免費供人飲用的水都叫義漿。
阿忠
我們臺灣公益事業發展得比較快,所以和公益、義務相關的「義」的組詞也多,都成詞族了。
小美
大陸也有義賣、義診、義演這些詞,只是看起來好像沒有臺灣那麼成體系。可能和我們公益事業起步發展比較晚有關係。
這話不對喔。雖然說大陸現在「義交」「義消」這樣的稱謂不多,很多崗位是近現代社會逐漸出現的專有名詞,但是,公益事業的起步發展可不晚,如果你們有心去查一下與「義」字相關的組詞,就會發現自古以來,中國就不缺少「義舉」「義士」。
小美
是啊,中國自古倡導合乎正義或道德規範的行為,所以也比較推崇個人不獲取報酬,自願付出勞動或贏利的行為。
是,比如北齊時徵收義租,隋文帝開皇五年(公·元585年)以後,建義倉,《隋書·長孫平傳》記載說:「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以下,貧富差等,儲之裡巷,以備兇年,名曰義倉。」 北宋《義田記》裡有記錄: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意思是貴重顯達的時候,購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畝,稱作「義田」,用來養育救濟本家族的人們。舊時還有掩埋窮人的公共墓地叫義地、義冢。到現在,大陸也有「志願者」這樣的說法,和臺灣常用的「義工」「志工」本質是一樣的。
阿忠
也就是說,雖然兩岸關於義的組詞可能不一樣,但是「義」的精髓和傳承是一致的,自古而來。
小美
就是,宋朝詩人王禹偁說,「行義日以聞,焉能長碌碌。」義務助學日快到了,咱們想想可以做些啥吧。
音頻:張錚 張玥 必揚
編輯:李言 編審: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