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粉絲的問題,當你看到概念一詞的時候是什麼感覺?當然談概念一詞之時,總要明確的去談一個詞語,概念的表現形式就是詞語了。
這個問題可以轉化一下,比如當你看到「需要、需求「這兩個詞語之時,是啥感覺。比如當你看到」蘋果「這個詞語之時,是啥感覺呢?
從概念回看真實的事物,比如從蘋果這個概念回看現實中「真實的一個蘋果,回看長在田裡邊的一棵蘋果樹上掛著的蘋果。有些概念,在現實中找不到對應具體的事物,這樣的概念對應的事物,是一個大家共同的想像或者抽象出來的一個共同認知。比如需要、比如需求。
從概念回看現實的事物,再從事物回看其屬性,回看其各種性質屬性、回看其各種關係屬性,回看其內涵【大腦裡對其本質屬性的認知】,回再看其外延【那些具有同樣內涵的事物】。
任何一個概念都是很折騰人的,但如果能深入其「屬性、內涵、定義、外延、劃分」去觀察一個概念背後的事物,就可以大幅度地拓展自己對「概念」的認知深度與認知廣度,就深度來說,要抓住其內涵,就廣度來說要抓住其外延。
在回到那個問題,當你看到一個「概念」之時,心裡有啥樣的感覺呢?概念其實是讓人「比較無感」的,是抽象出來的。但一旦懂得把「概念」移動到「對應到」真實的事物「,移動到」事物的相關屬性以及內涵、外延」,這個移動其實就是在聯繫現實的世界,操作著「屬性、性質屬性、關係屬性、內涵、外延、定義、劃分」對概念進行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最初無感的概念就可以建立起對應事物的各廣泛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