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10月傳媒類評論!_騰訊網

2020-11-25 騰訊網

2020年10月網際網路傳媒現象評論合集

目錄

在線旅遊,規範也須在線(人民時評)

「微信使用說明書」為何暖心(人民時評)

「城市大腦」繪製智慧生活(微觀)

新通信,智能生活加速到來(評論員觀察)

鄉村直播帶貨也要算效益帳(大家談)

01在線旅遊,規範也須在線(人民時評)

通過在線旅遊平臺查看同一家酒店的同樣房型,老用戶要比新用戶看到的價格貴(新傳土撥鼠備註:此乃大數據殺熟的表現);給商家的差評無法顯示;不合理低價旅遊產品屢見不鮮……今年10月1日起,《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正式施行,這些違規行為將面臨處罰。《規定》堅持問題導向,把不合理低價遊、評價權保障、旅遊者信息使用等納入監管,更好回應了社會熱點,保護旅遊者合法權益。

在網際網路時代,數據的應用遍布從購物到交通、從工業生產到社會治理的眾多場景。在此背景下,我國在線旅遊企業和平臺的數量不斷增多,方便了人們出遊,促進了旅遊消費。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消費者個人數據。這些數據在數位化商業競爭中,被視作重要資源,和商業價值產生了密切關聯。消費者數據開發和運用得當,有助於提升用戶體驗,提高平臺效率,但一些在線旅遊經營者基於人們的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設置不公平的交易條件,進行大數據「殺熟」,侵犯了旅遊者合法權益,給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加強在線旅遊法治建設、強化行業監管、規範市場秩序,日益成為社會共識,也是行業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

《規定》按照「政府管平臺,平臺管供應商」的思路,明確在線旅遊平臺、供應商等各方的法律責任,釐清過去模糊不清的責任邊界,從而提高了行業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升了違法違規成本。此舉有助於推動在線旅遊企業誠信經營,依法承擔產品和服務質量責任,從而保證在線旅遊產品質量,確保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此外,針對一些在線旅遊平臺誘導評價、擅自刪除差評等現象,《規定》要求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擅自屏蔽、刪除旅遊者對其產品和服務的評價,不得誤導、引誘、替代或者強制旅遊者做出評價,對旅遊者做出的評價應當保存並向社會公開,從而有效保障旅遊者的正當評價權。

防範大數據濫用,也是立法和監管的目標。需要看到,個人數據不能被任意處理或使用,特別是數據上的個人隱私等權利,應受到法律保護。對此,無論是立法還是監管都已行動起來。2019年1月至12月,相關部門啟動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一年來,用戶反映強烈的隱私政策、帳號註銷、強制索權等現象得到很大改觀。隨著相關治理的深入推進,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後,還需要相關部門在監管上持續發力。據了解,旅遊主管部門服務監管平臺將與在線旅遊平臺實現數據連通,從而進一步拓寬大數據的獲取,建立覆蓋主管部門、在線旅遊企業、景區及遊客等多層次旅遊大數據體系,以數據為抓手對在線旅遊消費實施全程監督,實現數據監管「從有到優」的轉變。

當下,我國旅遊市場復甦超過預期。包括在線旅遊平臺在內的相關旅遊機構要以落實《規定》為契機,加強自律、守好底線,保護好消費者權益,才能更好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02「微信使用說明書」為何暖心(人民時評)

盛玉雷《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3日 第 05 版)

語音聊天、視頻通話、轉發分享、點讚收藏……在社交軟體上,年輕人信手拈來的操作,對家裡的老年人而言可能會非常複雜。不久前,浙江杭州一個女孩為外婆手繪了一份「微信使用說明書」,字跡工整、內容詳細、圖文並茂,打動了很多網友,也將老年人如何更好適應數字生活的話題,再次帶進公眾視野。

如今,得益於數位化、信息化的發展,智能生活加速推進,為人們帶來更多便利。然而,一些老年人對此卻感到力不從心。在火車站,電子客票的推廣極大節省了旅客出行的時間,卻也給不會網上購票的老人增加了難度;在醫院,預約掛號有助於就醫問診秩序井然,但一籌莫展的老人不得不站在掛號機前尋求導醫幫助;在餐廳,掃碼點餐、行動支付方便又衛生,而還在使用老年機的人就會無所適從。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也有可能構成一道數字鴻溝,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因為老年人沒有健康碼導致無法出入小區、乘坐公交的新聞,一度引起社會關注。

數字時代,不能落下那些年邁的身影。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在超過9億的網民中,60歲及以上人群佔比為10.3%。讓老年人口更好分享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紅利,需要以更多的耐心幫助他們,讓他們更加順暢地擁抱智能生活。如果說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從父母一代到子女一代的知識傳遞,那麼在信息化社會,面對老年人的「數字困境」,需要年輕人來幫助父母和祖父母輩,進行「文化反哺」。比如,在浙江嘉興圖書館,有一門專門課程,教授如何開關手機、怎麼聯網、怎樣使用相機等「常規操作」。2019年,8名館員共組織了159場講座,吸引了60歲到89歲的眾多老人參與。這是一堂關於生活的課程,也體現了信息化時代的人文關懷。

對一些網際網路平臺來說,要針對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替代選擇,構建更具包容性的智慧老齡社會新形態。有專家建議,除了在技術開發中更加注重老年人需求和習慣外,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務方面,也要給老年人提供多元選擇和替代方案。現實中,不少地方多措並舉,幫助老年人融入移動網際網路世界。在上海,有醫院調大門診標示、診間字體,改善在線預約系統布局,致力優化老年就醫環境,打造「老年友好界面」;在浙江杭州,市民卡和健康碼深度融合,老年人刷一下卡就能看病就醫、公交出行。可以說,給老年人在風馳電掣的「快時代」留個「慢選項」,才能填補代際間的數字溝壑,讓老年人享受到數字時代的饋贈。

給予老年人更到位的關懷、更周全的考慮,老年人的數字生活不僅是美好願景,也必將成為全面小康的生動註腳。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擁抱數字生活,創造別樣的精彩。有的爺爺奶奶戴上老花鏡,努力學掃碼、手機看新聞、打視頻電話,跟孩子們的交流順暢無阻;有的老年人架起攝像頭,在網上直播時尚穿搭、健身日誌、勵志格言,跟上日新月異的時代潮流。更好滿足老年人的「數字需求」,能夠使老年人在物質上和精神上更加豐富,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幸福、美滿。

03 「城市大腦」繪製智慧生活(微觀)

何 娟《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5日 第 05 版)

不少人都遇到過醫院門口交通擁堵,而停車難是造成擁堵的重要原因。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浙江杭州的浙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周邊道路擁堵程度位居全國三甲醫院榜首。近來,通過摸清、用好醫院周邊車位資源,浙大一院「看病20分鐘,排隊找車位1小時」的狀況得到極大改善。

路側導視牌上,醫院及周邊停車場路面距離、擁堵情況、剩餘泊位等一覽無餘;手機APP裡,停車場餘位信息、周邊路況實時更新,綜合計算的停車方案觸手可及……一段時間以來,杭州多家醫院藉助數位化手段,使得周邊具有承載餘量的商場、酒店、社區成為「備用停車場」,在「化零為整」的基礎上實現統籌調度。可視化、透明化、智慧化的車位管理,讓醫院門口排隊的車子少了、隊伍短了。而這背後,「城市大腦」功不可沒。

城市大腦搭載於網際網路,藉助大數據、雲計算等對城市實施全域全程的即時分析和管理。治堵不僅要在做大增量上下功夫,更需在優化存量運用上持續發力。杭州以城市大腦為車位管理賦能,正是一次推動存量優化的管理創新,不僅增加了車位資源的有效供給,更成為新基建賦能城市治理、助力美好生活的生動寫照。

從信息感知到事件感知再到具備基本認知能力,城市大腦不再局限於提供信息,還能輔助決策、預判風險。城市大腦會思考,首先建立在海量數據和強大算力之上。停車需求有多大,車位存在多少富餘,知悉這些信息才能合理調配、精準匹配;知曉實時位置和停車場車況,了解司機對於停車費、停車距離等因素的關注,讓數據「動」起來、「跑」起來,才能精準制定推送最優方案。

城市大腦善思考,建立在廣泛的信息共通、數據共享之上。有人感慨,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從紅綠燈到交通攝像頭,它們在同一根杆上,但沒有通過數據被連接過,攝像頭看到的東西不會變成紅綠燈的行動。海量數據是一座潛力無限的富礦,但孤立的數據很難轉化為生產力。數據不通則交通不暢。在杭州這幾家醫院,街道、醫院、交管等深入對接,實現數據共通共享,讓系統讀取的信息化作車主的提前謀劃。打破數據壁壘,連通「數據孤島」,才能讓數據轉化為洞察力、生產力、決策力。

城市大腦解決停車難題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生動註腳。近年來,城市大腦廣泛應用於文化旅遊、衛生健康等領域。比如,在北京海澱的城市管理服務指揮中心,輕輕一點屏幕,各小區、街道的運行管理情況便直觀呈現出來。又比如,以企業復工復產數字平臺等為代表的「數字戰疫」戰線,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以說,從生產領域到服務行業,從企業管理到社會治理,智慧治理的優勢正在不斷凸顯。

「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深耕產業鏈供應鏈具體場景,推動各類數據標準和數據接口互認互聯互通,「城市大腦」必將更加耳聰目明,為我們繪製更豐富、更生動的智慧城市生活圖景。

04新通信,智能生活加速到來(評論員觀察)

彭 飛《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9日 第 05 版)

方寸之間,萬物互聯。說起近年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變化,智慧型手機是一扇很好的觀察窗口。親朋好友通過手機視頻聊天,購物時掃一掃完成支付,乘坐公共運輸刷手機直接進站,通過手機遙控家電、汽車……智能生活的背後,是移動網際網路在中國的快速普及和應用,折射出「十三五」時期通信領域的高質量發展。

當前,人類已經叩響了數位化智能社會的大門。以5G為代表的技術創新,正帶來新的科技浪潮。「推進5G、物聯網、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建投資」。「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領域核心技術,構建現代化通信骨幹網絡,提升高速傳送、靈活調度和智能適配能力。「十三五」時期,從5G技術、量子通信、物聯網、衛星導航等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到行動支付、視頻電話、直播經濟等交互模式創新,再到提速降費、攜號轉網等釋放的政策紅利,一系列成果和有利條件極大促進了信息的傳遞與流動。截至9月下旬,我國建設開通5G基站超50萬個,5G用戶累計終端連接數超過1億。以5G為代表的新的通信技術,不僅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也深刻影響和改變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速率更快、容量更大、時延更低的通信和網絡技術,不僅創造了規模空前的信息流、數據流,也重塑了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方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大到國與國之間舉行會談、共享疫情防控經驗,小到個人在線上課、遠程辦公、直播賣貨,都可以在網絡上乃至一部手機上完成。據統計,今年1月至8月,我國移動網際網路累計流量達到驚人的1039億GB。有機構預測,今年底,我國將擁有全球一半以上的5G基站,同期5G用戶數量將佔到全球七成以上。5G,正在改變連接與溝通的方式。

通信事業的全面進步,為欠發達地區夯實了數位化發展的基礎。廣大農村地區,依託5G建設,手機成為「新農具」(新傳土撥鼠備註:這個形容詞真好~~~新農具),通過智慧耕作、直播帶貨跑出了脫貧攻堅「加速度」。從2015年開始,我國先後組織6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累計支持超過13萬個行政村光纖網絡通達和5萬個4G基站建設。截至今年6月,全國貧困村通光纖比例從2017年不足70%提升到98%,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帶比例從25%提升到98%,提前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的寬帶網絡覆蓋90%以上貧困村的目標。信息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打通了小山村與外界的聯繫,也為鄉親們打開了致富門路,更為貧困地區融入數位化、信息化發展浪潮創造了可能。

加快推進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更多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智能工廠生產線上的傳感器,對生產流程和產品質量進行監測,並把信息反饋給製造機器人,有效降低了次品率;智慧碼頭上,攝像頭實時回傳高清作業畫面,工人無需爬上50多米高的司機室,遠程就能完成操作;汽車上的攝像頭、微型雷達,實時捕捉車輛周圍道路交通信息,並結合高精度地圖實現車輛自動駕駛……在通信技術的催化作用下,生產、運輸等環節的效率也隨之發生「質變」,進一步促進新的商業模式產生,帶動幾何倍數的投資和交易,為擴大內需、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強勁動力。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進一步構建更加發達的通信網絡,促進通信技術與各個領域深度融合發展,「無物不聯網」的智能生活必將加速到來。

05鄉村直播帶貨也要算效益帳(大家談)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22日 第 05 版)

一段時間以來,直播帶貨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幫助相關產品進入千家萬戶。但個別地區不惜高價請名人做直播,邀請費用和帶貨效益不成正比。貧困地區如何用好直播帶貨手段,實現產業發展、帶貨銷售的雙贏?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來稿,與讀者一道探討。——編 者

徐衛清:不妨多些「土味直播」

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直播帶貨不再是明星的「專屬領域」。在廣袤鄉村,一批農民抓住機遇,把手機當成新農具,把直播當成新農活,以田間地頭為布景,以綠色生態為賣點,推銷農產品、售賣山裡貨,深受網友好評。

脫貧攻堅,農民是受益者,更是生力軍。從陝西省西鹹新區太平堡村80歲的賣杏奶奶崔淑俠,到廣東清遠市三才村的「鄉村新聞官」韋書貴,農民本色出鏡的「土味直播」,憑藉對真實生活的描述,對農產品種植全過程的還原,透著返璞歸真的生活氣息,也能夠撬動網友的新鮮感與消費欲。相比自帶流量的明星帶貨,引導廣大農民做產品「代言人」,同樣潛力無限,可施之長遠。

田間地頭、漁船碼頭是天然的直播間,但農戶化身主播還需苦練技能。近來,一些地方開展「村播計劃」,培養農村主播,提高帶貨能力,取得良好效果。這也說明,讓更多有潛力有意願的農民化身主播,必將更好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劉元通:「會吆喝」更須「酒漿美」

有同事為獻愛心,通過助農直播購買了一些水果,可收到貨後卻發現,味道並不像主播說得那麼好,還存在部分壞果。類似情況並不鮮見,個別地方過於注重「吆喝」,不惜花重金請名人直播帶貨,卻對產品質量關注不夠,有的甚至以次充好,不僅砸了牌子,更消耗了社會的愛心資源。

我們需要懂營銷、善宣介的好手,更需要懂市場、做產品的能人。畢竟,直播帶貨本質上還是市場交易行為,優化供給側、滿足市場需求才是根本。說白了,消費者為「愛」下單,只能持續一時;唯有做好產品,讓消費者為「質」下單,方為長遠發展之道。

修建冷庫,解決農產品保質期較短問題;暢通物流,解決「好貨運不出」的問題;完善產品篩選、產品追溯等機制,讓消費者買得安心、用得放心;樹立品牌意識,把好貨做出特色、做成精品……全方位提高產品質量,必須系統發力,優化產供銷鏈條。儘管說「好酒還得勤吆喝」,但把酒漿越釀越香,吆喝的底氣才越足。

曾 建:對接市場是關鍵

少數貧困地區請名人直播帶貨,不賺反賠,結果令人遺憾。這也啟發人們反思:貧困地區作為市場信號較弱的地方,貧困群眾應該如何了解新業態新模式,進而學會與市場對接?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各地紛紛將資金、政策、項目等向貧困地區傾斜。面對直播帶貨這一發展勢頭良好的新業態,不少地方加大資金扶持,期待激發脫貧新動能。但直播帶貨畢竟屬於市場行為,存在盈虧的可能。有的地方粗放經營,不計算投入產出帳,有的地方依賴單位包銷,說到底還是缺乏市場意識。

小產品融入大市場,關鍵要靠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政府著力於完善基建、人員培訓、物流組織等工作,幫助貧困群眾做好擁抱市場的相關準備。相關市場主體在幹中學、在學中幹,不斷提升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不斷優化產品及服務。尊重市場規律、經受市場考驗,相關產品才能走上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的大道,為脫貧攻堅提供助力。

相關焦點

  • 中國十大報紙排行榜:南方周末上榜,人民日報第一
    8.中國證券報 9.華西都市報 10.新民晚報 1.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全球十大報紙之一,於1948年6月15日創刊,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該報紙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主張,記錄中國社會的變化,是世界十大報紙之一。
  • 傳媒新聞門戶藍鯨APP 再次登陸紐約時代廣場
    美國時間2月23日,在紐約曼哈頓最繁華的時代廣場上,再次出現中國傳媒新聞門戶藍鯨APP的廣告牌。大屏幕上,「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臺」的霓虹燈十分醒目。鮮少有傳媒類APP兩次登陸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據悉,藍鯨APP首次亮相紐約時代是在今年1月末,作為中國傳媒新聞門戶與美通社聯合發布2016媒體報告。
  • 《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20)》發布
    2020年12月24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了《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20)》。2020年初以來,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各地傳播。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我們不僅面臨新冠肺炎疫情,也面臨社交媒體的「信息疫情」。
  • 解密人民日報「社論」等重點評論
    【編者按】人民日報的重點評論,往往被視為政治晴雨表、時代風向標。在黨心民意的共鳴中,這些「楷體字」一次次刻錄下歷史年輪。從「社論」到「任仲平」,從「本報評論員」到「本報評論部」,2014年人民日報刊發四種署名評論近400篇文章,「能從人民日報讀出啥,全看你的本事」。
  • 《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20)》在京發布
    新華網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董璐)24日,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絡評論工作局發起的《網絡評論藍皮書:中國網絡評論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在北京發布。據介紹,藍皮書立體化、多角度呈現了2019—2020年網絡評論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為網絡評論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全景參考。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4億,相當於全球網民的五分之一,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9.32億,佔網民比例達到99.2%。及時研判網絡評論傳播規律,提高網絡評論引導效果,促進網絡評論深度融合發展,積極發揮網絡評論助力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作用,意義重大。
  • 中國第10所傳媒院校?西安傳媒學院要來了!
    2001年10月,省政府正式批文同意在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的基礎上籌建浙江傳媒學院,待辦學條件達到普通高等學校設置規定時,再向教育部正式申報成立。 2003年1月,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的基礎上籌建浙江傳媒學院。
  • 騰訊網旗下QQ郵件系統再次屏蔽Youtube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騰訊網最新資訊 > 正文 騰訊網旗下QQ郵件系統再次屏蔽Youtube
  • 阿里的傳媒輿論版圖到底有多龐大?
    經過近10餘年的布局和發展,阿里巴巴控股、入股和參股公司間接控制了多家影視、媒體、廣告、公關等公司,難以一一統計,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超級傳媒集團。02「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說阿里傳媒帝國了,但從實際上的布局來看,說阿里傳媒帝國一點都不為過。
  • 人民日報評論12月硬核摘抄、微時評彙編
    我們邀請一線語文老師,收集整理人民日報評論一個月的精華內容,每一期都是精選,有硬核摘抄,有微時評匯總。涵蓋不同主題不同角度,有態度有觀點有文採,目的是方便同學們摘選取用,積累鮮活素材,養成關注社會、關注時政的良好習慣。
  • 網絡評論藍皮書:社交平臺網絡評論更受喜愛
    全書立體化、多角度呈現了2019-2020年網絡評論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為網絡評論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全景參考。人民網傳媒頻道特此編發藍皮書的部分精彩內容,以饗讀者。根據國家信息中心與南京大學於2020年1月20日至2月13日聯合開展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眾認知與信息傳播調研」,90%的公眾都對疫情相關信息保持了高度的關注,其中47%的公眾每天關注疫情信息,43%的公眾每時每刻都在關注疫情信息。
  • 《人民日報》推特(Twitter)對外傳播的策略分析
    3.內容分析 為了深入探析《人民日報》推特(Twitter)帳號「PDChina」在十九大報導中所採取的策略,我們梳理了其在2017年9月18日至2017年11月18日兩個月內發布的推文,採集了十九大會議期間(10月18日至10月24日)的所有推文和其他時間內發布的與十九大相關的內容。
  • 港澳臺及海外傳媒綜合大事記
    《山東僑報》創刊於1991年,由山東省僑辦主管,是山東省惟一面向海外公開發行的綜合類外宣報紙,目前發行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在韓國、美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地設立了5個海外辦事處。  ●6月1日至4日,由海外華文傳媒協會主辦,加拿大《環球華報》社舉辦的「華文傳媒國際峰會2007」(Chinese Media Summit2007)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
  • 近一年16則減持類公告,引力傳媒「引力」何在?
    引力傳媒(603598)正是此「漲停俱樂部」中的一員。7月31日周五,引力傳媒開盤價13.9元/股,收盤價15.35元/股,漲幅10.04%。一個周末過後,市場的熱情仍未消退,引力傳媒在8月3日、8月4日分別達到了16.85元/股及16.95元/股的高價。
  • 表演類綜藝刷屏!是中生代演員的「救命草」,流量明星的「試金石」?
    2019年第四季度,表演類綜藝迎來井噴式爆發。#郭敬明反駁李成儒#、#趙薇太有梗了#、#陳凱歌講戲一針見血#……騰訊視頻出品的導演選角真人秀《演員請就位》10月開播就斬獲了多個熱搜,成為第四季度的綜藝話題之王。
  • 《國家科學評論》影響因子達到8.0 位列全球綜合類期刊第五
    《國家科學評論》影響因子達到8.0 位列全球綜合類期刊第五 2016-06-22 科學出版社 2014年創辦的我國第一份英文版綜述性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成為亮點之一,它的首個影響因子達到8.0,在全球綜合類期刊中緊隨《美國科學院院刊》,位列第5名。  NSR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主辦、《中國科學》雜誌社有限責任公司出版。
  • 也談「種族」_評論_騰訊網
    5月12日的《上海書評》刊登了羅新教授關於臺灣大學奇邁可(Michael Keevak)教授新著《成為黃種人:種族思維簡史》的書評 5月12日的《上海書評》刊登了羅新教授關於臺灣大學奇邁可(Michael Keevak)教授新著《成為黃種人:種族思維簡史》的書評,讀後頗多感想。
  • 一起回看8月傳媒大事
    > 據人民日報、中國記協網報導,8月28日,《關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家級表彰擬表彰對象的公示》發布(以下簡稱《公示》)。 外交部駐港公署:立即停止以新聞自由為幌子詆毀香港國安法實施 據新華社報導,8月10日,針對香港外國記者會發表聲明無端指責香港國安法和香港警方嚴正執法,為黎智英等粉飾美化開脫罪責,外交部駐港公署發言人表示,香港警方依據香港國安法和本地法律,對反中亂港分子採取行動,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香港社會穩定,不容置喙。
  • 關鍵點傳媒發布2017十大危機公關案例報告
    近日,在關鍵點傳媒聲譽管理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公關傳播研究所、華南危機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小組、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公共管理學系的共同努力下,基於對2017年企業類、政府機構類危機公關事件的梳理和分析,精選出2017年度十大公關案例(含企業類、政府機構類)研究報告。
  • 主流網絡媒體以評論提升輿論引導力的策略研究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報網絡版正式創立,2000年8月,正式更名為人民網,並開設「觀點頻道」,打造網絡輿論陣地。頻道匯集各界評論員優質評論,內容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側重社會民生,體現了全國性新聞網站應有的題材廣度及人文關懷。 「觀點頻道」逐步開設了《人民網評》《人民三評》《人民財評》《人民快評》《快人快語》《觀點1+1》《報系言論》《網友來論》《投稿信箱》等欄目。
  • 資本主導「媒介生態」下的傳媒壟斷競爭與傳播多樣性
    來源:《西部學刊》2016年10月刊 摘要:當下,國內資本大舉入注傳媒產業,商業集團逐步構建自身的「傳媒生態圈」。這在促進傳媒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損害了傳播的多樣性。在2015年10月馬雲致股東公開信曾提到,「狹義的電子商務僅僅是今天阿里巴巴集團戰略的一部分,我們追求的是打造一個開放、透明、協同的商業基礎設施平臺」,並表示阿里巴巴未來在區域上將重點發展全球化和農村市場。④自建媒體平臺成為其打造商業基礎設施平臺和發展全球化的不可忽視的一項組成要素,因而在近年來阿里巴巴的「購買清單」中,媒體佔據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