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喻義是詞典學和詞彙語義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但在現有研究中,比喻義與詞性相關的兩個問題仍然存在分歧:1.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能否不同?2.形容詞能不能有比喻義?文章以《現代漢語詞典》中收錄的比喻義為研究對象展開討論。關於第一個問題,文章指出,大多數比喻義與本體相對應,少數比喻義與相似點相對應。雖然本體和喻體的詞性是一致的,但本體、喻體的詞性與相似點的詞性可以不一致,所以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可以不同。關於第二個問題,文章指出,因為某些形容詞的引申義是由本義的比喻用法引申而來,且可以轉換為「(好)像……(一樣/那樣/似的)」的明喻格式,所以形容詞也可以有比喻義。
關鍵詞:比喻義;詞性;喻體原義;本體;喻體
比喻義是詞典學和詞彙語義學研究中的熱點之一,幾十年來專家學者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比喻義進行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在現有研究中,仍有一些與比喻義詞性相關的問題存在分歧,如比喻義與喻體原義(即引申出比喻義的那個意義)的詞性能否不同?形容詞能不能有比喻義?等等。「詞典不僅要註明詞義,還要註明詞的用法。標註詞性就是註明詞的用法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郭銳 1999)作為規範型語文辭書的《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漢》)從第5版開始對所收錄的詞進行了全面詞性標註,這就使得以上兩個問題更加凸顯。本文以《現漢》中的比喻義釋義為研究對象來探討上述與比喻義詞性相關的兩個問題,以期對現代漢語語文辭書的編纂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能否不同?
詞義演變的過程中,詞性有的保持不變,有的會發生轉變,這就使得多義詞的引申義與本義(或字面義)的詞性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比喻義是引申義的一種,多數情況下,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是相同的,例如:
籠中鳥 比喻受困而喪失自由的人。(第7版1)
拉鋸 兩個人用大鋸一來一往地鋸東西,比喻雙方來回往復: ~式〡~戰。(第7版)
收穫 ① 取得成熟的農作物: 春天播種,秋天~。② 取得的成熟的農作物,比喻心得、戰果等: 暢談學習~。(第7版)
換血 比喻調整或更換組織、機構等的成員。(第7版)
對味兒 ① 合口味: 這道菜很~。② 比喻適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多用於否定式): 我覺得他的話不大~。(第7版)
以上被釋詞都具有比喻義,喻體就是被釋詞,喻體原義多數情況下是喻體的本義(或字面義),如「籠中鳥」的喻體原義是「關在籠子中的鳥」,這是它的字面義,但因為見詞明義,所以沒有釋出來。再如「拉鋸」的喻體原義是「兩個人用大鋸一來一往地鋸東西」,這是它的本義,之所以釋出來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比喻義從何而來。有的喻體原義是喻體的引申義,如「收穫」的喻體原義是「取得的成熟的農作物」,它是由本義「取得成熟的農作物」引申而來的。以上被釋詞中「籠中鳥」「收穫」是名詞比喻義,「拉鋸」「換血」是動詞比喻義,「對味兒」是形容詞比喻義,這些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都相同。
也有少數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不同,這主要指比喻義是形容詞,喻體原義卻是名詞的情況。如周祖謨(1959)曾指出:「鐵的紀律,『鐵』比喻不可變動。……機械的工作,『機械』本指機器而言,這裡比喻按照固定的方式工作而不靈活,或者沒有變化。」胡裕樹(1962)也曾指出:「『鐵』的比喻義『堅硬』(如『鐵拳』)、『確定不移』(如『鐵的意志』)是由其基本意義『一種堅硬的金屬』借喻轉化而成的。」邢公畹(1992)認為:「『鐵』的本義是一種金屬,人們取其堅硬的性質來比喻一些人的精神、意志,於是『鐵』產生了『堅強』的轉義。」張志毅、張慶雲(2001)用圖表列舉出「鐵」具有「堅固」「堅硬」「堅強」等多個比喻義。《大辭海·語言學卷》(2003)對比喻義的定義中也舉出「機械」具有「呆板」的比喻義。此外,董秀芳(2005)曾以「鋼鐵」為例指出:「當字面義和隱喻義2的詞性不同時,只要在詞典中註明每個義項的詞性,就可以將二者區別開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者對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可以不同的觀點的認同。
然而,李定慧(1985)、應雨田(1992)、孫繼善(1999)等學者卻指出,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不能不同,應相一致。其中應雨田(1992)認為:「詞性不同,就意味著兩個指稱對象性質相差太遠,比如事物與動作行為之間,事物與性質狀態之間,動作行為與性質狀態之間,就很難有相似之處。既無相似之處,就難以拿來作比,就難以形成比喻義。所以比喻義與原義的詞性基本一致。」孫繼善(1999)認為:「形容詞與名詞之間不可能構成比喻,事物(或事情)與性狀之間是不可比喻的,性狀不可能游離於具體的事物(或具體的事情)而獨立地成為比喻的對象或用於比喻,即形容詞是不會充當本體或喻體的。」
之所以會有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比喻義的認識存在差異。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從比喻的要素說起。人們常說「教師像園丁一樣」,其中「教師」是本體,「園丁」是喻體,「像」是比喻詞。既然是比喻,本體和喻體的詞性要相一致,如「教師」和「園丁」都是名詞。再如「狂風大作,海水發出雄壯有力的聲音,像獅子怒吼一樣」,其中「發出雄壯有力的聲音」是本體,「怒吼」是喻體,本體和喻體都是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在《現漢》中,「園丁」的比喻義被釋為「比喻教師」,「怒吼」的比喻義被釋為「比喻發出雄壯有力的聲音」,由此可見,它們的本體都與比喻義相對應,所以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就相一致。但是本體、喻體的詞性與相似點的詞性卻可以不一致,如在「戰士像鋼鐵一樣堅強」中,本體「戰士」、喻體「鋼鐵」都是名詞,而相似點「堅強」則是形容詞;在「時間像黃金一樣寶貴」中,本體「時間」、喻體「黃金」都是名詞,而相似點「寶貴」則是形容詞,等等。客觀地來講,「鋼鐵、黃金」表示「堅強、寶貴」也是在本義的基礎上通過比喻用法(像鋼鐵一樣堅強、像黃金一樣寶貴)而產生的意義,所以根據比喻義的定義就應該認為「堅強、寶貴」是「鋼鐵、黃金」的比喻義。譚景春(1998)、方梅(2011)都曾指出,名詞用作形容詞就是用具有某種性質的事物來表示該事物具有的特性,即新產生的詞義是原來的名詞所含有的性質義。我們認為,名詞「鋼鐵、黃金」用作形容詞就是通過比喻用法把它們具有的「堅強、寶貴」這一性質義提取出來,所以「鋼鐵、黃金」的比喻義就可以釋為:「比喻堅強的、比喻寶貴的」,即比喻義與相似點相對應。由此可見,「鋼鐵、黃金」的喻體原義是名詞,比喻義是形容詞,其比喻義的詞性與喻體原義的詞性不一致,而造成這種不一致的原因是比喻義對應的是「相似點」,而不是「本體」。
值得一提的是,比喻義的詞性與喻體原義的詞性不一致的現象,在英語詞典中也能找到,如《朗文當代英語詞典》第6版和《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中「鐵(iron)」的本義都是名詞金屬義,其比喻義都是形容詞義,其中前者的釋義為:「very firm and strong or determined: He runs the company with an iron fist.」後者先用「(figurative)」標識出比喻用法,後給出例句「She had a will of iron (=it was very strong).」這都說明英語中「鐵」的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也是不同的。
二、形容詞能不能有比喻義?
徐志剛(2007)曾指出:「比喻是發生在兩個不同事物之間的語言表述行為,而形容詞本身不表示事物,只表示一種或者幾種事物的屬性,形容詞之間不存在比喻現象。比喻義是因比喻的長期使用而產生的,不存在比喻現象的形容詞也就不會有比喻義的產生。」因此他認為形容詞不能有比喻義。徐志剛(2007)統計出《現漢》第5版中使用搭頭詞「比喻」或比喻用法提示符號「◇」的形容詞釋義共39例,並認為這些形容詞都不應該有比喻義,《現漢》將它們解釋為比喻義都是誤釋。例如:
臃腫 ① 過度肥胖,轉動不靈:身軀~,步子緩慢。② 比喻機構龐大,調度不靈。(第5版)
徐文認為,「臃腫」的義項②是將引申義誤釋為比喻義。應雨田(2009)指出:「比喻義與原義是相似性聯繫,是修辭性比喻手法的轉化,可以轉換為明喻形式。」即能否轉換為「(好)像……(一樣/那樣/似的)」的明喻格式是從形式上判斷某個義項是否是比喻義的一個重要方法。「臃腫」的義項②可以轉換為明喻格式「機構龐大、調度不靈,像人臃腫一樣」,所以我們認為「臃腫」的義項②是比喻義。
其實形容詞和名詞、動詞一樣,也可以做喻體用於比喻修辭格。例如:
(1) 文章卻總是有寫不下去的滯澀感,或許如同飯夾生了一樣吧。(簡書社區2017年8月8日)
(2) 人生就像這茶一樣第一道很平淡,喝起沒有什麼味道,就像人年輕一樣很懵懂。(騰訊網2020年7月2日)
既然比喻義是由修辭性比喻手法轉化而來,形容詞可以用於比喻修辭格,這說明形容詞也有產生比喻義的潛質。
徐志剛(2007)認為《現漢》解釋為比喻義是誤釋的還有:
潔白 沒有被其他顏色染汙的白色: ~的床單◇~的心靈。(第5版)
敞亮 寬敞明亮: 三間~的平房◇聽了一番開導,心裡~多了。(第5版)
溶溶 〈書〉 (水)寬廣的樣子: ~的江水◇月色~。(第5版)
新鮮 ① (剛生產、宰殺或烹調的食物)沒有變質,也沒有經過醃製、幹制等: ~的水果|~的魚蝦◇~血液。(第5版)
徐文認為「潔白」「敞亮」是將移覺義誤釋為比喻義,「溶溶」「新鮮」是被釋詞在例句中意義與本義一樣而誤用比喻用法提示符號「◇」。《現漢》凡例規定:「例中被釋詞是比喻用法的,前面加『◇』(釋義中如已說明『比喻……』,舉例即不加『◇』)。」由此可見,凡例對比喻義和比喻用法做了區分: 釋義中的搭頭詞「比喻」表示該義項是比喻義,「◇」符號表示例句中被釋詞是比喻用法。雖然比喻義和比喻用法有所不同,但二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因為它們都是由比喻修辭格發展而來的,只不過後者使用頻率較低、語義不固定,是臨時的比喻義,還處於過渡階段,不能將其作為一個義項收入詞典。
實際上,以上也都是比喻用法,如果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隱喻是從一個較熟悉的認知域(即源域)投射到另一個較陌生的認知域(即目標域),而以上被釋詞正是從一個認知域投射到了另一個認知域,如「潔白」的認知域由「顏色」投射到「心靈」,「敞亮」的認知域由「空間」投射到「心裡」,「溶溶」的認知域由「江水」投射到「月色」,「新鮮」的認知域由「食物」投射到「血液」,所以以上被釋詞都不能說是誤釋。
另外,徐志剛(2007)還認為,「滂沱」是將誇張義誤釋為比喻義,所以不應該用比喻用法提示符號「◇」:
滂沱 形容雨下得很大: 大雨~◇涕泗~(形容哭得很厲害,眼淚、鼻涕流得很多)。(第5版)
我們認為,「涕泗滂沱」中只有被釋詞「滂沱」是比喻用法,表示眼淚和鼻涕流得多像雨下得很大一樣,所以才使用比喻用法提示符號「◇」,「涕泗滂沱」整體上表示的是一種誇張的用法,但它在《現漢》第5版中沒有出條,所以就在其後加一個括注並使用搭頭詞「形容」提示其誇張義,這種處理方式是《現漢》的一種體例,所以此處也不能說是誤釋。
我們從《現漢》第7版中還找到了以下幾例形容詞比喻義:
安瀾 〈書〉 河流平靜,沒有泛濫現象,比喻社會安定、太平: 天下~。(第7版)
近視 ② 比喻眼光短淺。(第7版)
遠視 ② 比喻眼光遠大: 她在生活中保持了平和~的樂觀態度。(第7版)
盲目 眼睛看不見東西。比喻認識不清;考慮不慎重;目標不明確: ~行動|~崇拜|~樂觀|這樣做也太~了。(第7版)
燙手 比喻事情難辦: 他感到這個問題有些~。(第7版)
此外,還有37例形容詞比喻用法,例如:
髒 有塵土、汗漬、汙垢等;不乾淨: ~衣服◇~話。(第7版)
焦 ① 物體受熱後失去水分,呈現黃黑色並發硬、發脆: 樹燒~了◇舌敝唇~。(第7版)
燦爛 光彩鮮明耀眼: 星光~|~輝煌◇~的笑容。(第7版)
溫暖 ① 暖和: 天氣~◇他深深地感到集體的~。(第7版)
以上被釋詞都使用了「◇+比喻用例」釋義模式,如前所述,比喻用法與比喻義本質相同,因此以上比喻用法也能說明形容詞可以有比喻義。
值得一提的是,動詞和形容詞都是謂詞,它們具有某些共同的語法特徵,如果動詞可以有比喻義的話,那麼形容詞應該也可以有比喻義。而且在漢語中動詞和形容詞的界限有時並不十分清楚,目前語法學界還沒有找到嚴格區分動詞和形容詞的辦法,所以用詞性來說明是否有比喻義的基礎就不牢,上文所說的「形容詞不能有比喻義」也就難以令人信服。
三、正確認識比喻義與詞性的這兩個問題有助於比喻義的準確釋義
詞典不僅是對語言生活的如實體現,更是對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反映和落實。學界對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能否不同、形容詞能不能有比喻義這兩個問題的認識過程也體現在《現漢》對比喻義的修訂過程中。
先請看「垃圾」的修訂過程:
垃圾 ① 髒土或扔掉的破爛東西。② 比喻失去價值的或有不良作用的事物: ~郵件|清除社會~。(第5版)
垃圾 ① 髒土或廢棄物: 倒~◇清除社會~。② 屬性詞。比喻失去價值的或有不良作用的: ~郵件|~簡訊|~食品。(第6、7版)
《現漢》第5版將「垃圾」的本義和比喻義都標註為名詞,實際上其比喻義「比喻失去價值的或有不良作用的」是由本義引申而來的性質義,也就是喻體的相似點,它主要做定語使用,且使用頻率較高,用例也較多,如「垃圾簡訊、垃圾食品」等,所以第6版修訂時將該比喻義的詞性修改為形容詞的附類屬性詞。《現漢》對「垃圾」條目的修訂過程體現出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可以不同。
不過我們在考察中發現,「垃圾」的同類條目在《現漢》第6版修訂時有的將比喻義中的搭頭詞「比喻」刪除了,例如:
老牌 ① 創製多年,質量好,被人信任的商標、牌號: 顧客公認的~。② 屬性詞。比喻資格老,人所公認的: ~足球勁旅。(第5版)
老牌 ① 創製多年,質量好,被人信任的商標、牌號: 顧客公認的~。② 屬性詞。資格老,人所公認的: ~足球勁旅。(第6、7版)
朝陽 ① 初升的太陽。② 屬性詞。比喻新興的、有發展前途的: ~產業。(第5版)
朝陽 ① 早晨的太陽: 迎著~。② 屬性詞。新興的、富有競爭力而有發展前途的: ~產業。(第6、7版)
以上條目的修訂可能是受到了「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必須相同」這一觀點的影響。與「垃圾」相同,「老牌、朝陽」的義項②都是比喻義,只不過主要做定語,是形容詞性的。如前所述,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是可以不同的,所以以上比喻義釋義中的搭頭詞「比喻」也可以保留。當然刪除搭頭詞「比喻」也不為過,因為這幾個條目比喻明顯,讀者能夠領會,不用搭頭詞「比喻」也不會影響讀者對詞義的理解。
再看「和諧」的修訂過程:
和諧 配合得適當: 音調~|這張畫的顏色很~◇~的氣氛。(第5版)
和諧 ① 配合得適當: 音調~|這張畫顏色很~。② 和睦協調: ~的氣氛|~社會。(第6、7版)
《現漢》第5版將「和諧」標註為形容詞,「和諧的氣氛」作為「和諧」的比喻用法例證,並用「◇」符號進行提示,第6版增補了一個比喻義義項「和睦協調」,並將「和諧的氣氛」作為該比喻義義項的例證。這說明「和諧」的比喻用法「和諧的氣氛」經過了較長時間的使用,語義已經穩定下來,現在已由比喻用法發展為固定的比喻義「和睦協調」。但該義項使用了無標記釋義模式,這是因為人們早已接受該比喻用法且習用已久,以至於感覺不到是比喻義了,這時就無須再使用顯性形式標記「比喻」進行提示了。其實《新華字典》中也是將「融洽、友好」義標註為比喻義的:
和諧 ① …… 融洽、友好: 氣氛~|~社會。(《新華字典》第12版)
這就佐證了《現漢》將「和睦協調」單立為比喻義義項的合理性,同時也說明了形容詞是可以有比喻義的。
我們還發現,《現漢》第6版修訂時將某些形容詞比喻義中的搭頭詞「比喻」改為了「形容」,例如:
坎坷 ① 道路、土地坑坑窪窪: ~不平。② 〈書〉比喻不得志: 半世~。(第5版)
坎坷 ① 道路、土地坑坑窪窪: ~不平。② 〈書〉形容經歷曲折,不得志: 半世~。(第6、7版)
辛辣 ① 辣: 服這種藥禁食~食物。② 比喻語言、文章尖銳而刺激性強: ~的諷刺。(第5版)
辛辣 ① 辣: 服這種藥禁食~食物。② 形容語言、文章尖銳而刺激性強: ~的諷刺。(第6、7版)
茂盛 ① (植物)生長得多而茁壯: 莊稼長得很~。② 比喻經濟等興旺: 財源~。(第5版)
茂盛 ① (植物)生長得多而茁壯: 莊稼長得很~。② 形容經濟等興旺: 財源~。(第6、7版)
此外,還有「頭痛」「辛酸」「崢嶸」等詞也是如此修訂的,這些條目的修訂可能是受到了「形容詞不能有比喻義」這一觀點的影響。其實,修訂後的比喻義使用搭頭詞「形容」是從用法的角度進行釋義的,而搭頭詞「比喻」是從詞義演變角度進行釋義的。也就是說,以上比喻義的釋義使用搭頭詞「比喻」或者「形容」都是可以的,二者只是釋義的角度不同而已,所以不修改為「形容」也是可以的。
四、結語
比喻義是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比較複雜的語言現象。本文以《現漢》中的比喻義為例對比喻義與詞性相關的兩個問題進行了討論。我們認為,因為大多數比喻義與本體相對應,只有少數比喻義與相似點相對應,雖然本體和喻體的詞性是一致的,但本體、喻體的詞性與相似點的詞性可以不一致,所以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可以不同。因為某些形容詞的引申義是由本義的比喻用法引申而來,且可以轉換為明喻格式,所以形容詞也可以有比喻義。這不僅對我們全面、正確理解比喻義非常重要,而且對現代漢語規範型語文辭書的比喻義釋義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董秀芳.詞語隱喻義的釋義問題.辭書研究,2005(4).
[2].方梅.修辭的轉類與語法的轉類.當代修辭學,2011(1).
[3].郭銳.語文詞典的詞性標註問題.中國語文,1999(2).
[4].郭銳.漢語詞類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5].郭銳.形容詞的類型學和漢語形容詞的語法地位.漢語學習,2012(5).
[6].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7].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北京:商務印書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2018.
[8].李定慧.試析多義詞的比喻意義.西南師範學院學報,1985(3).
[9].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彙學(重排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0].孫繼善.形容詞語不應該有比喻義——兼評胡裕樹《現代漢語》.嘉寧師專學報,1999(1).
[11].譚景春.名形詞類轉變的語義基礎及相關問題.中國語文,1998(5).
[12].譚景春.談談詞典釋義的三條基本原則——以《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釋義修訂為例.辭書研究,2015(2).
[13].夏徵農主編.大辭海·語言學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14].邢公畹主編.現代漢語教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
[15].徐樞,譚景春.關於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的詞類標註.辭書研究,2006(1).
[16].徐志剛.形容詞釋義中的「比喻」.辭書研究,2007(6).
[17].應雨田.比喻義及其釋義.辭書研究,1992(4).
[18].應雨田.《現代漢語詞典》某些比喻義獻疑.辭書研究,2009(4).
[19].張志毅,張慶雲.詞彙語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0].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5—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012,2016.
[2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修.新華字典(第1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22].周祖謨.漢語詞彙講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23].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6th Ed.).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4.
注釋
1[1]本文的詞語注釋皆出自《現漢》,以下不再一一標出,必要時只註明版次。另外,為了節省篇幅,刪去了與本文無關的義項,對注音、兒化等也做了刪減。
2[2]因為「隱喻」是認知語言學使用的術語,而本文屬於詞彙語義學、詞典學的範疇,所以我們沿用傳統使用「比喻」,只有在涉及認知語言學範疇時才使用「隱喻」。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