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的客機產業一直處在中低階層水平,而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早就步入了先進客機水平。其中美國波音公司,日本三菱集團等眾多國家的工業公司在世界上都是響噹噹的存在,面對眾多強勁的對手中國究竟是怎樣從中殺出一條血路呢?
據《觀察者網》報導稱,10月27日中國商飛已經向國航交付了第二架ARJ21-700,並且商飛又在隨後的兩天向成都航空交付第23架ARJ-700,如今的商飛已經累計交付了37架ARJ-700。與此同時,三菱集團的MRJ也正式宣布「死亡」!對比兩者的發展,商飛像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而三菱集團已然成為了奄奄一息的「老頭」。儘管兩者之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但談論其中的發展歷程依舊還是令人耐人尋味。
事實上,三菱重工在上個時代創造了無比輝煌的戰績,例如在MRJ剛剛進入外部市場期間,MRJ憑藉著自身優異的條件一度成為最先進的支線客機,這主要是因為其內部採用的是RW1000G齒輪傳動發動機,聚合材料機身,翼掛式的布局以及最先進的航電布局系統,不得不說這種先進的客機配備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先進了,正是憑藉優異的自身條件甚至能夠與美國波音公司晚兩年出來的波音787有同等的實力,因此MRJ客機在很大程度上被日本以及世界多國看好。
然而轉機卻發生在2003年,當時三菱重工很是自信地認為僅需5年的時間就能將MRJ研發完成。但就在2013年即將交付給第一個客戶的時候,MRJ卻還在組裝中並且在2015年的試飛又出現了機翼強度不夠等問題,這也導致了MRJ交付被延遲到2020年。同樣三菱重工還有一個更大且更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民機研發與集成這一產業被波音公司牢牢掌握在手中,要知道核心技術如果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看似先進的技術領域實則是一盤散沙。正是因為這兩大原因也將MRJ一步步地推向了死亡。
反觀中國ARJ21客機,雖然中國國產機前期經歷了多種坎坷,但與日本MRJ相比卻修成了正果。其實ARJ21的發展歷程同樣也不輕鬆,由於研發早期國產客機一直延續保守的構型加上技術仍然停留在原地,因此這也讓ARJ23在研發初期遇到了不少難題。不過正是因為在面臨一些問題,ARJ21就一直在不斷地改進,發現,再改進。正是因為這些技術人員的堅持不懈才讓ARJ21成就了今日的輝煌。
同樣ARJ21的成功也離不開國家的支持,要知道研發客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因此想要靠航空製造公司一人承擔風險確實太大,而這時國家出手給予經濟上的補貼顯然會為航空企業帶來巨大的信心。正是因為有企業自身的不斷改進加上國家從中予以政策支持,這也讓ARJ21這樣的大型客機漸漸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現如今ARJ21已經憑藉著這些優勢在國內的市場贏得了大量的訂單,這種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將會推動ARJ21走得更遠。
總而言之,國產裝備只有牢牢地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夠一直屹立,而如果頻頻靠外部技術來支持,那顯然不會走得很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