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10日電 (記者 吳楚 實習記者 張祺妍) 「科技創新是科學普及的起點,同時通過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又為科技創新厚植了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在這個持久而宏大的循環中,科學家既是啟動器,也是發動機,是科學普及的第一戰略力量。」7月9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網承辦的「我是科學家」演講第一期在中國科技會堂成功舉辦,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在致辭中如是說。
活動現場,來自上海天文臺的天體物理學家郝蕾,中科院聲學所海洋聲學技術中心副研究員楊波,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葉盛,中科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等四位演講嘉賓圍繞「科學的詩與遠方」進行了系列主題演講,通過講述個人科研故事與感受,向在座的青少年以及廣大網友傳遞科學之美。
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現場致辭。主辦方供圖
來自上海天文臺的天體物理學家郝蕾回憶道,她最初踏上科研道路是因為被「宇宙的可讀性」所打動,「宇宙中有太多的秘密尚未探索,有太多的風景等待分享」。她感慨道:「與其說我在工作,不如說我是一位好奇的觀星者,每天在難以計數的星辰中漫步,在漫無邊際的宇宙中領悟。從紛雜的光譜中,我看到了宇宙的生命。」
郝蕾演講《宇宙的奧秘,我們頭頂那方星空》。主辦方供圖
中科院聲學所海洋聲學技術中心副研究員楊波是蛟龍號潛水器的主任設計師,也是我國第一批參與中國深潛試驗的試航員之一。活動現場,他向公眾講述了自己在海面以下7000米領略到的深海奇景。神秘的海底世界不再停留在想像,在對科學的不斷探索中,楊波「從海底開始了解這個世界」,感受科學探索帶來的震撼與奇妙。
楊波演講《從海底開始了解這個世界》。主辦方供圖
結構生物學家、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葉盛,兼具科研人、科普人與科幻人的三重身份,結合自身科普寫作經歷,提到「軟科普」的寫作更為大眾喜愛。他分享時說:「科普以受眾為中心,克制自我強烈的講述欲望,才會寫出優質的科普作品」。
葉盛演講《一名科研人的科普隨想》。主辦方供圖
中科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強調「文化自信需要科學精神」,他說:「我們需要探索太空、理解宇宙,發展科學,用科學精神給我們帶來科學自信,用科學自信給我們帶來全面的文化自信。這將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
張雙南演講《文化自信需要科學精神》。主辦方供圖
主題演講結束後,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為現場科學家頒發聘書。他表示,希望更多科學家來到「我是科學家」的舞臺,與公眾分享自己的科研故事,為繁榮中國科普事業厚植土壤,為推進科普在公眾發展增添動力。
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為現場科學家頒發聘書。主辦方供圖
科學的聲音在社會中越來越流行,傳播越來越廣泛。據了解,「我是科學家」系列演講將會持續舉辦,未來,「我是科學家」內容平臺將聚集更多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一同探索科普之路,建築完善的科普傳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