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人民的腳步也是遍布世界各地,有很多到了外面的世界的中國人,因為各種原因,最後就在當地定居了。
有這麼一個"陝西村"那裡的人們一百多年前從中國遷徙過去,此後就開始了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的民族記憶還停留在一百多年前的舊中國,見了往他們那邊考察的專家,第一句話竟然是"大清咋樣了?"
一、位於中亞的"陝西村"
這個"陝西村"位於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從最初的幾千人,發展到了近年的十多萬人。現在再稱之為"村"好像不太合適,因為這裡已經是三個鄉鎮規模達曉得地方了。
剛開始發現這個位於國外的"中國村莊"的,是歷史學家王國傑,他在俄羅斯留學期間,想到了從前在書上看到的一段歷史,記載的正是遷居到中亞地區的陝西人民的事。
但是那個時候對於這方面的研究很少,王國傑一直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這些人。一來是由於這屬於自己的專業領域,二來身為陝西人的他對這個地方的人民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
王國傑第一次到哈薩克斯坦的陝西村時,村子裡的人還以為只是來了一個附近村子的人,原因就是他們說話的口音一模一樣。
如今生活在"陝西村"裡的人被稱為"東幹人",這是他們的自稱,其實來自於陝西方言"東邊人",他們知道自己遷居到的地方是很久以前故鄉的東面,所以以此自稱。
王國傑在和東幹人交流的時候,驚訝地發現他們完好的保留了百年前的很多傳統。無論是口音,還是方言裡的一些稱謂,都和自己生活的陝西農村一模一樣。
在得知王國傑是從老家陝西來的之後,他們竟然問"大清咋樣了?左宗棠還在嗎,他的軍隊在哪?"
村子裡的人對這個來自故土的"老鄉"非常熱情,一番交流之後,村子裡的人開始互相宣傳"老舅家來人了"。原來生活在陝西地區的回族稱漢族人民為"老舅家的人",他們的這個習俗一直沒變。
二、"丟了語言的人"
原來這一群東幹人的祖先是在一百多年前陝西一些地區的農民起義軍,大部分都是回族人。大概是在1870年左右,他們的起義遭到清政府軍隊的鎮壓,最終失敗了。
失敗之後的東幹人祖先為了逃避軍隊的打擊,就開始往東邊逃難,一直逃到了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才停下來,此後就在這裡定居了。
近一百年來的發展中,東幹人並沒有被當地的人所同化,他們仍然說著老家的方言,很多人同時也學會了俄語。村裡的規矩是"出門說俄語,回村說方言"。
不過,雖然他們還是會說老家方言,他們卻並不會使用漢字,因為在逃難時,隊伍裡並沒有太多有文化的人。
當地人會稱他們為"丟了自己語言的人",並認為這就是他們回不了家的原因。但是當地人非常樂意和東幹人交往,因為他們覺得東幹人非常勤勞,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比如東幹人的祖先帶去的韭菜種子,種植出來之後,周圍的其他人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還以為他們在吃草。直到見識了韭菜的美味之後,才欣然的接受了這種從沒見過的蔬菜,並且直接沿用"韭菜"的名字。
除此之外還有芹菜、拉麵等食物,當地人都非常喜愛,甚至在蘇聯時期,全蘇聯的人都知道"東幹拉麵"。
這倒是正常的,因為勤勞本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嘛。
而且他們雖然不會用漢字,卻也創造性地"發明"了自己的文字,他們根據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的讀音,使用俄羅斯字母組合成相近的讀音作為日常使用的文字。
三、不變的生活習慣
和生活在"桃花源"裡面的村民們一樣,東幹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但也正因如此,他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很好地保留。比如村子裡的孩子們唱的童謠,據說仍是百年前的老人們小的時候唱過的。
另外,他們的生活習慣也和很久以前沒什麼大的變化,與現在的陝西省人民的習慣也是極為類似。走進東幹人的家裡,你會覺得周圍完全就是陝西農村家庭的氛圍。
我們都知道陝西有著名的"十大怪",這其中的八怪你都能在東幹人的生活中找到類似的地方,其中涵蓋了飲食、生活習慣還有衣著打扮各個方面。
比如"麵條像褲帶",向來喜愛麵食陝西人把麵條做出了自己的特色,首先就是寬,麵條不僅擀得厚,而且切得寬,吃起來口感勁道,面香濃鬱,這一點東幹人和老家陝西一點沒差。
其它的如鍋盔像鍋蓋、辣子一道菜、碗盆難分開等習俗也是東幹人的生活特色。
另外,他們的日常交流習慣也和一百多年之前一樣,比如會把政府稱為"衙門",把學校稱為"學堂",把銀行稱為"錢莊"等等。
而且他們還以不會自己的方言為恥,所以孩子們從小到大就被教著學習兩種語言。
最重要的就是母語"東幹文",其實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使用俄語創造出來的特殊文字,另一種就是俄語。東幹族的孩子們一出生就有兩個名字,分別是用上述兩種語言起的。
另外,東幹族還保留著"多子多福"的觀念,村子裡誰家的孩子多,這家的母親就會更加受人尊重,擁有孩子最多的母親被稱為"英雄母親"。
有一位"英雄母親"擁有多達17個孩子,63個孫子,三世同堂一家能達到一百多人。這樣的社會文化也是東幹人在短短百餘年時間內從最初的3000人發展到現在的十幾萬人的重要原因。
四、"回家學技術"
現在的東幹人不僅族群壯大了,而且還越來越富裕,絲綢之路從他們的部落旁經過,為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科技,他們的生活也因此越來越好。
在和國內的交流增多之前,東幹人的語言中根本沒有類似於"電腦"、"手機"的詞彙,他們都只直接使用英語的音譯,類似於上個世紀我們有段時間稱電話為"德律風(英文telephone)"。
還有一些新型的詞彙他們也不會使用,比如在記者採訪回陝西學習的一位東幹人時,記者問"你這次的行程怎麼安排?",這位老鄉竟然沒明白是什麼意思,直到記者轉變問題為"你這次回來都要做哪些事情",老鄉恍然大悟,接著才熱情地回答問題。
現在東幹人每年都會派一部分年輕人回中國學習,主要是回陝西的學校裡學習漢字還有一些其他的文化知識。他們還從中國帶回了很多種植和養殖技術。
他們帶回去蘑菇菌種並培育出蘑菇,在當地大受歡迎,哈薩克斯坦人喜歡吃蘑菇。可是他們本來覺得這只是上天賜予的美味,只有在特殊的季節才會出現,東幹人讓他們知道了原來蘑菇也是可以自己培育的。
東幹人民很感激陝西政府對他們的幫助,他們靠著引進來的新技術甚至得到了總統的接待,總統看到陝西村村長拿的蘑菇讚不絕口,問是從哪來的,村長驕傲地說:"從中國,我的老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