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製冷科學院院士孫大文:加強冷鏈食品監管 切斷新冠病毒傳播
中新網北京8月3日電 (記者 馬秀秀)「從科學角度而言,冷鏈能為食品保鮮,也能為病毒『保鮮』。一旦食品在流通環節中沾染新冠病毒,傳統冷鏈低溫高溼的環境反而更有利於病毒長期保有侵染活力。」近日,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國際製冷科學院院士孫大文向記者表示,繼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嚴格保障冷鏈食品的安全供應,科學、有效地切斷食源性新冠病毒傳播的一切可能途徑。
8月3日上午,大連市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會上通報,7月22日0時至8月2日24時,大連累計確診87例本土病例。發布會上稱,大連本次疫情是與冷鏈海鮮產品加工相關的聚集性暴發。
與之類同,北京6月份出現本土聚集性病例,可追溯的源頭也顯示與當地進口冷鏈食品有關。
孫大文指出,從科學的嚴謹性出發,當前仍舊無法證實海鮮、水產品可以感染新冠病毒,但疫情案例表明,相關市場所售冷鏈生鮮食品確有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情況。因此,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及流通中各環節的監管尤為重要。
鑑於此,孫大文建議,相關部門需對進口食品加大抽檢力度,並將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作為當前特殊時期下進口食品的必檢項目,包括對食品本身和食品包裝的檢測;此外,食品出關前在出口國境內的一切流通環節都需生成詳盡路徑報告交中國海關報備。
「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國內進口食品追溯體系,一旦出現食源性病毒侵染的疫情,可利用該追溯體系『順藤摸瓜』,快速鎖定疫情源頭,為控制突發疫情爭取寶貴時間。」孫大文同時認為,要加強食品從業人員的個人防護和健康管理;對於冷鏈食品流通環節中涉及的運輸工具、設備設施及場所等,也要進行定期專業消殺,阻斷病毒的傳播途徑;提前制定食品安全應急處置預案,重點關注疫情突發後的市場管理、人員隔離、消殺清潔、廢物處理等工作。
孫大文說,對於民眾而言,需要養成良好的食品安全操作習慣,在食品原料處理時牢記「生熟分離」的原則,避免熟食的二次汙染,特殊時期下,尤其避免生食的飲食習慣。(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